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师友们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9.39
2.0折
¥
48
全新
库存220件
作者牟钟鉴著
出版社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42258
出版时间2020-04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9786967
上书时间2024-12-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牟钟鉴先生在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学界享有盛誉,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曾经师从于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本书讲述的师友的故事,是牟钟鉴先生在几十年的学习和工作中出现和展开的,所写师友多是有影响力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必然连接着许多重要的社会文化事业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与冯友兰、汤用彤、张岱年、任继愈、朱伯崑、郭朋、牟宗三、方立天、庞朴、丁冠之以及海外的杜维明、安乐哲等人的交往,几乎是一部通俗的中国现代哲学史。尤其是对冯友兰先生的回忆情深意切,让读者如临其境,深刻感受到岁月痕迹中的老一代哲学家耕耘的艰难和执着。既有轰轰烈烈的时代背景,又有充满深情的细节,多维度地呈现出一幅幅的动态画面,既是一本通俗读物,同时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牟钟鉴,山东烟台人,1939年生。196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方向研究生毕业。1966年4月至1987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87年底至今,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宗教学会顾问、靠前儒学联合会副会长等。著有《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中国宗教通史》(合著)、《宗教·文艺·民俗》、《民族宗教学导论》(主编)、《老子新说》、《当代中国特色宗教理论探讨》、《新仁学构想》等十余部。发表《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儒、佛、道三教的结构与互补》、《民族宗教与社会和谐》等四百余篇论文。获2012年度孔子文化奖。
目录
01从少年到成年
成长在烟台二中
青春岁月在北大
02北大师长的恩德
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智慧和我的学术之路
不忘冯师导育之德
试论"冯友兰现象"
研究宗教应持何种态度——重新认识汤用彤先生的一篇书跋
不忘汤门两代师长的教诲
追念厚重朴直的张岱年先生
追念任继愈先生
感恩任继愈先生对我的学术引领
怀念朱伯崑老师
忆宗璞女士
……
内容摘要
成长在烟台二中烟台北向大海,南临南山,市街东西狭长,东面沿海通向牟平、威海,西面沿海通向蓬莱,西南沿公路通向福山。主要名胜有芝采岛、烟台山、天后宫、养马岛、毓璜顶、东西炮台等。烟台是鸦片战争后于1861年开埠的通商口岸,只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它有鱼盐之利,陆海交通之便,周边农村富庶,街面商铺鳞次栉比,气候适中,是座宜居的中等城市,殷实人家的比重很高。 20世纪50年代,烟台有两所历史悠久的有名中学:一中,坐落在市东区边沿山坡上;二中,坐落在市西区边沿毓磺顶(连着市区的小山陵)上。毓磺顶山顶有小蓬莱阁,其下是玉皇庙,属于道教,亭阁错落,花木繁茂,是一处风景区。每逢正月十五,那里举行请玉皇活动的庙会,从山顶顺着坡度很大的北路和西路,直至山下,布满了商贸摊点,摆放着各色年货,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烟台二中坐落在蓬莱阁南面脚下平缓处,校区南边连着南山山麓,东北边可以睁望市区和大海,具有得天独厚的秀美。二中的前身是基督教教会办的益文学校,任校长郭显德。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烟台市立第二中学,是山东省重点中学,校区宽阔,设备齐全,教师水平品质,学校风气纯正,学生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开初只有初中部,1953年设高中部。任校长杨鲁光,第二任校长毕庶山。教导主任先后有矫正三、宋延年、张承先。初中老师印象深刻的有牟新山、王自然、李琪,还有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张从蓉。高中老师,语文课是蒲修源、梁威国,历史课是谭思忠,化学课是安家骥,物理课是李以普、李华南,几何课是王明达,三角课是胡乃懿,代数课是张理遂、田玉芷,生物课是李乐山,俄语课是钟老师,地理课是于培霖,体育课是马钧鉴、袁懋宣,音乐课是李友起,医务室是车书堂,其他一些老师的姓名记不清了。对我影响较大的有毕校长、张老师(承先)、蒲老师、谭老师和车老师。车老师是校医务室大夫,与同学们的关系超出一般医患关系,可以说亲如一家,同学们常去他家聊天,有时还蹭吃的,他不但关心同学的健康,还经常告诉同学如何保持好的心态,同学也愿意把心里话向他诉说。 1951年到1957年,我十二岁到十八岁,从初一读到高三毕业。这六年是烟台二中蓬勃发展、充满朝气的优选时期。虽然校领导很少在口头上宣讲新的教育方针,但在教育实践上却认真推行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习生活生动活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都能得到很好发挥。其原因,一是学校道德风尚好、学习空气浓、师生关系密切;二是课堂教学生动多样,既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又注重启发自觉和课外阅读;三是重视课余文娱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才艺,使学校生活丰富多彩。 我在初中是15级一班,同学大都来自郊区农村,高中是高三级二班、市里的同学增加了一些,但农村同学仍过半数,生活清苦,学习却普遍刻苦。家境困难的享受助学金,每月六元,刚够学校食堂的伙食费。吃的是玉米饼子和地瓜,每人半勺煮菜。我在往返芝水与烟台的公路上,喝自带的水壶水,舍不得在路旁买一碗5分钱的炒面冲水。学生免费住在学校东墙下坡集体宿舍里,被褥自己带来,一屋十几个人,打通铺,一人睡处不到一米宽,夏天闷热,冬天不让生火炉(怕煤气中毒),被子冰凉,焙半天才暖和,有时候雪花飘过门缝落在脸上。买不起钢笔、墨水和练习本,就用蘸水笔,买蓝色颜料片化成钢笔水,买白纸钉成练习本。每逢放暑假,家在百里左右的初中同学当晚就起程,结伴沿着铁路或公路走一个晚上,白天回到家,早一天见到父母。但同学们没有叫苦的,反倒情绪高涨、友爱团结。一是都来自农村,经过乱世,从小吃过苦;二是都觉得很幸运被二中录取,个人和家庭的前途有了希望;三是都感谢政府和学校的照顾,不用交学费,还提供食宿,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效劳。 P3-6
精彩内容
牟钟鉴先生在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学界享有盛誉,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曾经师从于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
本书讲述的师友的故事,是牟钟鉴先生在几十年的学习和工作中出现和展开的,所写师友多是有影响力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必然连接着许多重要的社会文化事业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与冯友兰、汤用彤、张岱年、任继愈、朱伯崑、郭朋、牟宗三、方立天、庞朴、丁冠之以及海外的杜维明、安乐哲等人的交往,几乎是一部通俗的中国现代哲学史。尤其是对冯友兰先生的回忆情深意切,让读者如临其境,深刻感受到岁月痕迹中的老一代哲学家耕耘的艰难和执着。既有轰轰烈烈的时代背景,又有充满深情的细节,多维度地呈现出一幅幅的动态画面,既是一本通俗读物,同时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