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徐尚昆 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人民大学教学创新奖。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制度与文化、国家治理等。主持国家自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4部。
杨汝岱 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雅学者,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万人计划),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教育与增长、发展经济学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发改委招标项目等多项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郝保伟 博士,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研究方向为教育改革与评价、教师管理与专业发展、教育政策。主持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5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教育部、北京市财政专项、北京市教委课题等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2部,合著2部,参编10部。
目录
Ⅰ总报告
启程与奋进:新时代高考综合改革全面落地
——2020-2021年高考综合改革实践 1
第一节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切实推进 4
一、推动教育评价全方位改革 4
二、实现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转换 5
三、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7
第二节 高考评价体系正式落地 9
一、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主张及内在逻辑 10
二、实现从“考知识”到“考能力”的转换 12
三、以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高阶思维成为考查重心 15
第三节 综合评价与职业教育助力高考改革 20
一、综合评价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
二、强基计划与国家战略型人才培养 21
三、职业教育扩招与多元人才培养格局 23
Ⅱ 政策篇
2020年高考命题政策解读与2021年展望 27
第一节 2020年高考命题政策解读 28
一、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入题,考查核心价值 30
二、聚焦学科素养,强化关键能力考查 36
三、创设合理情境,考查学生综合能力 46
第二节 2021年高考命题趋势判断 50
一、“核心价值”贯穿高考命题始终 50
二、强化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 51
三、多元灵活开放的情境式命题 53
四、分省命题的地方特色与内在逻辑 54
第三节 2019—2020年高考改革重大政策解读 56
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
(2018—2022年)》 56
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58
三、《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60
四、《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62
五、《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64
六、《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65
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67
八、《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68
九、《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 69
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70
十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71
小结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与人才强国战略 72
Ⅲ 考试篇
第一节 语文学科命题理论与实践 75
一、基本情况概述 75
二、金线:坚守核心价值观,突出时代重大问题 80
三、银线:注重思维过程与质量,强化关键能力考查 86
四、串联线:增强情境创设,考查学科素养与能力 95
五、小结:稳定命题预期,体现时代性与公平性 100
第二节 数学学科命题理论与实践 102
一、基本情况概述 102
二、金线:紧扣时代主题,重大现实事件入题 111
三、银线:突出理性思维,强化关键能力考查 113
四、串联线:融合现实情境,倡导“五育并举” 122
五、小结:坚持守正出新,彰显高考改革方向 126
第三节 英语学科命题理论与实践 128
一、基本情况概述 128
二、金线: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38
三、银线:强化关键能力,突出批判性思维考查 142
四、串联线:创新试题呈现形式,情境创设多元化 145
五、小结:迎接“考能力”趋势,对接新高考改革 150
第四节 物理学科命题理论与实践 151
一、基本情况概述 151
二、银线:精心设计试题形式,加强关键能力考查 155
三、串联线:增强情境时代性,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164
四、基础线:体现教材基础作用,夯实必备知识 167
第五节 化学学科命题理论与实践 170
一、基本情况概述 170
二、金线:紧扣时代主题,弘扬核心价值 174
三、银线:聚焦学科实践,考核关键能力 177
四、串联线:巧设情境,真实新颖又陌生 187
第六节 生物学科命题理论与实践 190
一、金线:坚持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 190
二、银线:立足必备知识,考查关键能力 193
三、串联线:精心创设情境,拓展德育空问 197
四、小结:坚持守正出新,迎接高考改革 201
第七节 思想政治学科命题理论与实践 203
一、基本情况概述 203
二、金线:坚持立德树人,强调价值引领作用 207
三、银线:强化学科素养,聚焦关键能力考查 211
四、串联线:紧扣时代的重大主题,凸显鲜活的实践情境 218
第八节 历史学科命题理论与实践 222
一、金线:以史育人,增强立德树人使命 222
二、银线:史论结合,聚焦关键能力考查 226
三、串联线:情境真实生动,彰显学以致用功效 232
第九节 地理学科命题理论与实践 237
一、基本情况概述 237
二、金线:发挥立德树人功能,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242
三、银线:强化学科素养,聚焦关键能力考查 246
四、串联线:丰富地理视角,拓展地理思维空间 252
Ⅳ 教改篇
促进育人方式改革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19—2020年度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261
第一节 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深化的背景及机遇 262
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 262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推进 263
