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17.91 6.3折 ¥ 188 全新
仅1件
作者陈淮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16422489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88元
货号11058756
上书时间2024-12-12
在过去近20年来,房地产业几乎始终是社会关注的舆论焦点、百姓谈论的热点、政策调控的重点、学者褒贬发挥的兴奋点。谈价格、话规模、说信贷、问走势、议冷热、吁公平、论财富、侃排行。大声疾呼的、忧心忡忡的、冷嘲热讽的、建言献策的、痛加斥责的、奔走呼号的,都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话题的核心点也有变化。大约说,2002~2008年间以“怨”为主,“泡沫…‘房奴…‘暴利”等就产生于这个区间;此后到2012年间,以“控”为主,频出的政策调控,目标是“让房价回归合理水平”;再到2017年左右,以“建”为主,:3600万套保障房以及后来的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等把供给改善推到了社会关注的前沿;再此后迄今,以“稳”为主,外加“限”字,稳预期、稳房价、稳供求以及限购、限售、限买、限贷甚至“限离婚…‘限迁户”等成为“关键词”。
咱们的话题就从中国为什么会出了个房地产开始。
在过去很长一段经济建设的历史时期内,包括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并无一个叫“房地产”的产业,当然也就没有房地产市场。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酝酿1980年到2000年那个“翻两番”战略时,就不断有学者提出“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商品化”的问题了。但当时,说住房“商品化”,也就是房子可以买卖,这提法很是让人有“石破天惊”的感觉。
尽管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让百姓自己买房子住是个遥不可及的事,但开始这方面的探索却千真万确是历史必然。现在的“40后…‘50舌”甚至“60后”都会记忆犹新,那个时候中国的城镇真的是面临严重的房荒、严重的住房危机。危机到什么程度?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北京的领导人推动,在北京的“前三门”地区盖了一大批高层建筑。这可以视为是长期动乱之后,在我们国家开创了给老百姓大规模建住房的先河。但这批住房建成后。用“杯水车薪”都不足以形容供求差距之大。最后,这批房子需中央政治局开会定方案才最终分下去。从当时人民群众普遍的住房困难状况看,即使是北京“前三门”这样规模的建房,哪怕是初步缓解也将是遥遥无期。再往下该怎么走?这成为人们思考的一个战略性焦点问题。
1980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与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提出:关于住宅问题,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城镇居民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性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年付清。住宅出售以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们考虑买房合算。因此要研究逐步提高房租。房租太低,人们就不买房子了。繁华的市中心和偏僻地方的房子,交通方便地区和不方便地区的房子,城区和郊区的房子,租金应该有所不同。将来房租提高了,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这些政策要联系起来考虑。建房还可以鼓励公私合营或民建公助,也可以私人自己想办法。农村盖房要有新设计,不要老......
关于住房这件事,中国只有两个人的话屡被验证其正确。一个人的名字已不可再提,另一个人是陈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