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8.19 6.2折 ¥ 62 全新
仅1件
作者申钊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69279054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2元
货号10982234
上书时间2024-12-12
第一章国外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
理论与模式研究
我国高校资助育人体系起步较晚,了解国外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理论基础与资助模式,有利于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
第一节 国内外高校资助育人的理论概述
高校资助育人是以资助为基础,以育人为导向,以德育为先导的一种资助育人方法。当前,世界各国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强化人才培养,促使教育机会均等,均花费了大量人力与物力构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得到上大学的机会。本节主要通过对高校资助育人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依据的阐释,对国外高校资助育人理论进行概述。 一、资助育人的相关概念 在了解高校资助育人的政策及理论之前,应先对高校资助育人的有关概念进行了解。
其一,资助。
“资助”一词包含“资”和“助”两个语素,在《辞海》中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提供帮助,强调实施帮助的动作和行为;第二层含义是资金的帮扶与援助。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的“资助”应取第二层含义。资助作为一个词语包含资助者、受资助者及资助的目的。高校资助助人体系中的资助者具有多主体的特点,包括政府、高校、社会上的公益组织、企业及基金会或个人等;受资助者则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资助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难的问题,确保每位考上大学的学生均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资助行为可以帮助受资助学生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充分感受到政府、高校及社会对自己的关爱,从而培养受资助学生健全的人格、崇高的思想道德,以及爱党、爱国、爱校、感恩社会等情感,激发和培养受资助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全面提升受资助对象的综合素质。资助的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包括贷款资助、奖学金资助、学费的减免、勤工助学金资助等。从资助方式上来看,可以分为直接资助和间接资助、现金资助与非现金资助、偿还性资助与无偿资助等多种分类形式。其中,直接资助,即指助学贷款和学费减免等直接的、具有针对性的缓解学生经济困难的形式。间接资助则是指通过奖学金、勤工助学、隐性补助等形式,给予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一定的金钱,有效缓解学生的经济状况。现金资助则是指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及隐『生补助等以现金方式给予学生的资助。非现金资助则主要指精神资助。偿还性资助主要指助学贷款的资助的形式。非偿还性资助则主要指奖学金、勤工助学金、困难补助金、隐『生资助等形式。
其二,资助育人。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资助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是育人。高校资助育人的内涵即促进受资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资助育人的目的及功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资助育人的目的之一即全面提升高校受资助对象的整体素质。高校资助育人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对受资助学生的物质扶助上,更体现在对受资助学生精神层面的帮助。通过帮助受资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问题,为受资助学生提供更高的、更广阔的学习平台,提升受资助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以及个人技术能力;同时还可以对受资助学生的道德品格进行培养,全面提升受资助对象的文化和道德素质。第二,资助育人的价值引导功能。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大学生群体,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群体,走出相对较为封闭的高中,走进开放的大学环境后,受到各式各样价值观的影响,极易产生价值观模糊或偏差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国高校在开设思想道德课程之余,还对受资助对象在资助过程中给予诸多关怀和帮助,并通过多元化的资助途径帮助受资助对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体现出资助育人的价值引导作用。第三,资助育人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受资助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能够充分体会到政府、高校、社会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而这种认知会激发受资助群体的感恩心理,这种感恩心理又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在情感和道德方面的认知,从而使受资助学生不断端正自己的行为,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甚至会在合适的时机回报社会,将爱心传递下去。第四,资助育人增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