三、高校“四新”建设及“强基计划”实施 266
第二节 当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深化的重点 267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育人价值 268
二、完善全面培养体系,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269
三、开设生涯教育课程,指导学生学会选择 271
四、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凸显学校育人特色 273
五、注重学段衔接,构建贯通课程体系 275
六、线上线下协同互补,共建共享课程资源 277
第三节 当前普通高中教学改革推进的重点 278
一、落实学科课程标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278
二、围绕学科大概念,开展单元主题教学 279
三、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促进深度学习发生 280
四、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构建学习共同体 281
五、创新学业质量评价,提升学生实际获得 283
六、线上线下融合,呈现教学改革新样态 284
第四节 试点省市及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有益经验 285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进行课程整体构建 285
二、提升核心素养的“生态智慧”课堂构建 287
三、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跨学科综合学习 288
四、尊重选择基础上的分层分类走班 290
五、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91
六、探索立足过程与增量的多元评价机制 292
七、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293
八、以课程为核心促进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 295
Ⅴ 升学篇
2020—2021年招生考试与录取政策 297
第一节 2020年高考报考人数、录取规模 298
一、2020年高考报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299
二、2020年高职百万大扩招任务完成 304
三、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未来潜力 306
第二节 2020—2021年招生政策稳中有变 310
一、阳光招生进一步落地 310
二、新高考改革稳步推进 319
三、严格规范高校特殊类型招生 325
四、专项计划招生有序扩展 327
第三节 2020—2021年招生政策新亮点 330
一、新高考省份实施新的招考政策 330
二、强基计划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333
三、职业教育大发展推动人才合理分流 336
四、疫情下的出国留学与合作办学充满新挑战 339
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343
一、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 343
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345
三、137所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348
Ⅵ 影响篇
高考改革、人才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
——1977-2020年高考社会影响实证分析 355
第一节 高考、教育与人才选拔 356
一、新中国成立后人才培养规模扩大 357
二、高等教育制度不断完善 359
三、高考呈现蓬勃发展 361
第二节 高考、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 369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 369
二、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 382
三、教育与产业升级 391
四、教育与科技创新 398
五、教育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展望 402
第三节 高考与家庭、个人发展 404
一、高考政策调整的关键举措 404
二、教育与家庭决策、人的成长 407
Ⅶ 评价篇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解读 411
第一节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412
一、总纲 412
二、一核——高考核心功能 415
三、四层——高考考查内容 417
四、四翼——高考考查要求 424
第二节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427
一、核心价值“金线”贯穿命题始终 429
二、能力素养“银线”成为考查重点 433
三、情境载体串连金线与银线 439
Ⅷ 附录
附录一 高考综合改革大事记(2014~2021) 443
附录二 高考综合改革经典文献目录 467
内容摘要
2021 年高考命题趋势判断
新高考评价体系在高考命题实践中明显的地方体现为“两线贯通”:一方面各个学科坚持贯彻国家意志,坚持正确导向,积极渗透和贯彻核心价值的考查;另一方面强调对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的考查,是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情境创设等环节的考查。通过上一节分析可以看出,2020 年高考全面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的理念,是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的生动体现。
需要指出的是,2021 年有八个省份进入新高考,分省命题成为本轮高考改革的新常态,我们在此强调,分省命题的共同标准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这一文件是全国所有师生都必须重视的核心文本。当然,不同省份的考生也需要重视分省命题的特点与传统,是在情境设置方面,分省命题会更加突出区域与文化。展望 2021 年高考命题,有以下判断。
一、“核心价值”贯穿高考命题始终
坚持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强调社会发展的积极面,是语数外等各科坚持的共同理念。对于思想政治等学科来说,这种要求显得更为直接、凸出。2020年高考卷,坚持弘扬主旋律,彰显时代精神,跟现实生活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新高考试题历经多年积累,试题不再回避热点,而是直接面对热点,实现政治与生活的零距离接触,并以此为导向,主动引导课堂教学与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热点和生活实践。从 2020 年高考命题立意来看,来年的命题无疑也会关注时代的重大主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 2020 年的重大政治主题,也是全国人民关注的大事。2021 年重大社会现实话题有:建党 100 年、抗疫阶段性胜利、脱贫攻坚、小康社会伟大成就、量子科技研究 ( 以及其他科技前沿成果 、中华传统文化、体美劳布局 ( 结合接连重磅发布的系列教育评价改革方案,2021 年体美劳一定是设题重心 、抗美援朝 70 年、深圳特区( 经济特区 40 年、国际形势 ( 百年未有大变局 、双循环与十四五规划等。其中,建党 100 周年,更应该是关注的重点。学生们应该重视身边的大事,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入掌握中国共产党改变中国社会的丰功伟绩。学生需要对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绩有一个清晰认识,才能把题目做好。当然,学生还需要掌握精准的学科语言,做到合理阐述,表述简练。除了政治学科以外,语文、历史等学科在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社会正能量、时代主旋律等方面,将会结合现实话题巧设情境,命制出更多体现这一核心理念的试题。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也会在情境设计等方面作出很多努力,有利于学生在学科知识考查中,加深对时代主题的深层认识。
