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2.11 4.4折 ¥ 49.8 全新
库存236件
作者朱云乔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18006427
出版时间2014-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8元
货号16031282
上书时间2024-12-11
朱云乔 畅销书作家,一个温婉如水的北国女子。情致高远,心思细腻。醉心于往昔岁月里的深情故事,放逐心怀于笔墨之间。以最温柔的力量,书写最温暖的感动。著有《一别,如果永不相见:张爱玲传》《黄金时代:萧红和萧军的乱世情缘》《翡冷翠的夜:当徐志摩遇见陆小曼》等书。
第一章
翻阅时光:轻轻走来的江南女子
1.莲开六月 002
2.墨香里的哀愁 009
3.东方遇见西方 016
4.雾朦胧,情萌动 023
第二章
粉红心事: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
1.像写诗一样去恋爱 032
2.康桥一梦 039
3.烟火消散的瞬间 046
4.你也在这里 052
第三章
患难真心:离别是为了更好地相逢
1.坚定爱情坐标 060
2.马尼浦王的女儿 067
3.执手他乡 075
4.人生的漫漫黑夜 082
第四章
红袖添香:爱是崇高的语言
1.是爱,是暖 090
2.长长的答案 097
3.游历欧洲古建筑 104
4.脚步停驻 111
第五章
白山黑水:青春不只是一场盛宴
1.黑土地芳踪 120
2.一生至痛的时刻 127
3.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134
4.永远的蓝颜知己 141
第六章
落花无言:突如其来的命运悲歌
1.诗人乘风去 148
2.梦中相顾无言 155
3.你是人间四月天 162
4.钟爱一生 168
第七章
时代旋涡:俯瞰人生的缪斯
1.心向自由 176
2.古迹的现代追问 183
3.激荡岁月里 190
4.与时间赛跑 196
第八章
美丽绝唱:一身诗意千寻瀑
1.聚散两依依 204
2.彩云之南 211
3.雪后残酷的寒流 218
4.最后的沙龙 224
后 记 230
1.是爱,是暖
草黄了又绿,绿了又黄,花谢了又开,开了又谢。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园里,一支并蒂莲正开得美丽,开过了春,开过了夏,开过了秋,开过了冬。经历过分歧,经历过默契,经历过苦痛,经历过幸福。冷暖交替之中,苦涩与甘甜交织之间,两朵花的根茎已经生长在一起,再也不分你我,心与心的交流让它们更加读懂了对方的心思。它们感受着对方的欢喜和悲伤,为对方的欢欣而欢欣,为对方的苦恼而苦恼。它们相互扶持,在对方最需要力量的时候给予对方最恰当的支持。它们共同生长着,为了共同的明天,共同的未来,共同的家园。
从丧父之痛中走出来,林徽因继续着她的学业。她得知父亲不在后,二娘带着庶出的弟弟妹妹们回了老家,家中只剩下母亲,从此,母亲的一切生活来源全要依赖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这个男人。她从不担心那个人会怠慢她的母亲,或者不悦于对母亲的照顾,相处了这么久的时间,二人无论从生活上,或是学业上,或是事业上,都已经融在了一起,如同后天生成的并蒂莲。他必然会将自己的事情当作他的事情,把自己的母亲当作他的母亲。
林徽因减少了与同学出游的机会,时常一人伏在一张靠窗的绘图桌上,认真地绘制着她的作业。窗外传来其他学生们的欢笑声,鸟儿的鸣叫声,她都置若罔闻。阳光从窗外照射进来,在桌上投下了她清瘦的身影。他们快乐地生活着,没有压力,没有负担,她则不同。偶尔,累了,抬起头,转动已经僵硬了的脖子,望一望活力十足的校园,片刻的休息之后,又是长时间的绘图。
她的想象力总是那么丰富,一如她在文学创作中所展现出的与众不同,她所绘制的草图也总是天马行空。在她的脑海中,不同的创意总会如春季里山间的泉水般不断向外涌,她总是能够快速画出一张草图,却久久不能将它完善。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她一次又一次地修改草图,却一次又一次将它否定。哪怕其他人认为那图看上去已经很美,她也仍会将它丢弃。她不要这些,她想要的,只是她真正想要表达出来的东西。
递交作业的期限将至,她却还在犹豫,在思考,这让她有点焦急。但无论如何,她都不想将一张自己都不满意的作品交上去。梁思成看到她专注于设计的样子,竟然别有一种风情,一种不同于平日清风淡雅的坚定的风情。他走上前,拿过她设计的草图看了一会儿,然后放下,动手在上面加工起来。林徽因注视着梁思成,看到自己那零散的思绪成为了他笔下确实的图画,她感到了震撼。并非不了解梁思成的绘画功底,也并非不曾见过他专心绘图的样子,那打动了她内心的,是那幅在她脑海中浮现过多次,却始终不成形的建筑图。她更加确信,梁思成懂她,也只有他,才能将她头脑中的东西如此完美地呈现于纸上。
在学校时,林徽因的许多作品都是梁思成与她共同的结晶。当她的作业在班级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并被老师当作典范挂在判分室的墙壁上时,她心中是喜悦的。那是一份至高的奖赏,也是一份认可,她知道,所有的同学都对她钦佩不已,大家都为这个中国姑娘能够设计出如此大气的作品而感到震惊。一次,两次,三次……当她的作品不知多少次被挂上那面墙壁的时候,她的名字已经在校园中流传开了。
