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到五台:高校四十年的心路历程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9.36
6.3折
¥
7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陈国钧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153167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1725162
上书时间2024-12-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陈国钧,南京师范大学中文专业毕业,副教授,长期从事高校管理工作。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常务副校长,江苏省新闻人才培训中心主任,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中共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江苏省第九、十届人大代表。著有《图河岁月:一位上山下乡知青的回忆》等。
目录
前言
茫然的"上管改"
支塘"采风"
初为人师
事与愿违
新闻专业的创办
挫折后的坚守
我和我的学生
校办产业的烦恼与困感
艰难的选址
风雨中的惊险
做事要用"心"
心中的跨界朋友
建博物馆的期盼
"奸商"的由来
"点招计划"的争论
民主集中制也有缺陷
……
内容摘要
“上大学”本来与上中小学就不一样,如果说我们从上小学一直到上高中,多少还能对未来“上大学”想象一番,那么“管大学、改造大学”不仅没有经历过,连想象都想象不出来,内心一片茫然。 1973年9月3日,我去南京师范学院报到,一路上不像众多的新学员那样兴奋和意满。你说我一点都不激动?当然也不是,毕竟这是我人生中一次来之不易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这机会面前,眼前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呈现了可以汲取无穷知识的一个新世界,这不就是我所期盼的吗?心怀着憧憬和希望,怎能不心动呢?但由于曲折的上学经历、味同嚼蜡的专业和毕业后“哪里来哪里去”的归宿,我又是带着犹豫和忧虑走进学校大门的。 生产建设兵团的团部领导一定要我毕业后回农场,所以特地安排我上一所、读一个“哪里来哪里去”的学校和专业。说起来这还不是团部领导的本意,如果没有谷营长的“论理”吵架,没有指导员的全力帮助,没有那位至今不知道姓名而有背景的师部女科长的发话,农场根本不可能让我出来上大学。我不知道大学毕业后回农场继续当我的连长,还是专业对El到农场中学去当教师?内心十分恍惚。 这次上学,我曾经梦想的航空专业见不到不说,连囿于填报范围的建筑专业都被换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毫无兴趣的文科让我觉得“食之无味”,却迫于“服从需要”无可选择,还要硬着头皮学下去。这一连串的组织“安排”,不能不让我对眼前的现状感到失望,对未来感到忧虑。 到学校报到的那天,天气晴朗,走进南师校门,首先映人眼帘的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大屋顶建筑群,飞檐斗拱,连廊蜿蜒,古树参天,曲径通幽,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特别漂亮。我内心总算得到了一点安慰。 后来知道,南师大校园的前身是新中国成立前的金陵女子大学,在二十世纪初与当时的燕京大学即今天的北京大学,是同一个建筑设计师设计建造的。 那天,校园里到处是彩旗和欢迎新学员的标语,显得一片喜气洋洋。在学校中轴线大草坪后面的100号楼上,面对学校大门的屋檐下挂着一条硕大的横幅标语,上面写着:“热烈欢迎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 “工农兵学员”是那个特殊年代中的特殊现象,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目前的奇特现象。 工农兵学员从1970年到1976年前后共有七届,据说全国共招收了94万人。在废除了高考制度几年后,在当时的环境里,应该说能来上大学的,绝大部分都是在农村改天换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表现比较突出的知识青年,通过层层筛选后,直接保送上大学的。 在这七届学生中唯有1973年这一届,遇上小平同志出来帮助病中的周总理工作,坚持增加了文化考试这个环节。但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那次文化考试又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正规和严格。后来才知道那是“四人帮”抓住“白卷英雄”张铁生这个典型,用来攻击和打压小平同志的,将文化考试说成了否定“”的“右倾翻案风”。 P2-3
精彩内容
《随园到五台:高校四十年的心路历程》是一位从事高校建设管理工作40年的亲历者所著的纪实性散文集。作者以高校生活的经历者、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曾经的高校管理者三种身份,记录了1973年—2013年从踏进大学校门到正式退休,其在中国社会变迁和高校变化极快的这40年,于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两所重点高校学习工作、奋斗奉献的经历和感悟。全书共收录30余篇文章,包括《支塘“采风”》《事与愿违》《挫折后的坚守》等。本书的写作重点在具体事件的记录上,文章聚集了许多平凡真实的师生员工,使历史画卷中概念性的社会变革变迁更加生动具体、清晰可见、亲切可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