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7.6 4.4折 ¥ 40 全新
库存188件
作者王黎君著
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416671
出版时间2012-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0元
货号17649854
上书时间2024-12-11
王黎君,浙江上虞人,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一2007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作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现代文学与儿童文学研究,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
出版专著《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在《文学评论》、《学术月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前言
第一章苦难元素
一形而上的苦难与形而下的苦难
二个体的苦难与国族的苦难...三诗化的苦难与原生态的苦难......第二章战争元素.
作为主体或者背景的战争叙事.....二战争的正面写实或者诗化描绘...三英雄的成长叙事或者去英雄化叙事.
第三章爱情元素
一爱情与人的解放:五四时期
二革命加爱情:三四十年代
三政治加爱情:五六十年代
四爱情缺席:“文化大革命”时期
五爱情去除附加:新时期.....
六爱情消解:后新时期
第四章身体元素.........
一身体的遮蔽与禁忌...
二身体的去蔽与敞开.
三开放时代的身体狂欢...
第五章疾病元素...
一精神恍惚的生存恐慌..
二生理残疾的命运倾覆...
第六章记忆元素
一空间维度的乡村记忆.
二时间维度的童年记忆
三历史维度的集体记忆
第七章宗教元素・
一基督教:信仰之路..
二佛教:命运之门...
第八章迁徙元素..
一“在路上”模式
二乡下人进城模式
三城里人下乡模式
四跨国模式
第九章游戏元素
一话语的游戏:戏仿与狂欢
二叙事的游戏:叙事迷宫与叙事圈套
三文体的游戏:模仿与颠覆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苦难元素
苦难,显然是20世纪中国小说的一个关键词。在拯救国民灵魂、医治心灵创痛的总主题下,肇始于“五四”的中国现代小说一直将苦难视为重要的叙事资源,残破动荡的社会现实和主导的现实主义叙事策略,也促使苦难成为生活的本质内涵和文学的核心表达,文坛率先展示出了阿Q、祥林嫂们的苦难人生。20世纪30年代之后,战争不期而至,战争带来的伤痛以及战后对这种疼痛的回忆和抚摸,再次将苦难推上了小说的中心舞台,尽管这些小说常常逭染苦难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微不足道和最终的被克服,呈现出一种英雄主义的气概,但苦难还是生活的现实存在和笼罩小说的显要色彩。以伤痕小说为开端标志的新时期文学,思潮和热点风起云涌,苦难却仍然是无法消解和摆脱的元素。余华曾说:“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①尤其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之后,底层写作和苦难书写成为了文学和评论界的一个关注点,作家叙写作为弱势群体的底层民众生存的艰难和不幸,内心的无助和无望,对弱势者的苦难境遇给予了积极的表达。显然,对苦难生活的观照依然是这一时期的主题,小说不可能改变苦难书写在文学叙事中的突出位置。这就是文学的现实,也是生活的本质。其实,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直在经受着苦难的磨砺,或者说苦难才是人类历史的本相,对苦难的呈现和描摹构成了文学的真正力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人间喜剧》等经典名著,都以对人类生活苦难的叙述与描写,获得了艺术的张力。在这样的生存现实和文学主流语境中,苦难当然就成为20世纪众多中国作家表达的一个母题,成为与战争、政治等互相指涉的一个元素。
一形而上的苦难与形而下的苦难
苦难存在于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形式中,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本相和底色,人类无法撰脱苦难命运的追逐与纠缠。面对灾难的现实、艰辛的生活、荒谬的生存境遇、宿命的人生悲剧......作为具有觉醒的生命意识的生存个体,作家表达出了对人类生存之痛的深切关照与体恤。他们自觉地塑造遭受重重磨难的人物形象,铺写人物的苦难人生、无望的挣扎、难逃的命运劫难以及生命本体的欠缺等,完成了对苦难的形而上的探讨和形而下的展示。
对苦难的形而上的思考,主要出现于新时期的小说中,对生存困境和人性恶的反思和探讨构成了此时期小说的重要母题。余华前期小说创作是这一母题的典范代表。从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充斥着暴力、血腥、杀戮,包孕着存在之难与生存之苦的“苦难”就一直是余华前期小说的铺写内容。《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叙述者“我”在一个“阳光非常美丽”的“晴朗温和的午后”,抱着对成人世界的热切向往冲出了家门,然而“我”的真诚并没有得到成人世界的接纳,走了一天的路却找不到旅店,好不容易搭上了一辆运苹果的车,令人惊愕的遭遇却接踵而至。货车在行进途中无端抛锚,接着老乡们涌上来抢苹果。出于义愤和感激,“我”挺身而出,结果被打得头破血流;然而司机不仅对眼前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还似乎充当了这帮“暴民”的帮凶,对着“我”快意地大笑,最后抢走了“我”的背包,跟随着那帮抢劫的人离去。寂静而黑暗的天地里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二个涉世未深的少年、满怀善良和纯真的“我”首次对成人世界的瞭望和切入,就遭到了似乎早就有预谋的成人们的嘲弄和拒绝,陷人了成人挖掘的苦难陷阱。世界的荒诞、他人的荒诞,甚至“我”的荒诞就不期然地在文本中呈现出来。尤其是“我”仗义挨打和司机违背常理同流合污的情节,将小说引向一种深层的思考:“我”的荒诞遭遇和司机的反常举动在一个荒诞的世界里是正常的行为,相反,由正常理性支持的“远行”在这里却是反常的、荒诞的,从而揭示出人作为一种被抛人的设计生存的荒诞性。《河边的错误》更是一次对生存的困境与荒谬的极端展示。一个疯子用一把粗陋的柴刀砍杀了一个又一个无辜的生命,然而因为疯不需受法律的约束,侦查科长马哲忍无可忍私自开枪打死了凶手疯子,却面临着法律的制裁。法律无法约束疯子……
《元素:进入20世纪中国小说》一书将20世纪中国小说看成是一个整体,在观照整体的基础上,提炼出苦难、战争、政治、爱情、身体、疾病、记忆、宗教、迁徙、游戏等10个元素,进而对整体加以解读,从而为诠释20世纪中国小说提供一种新视角。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