二、强化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
对学科素养与能力的考查是未来高考的首要目标。尽管高考试题年年有创新,但是高考试卷的大头,或者要的考查点还是学科思维能力,这是无法改变的测量目标。从教育测量学的视角来看,重点测量目标是应该保持一定的持续性。从 2020 年命题看来,试卷重视对核心素养、学科能力、必备知识三位一体的内容整体性考查;试题的选材更加丰富,几乎覆盖高中 18 个学习任务群。以语文为例,从 2020 年语文试卷可以看出,未来的阅读文本中,诗歌、戏剧的考查很有可能成为常态,题型更加灵活,创新探索空间很大,学科思维能力考查仍是高考的重点所在。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无论是数学、英语还是历史,从命题者视角来看,学科思维品质的高低,测量效度的合适与否,才是试卷质量评判的重要标准。综合能力素养包括以下主要子项,需要引起备考师生的注意,平时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信息加工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获取信息,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完成信息获取活动;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系统化、多层面、多角度地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融会贯通地把握新信息的实质,把握新旧信息的联系,形成对新信息的准确判断、分析与评价。未来的高考命题中材料的阅读量有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图表数据信息和实验场景大量出现,这些都是为了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识别和加工的能力。
逻辑论证能力。逻辑论证是以已知的事实或理论为依据来证明论题真实性的解题形式,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证据逻辑一贯地得出可靠结论的能力,一方面强调逻辑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注重证据的可靠性。
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学生采用严谨求真的、实证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应对各种问题;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运用实证数据分析事物的内部结构和问题的内在联系,以抽象的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运用抽象与联想、归纳与概括、推演与计算、模型与建模等思维方法来组织、调动相关的知识与能力,解决生活实践情境或学习探索情境的各种问题;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实施调研、探究或实验活动。
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审慎思考、分析推理,得出可靠的结论;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从多元性、情境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和时序性等方面把握问题与事物的本质。
情境建构能力。情境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的任务,发现新问题、找出新规律、得出新结论,以解决现实问题和科学前沿探索为主旨。
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准确传达信息并进行交流沟通;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的不同,选用口语、书面语等不同语体并灵活转换;熟练运用图像、图表、图片表达思想、观点,借助口语、书面语或绘图等方式表达抽象的概念;灵活运用各种文本形式准确表达个人的情感、思想和观点;能够根据情境需要,运用外语进行交流。
思维建模能力。思维建模本质上是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在思维中建构“理想客体”的综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简化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阶的思维能力。数学建模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是体现数学解决问题和抽象思维过程的载体之一。在思维建模过程中,促使学生围绕实际问题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整理加工获取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证明和计算的能力。
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开放性、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应对问题情境,注重独立性、批判性、发散性的思考。创新性思维本质上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直觉的、顿悟的、灵感的、形象的、逻辑的方法,提出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实践情境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
主编推荐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知名教育专家把脉2021高考
精彩内容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对加强高考内容改革顶层设计提出了要求,代表着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正式启动。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成为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中国高考报告(2021)》依托国内高考研究专家团队,紧扣改革方向,深入解读高考改革方向,全面总结高考实践成效,力图为社会提供一份专业、实用、有效的高考改革研究报告。
《中国高考报告》课题组核心成员来自国内一流大学/研究机构,系统研究高考政策、高考改革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转型,全面总结高考综合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成效,重点分析2020年高考实践的命题要点、试卷特色与发展趋势,深入解读高考评价体系的总体特征及高考的考查内容及考查要求,助力教育关键规则资源均等化,推动中国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
媒体评论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知名教育专家把脉2021高考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