每当她走在校园中,都会有一些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着她。面对大家的称赞,她轻轻一笑,欣然接受了大家的好意和鼓励,然后一脸一如既往的淡然继续行走在校园之中。她并不曾因自己的优秀而感到骄傲,也从不向人提及自己有多么优秀。在她心中,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也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学业在继续,感情在升温。课余时间仍是有的,有时,他们会去附近的集市逛上一圈当作放松。林徽因最喜欢那里的油炸燕麦包,黎巴嫩香肠和瑞士干奶酪则是梁思成的最爱。有时,他们也会去校外散步,去感受一下大自然、小镇和村落的气息。
梁思成与林徽因虽有婚约,在美国那样开放的,提倡自由恋爱的国度里,他们却都是自由的。无疑,林徽因的美貌与才情让她赢得了许多同学的爱慕,有美国学生,有中国留学生,也有其他国家的留学生。而面对那些家境殷实,门第出众的留学生,面对那些金发碧眼,样貌英俊的外国学生,她的心从未动摇过。她深知,无论是家境,或是样貌,梁思成不及一些追求者,然而,她却认定,梁思成虽然不是最好的,却是最适合她的。
在性格上,他们有很大的反差,一个活泼,一个刻板;一个喜欢与人相处,一个严肃不善交际;一个乐于表现自己,一个喜欢内敛低调……因此,他们也发生过不少的争执,特别对于她从不介意身边有众多的追求者这件事,极少发怒的梁思成竟然恼火了。然而风波过后,他们的感情变得更加牢固,并且相处得更加融洽了。他们那些不相似的性格,竟然恰到好处地弥补了对方的不足。
林徽因曾说自己是一个容易兴奋的人,遇到一些自己心爱之物之事,她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喜悦和激动,而梁思成却一直是沉稳的,这沉稳与林徽因的容易兴奋碰撞在一起,便刚好中和成了最佳的频率。正如他们能够共同创作出优秀的作业一般,他们在生活上也日渐进入佳境。
1927年3月,他们迎来了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最后一个春天,也迎来了一位他们共同的老朋友——胡适。胡适此行是来演讲的,一见到林徽因,他便感到了林徽因的变化,她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了,她的眼中虽然仍有些闪亮的灵光,却也多了一些成熟女性的阅历。林徽因称,这是她从理想主义阶段蜕变到了现实主义阶段的缘故。
故友重逢,胡适无意间提起林长民的事情。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再次提及时,林徽因的眼中还是忍不住泛起泪光。林长民离世后,梁启超立刻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待林徽因如自己的亲生女儿一般,她之后的学费也一直是由梁家承担的。她也已然将自己当作了梁家的人,虽然自己要成为梁家人还差一步,那最后的一步。
见自己勾起了林徽因的伤心事,胡适连忙转了话题,开始讲述林徽因出国后,国内发生的一些事情,这其中,便有徐志摩的婚事。
那是一场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婚事,新娘是陆小曼,他一位好友曾经的妻子。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恋爱来得太突然,也很必然。从1924年他们相恋,到1926年他们结婚,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他们承受了太多的压力,来自朋友的,来自社会的,来自各自家庭的。压力并没有阻止他们的爱情,他们最后还是在一起了,并带着这份压力生活了下去。
对于徐家人而言,这样的儿媳,这样的婚礼都是他们无法接受的。之前,徐志摩因为林徽因与张幼仪离婚,可林徽因毕竟是名门大户家的小姐,所以徐家虽然气愤,却并没有过分干涉他,并想若是这两个孩子真能走到一起,也不算太坏。谁也没有想到,徐志摩竟然会爱上一位有夫之妇,鼓励她离婚,然后与她结婚。
听闻徐志摩再婚,林徽因的心中竟然没有一丝不悦,也没有一丝嫉妒,有的只是担忧和同情。她能想象得到,像徐志摩那般为了情感而活的人,面对家庭的反对会有多么激烈的反应,也能想象得到,他对遵从家人的那些条件有多么无可奈何。徐家给徐志摩开出的条件只有两条,其一是请梁启超证婚,并请胡适做介绍人;其二是婚后甚至婚礼的费用,徐家一概不负责。这两条对徐志摩而言都是十分为难的。
在胡适的劝说下,梁启超极不情愿地担任了证婚人,但他并没有送上任何的祝贺,反而在婚礼上怒叱了自己的学生徐志摩,令在座所有的嘉宾面面相觑,也令台上的一对新人尴尬万分。但最后,婚还是结了,礼还是成了。陆小曼成为了徐志摩名正言顺的妻子。
徐志摩的婚礼令梁思成和林徽因心中都起了一些念头。林长民在世时,曾极力催促他们结婚,而梁启超则认为,孩子们接触时间还不多,应该让他们慢慢相处,不需着急。梁思成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他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业有成之后再谈及婚事,也希望林徽因能够与自己多熟悉一些。如今,两人已经相处得默契而自然,学业也就快要完成,故乡好友结婚的消息让他们心里都不由得一动,他们的婚事或许也不应该再拖下去了。
6月9日,林徽因生日的前夜,梁思成将一面亲手制作的铜镜交到她手中。一块圆形的玻璃镜面镶嵌在铜镜的一面,两位飞天的浮雕刻于铜镜的另一面。铜镜很精致,无论是飞天周围的花纹,还是铜镜的质地,都可以以假乱真了。唯独镜背上刻着的一行小字,暴露了这枚铜镜的真实来历。这亲手制作的生日礼物让林徽因爱不释手,她能体会到梁思成的用心,是啊,他的用心,早在她生病时,在她父亲去世之时,在那些细小的生活细节里,她已经就感受到了。
于是,第二年春暖花开之时,梁家提出要为他们举办婚礼之时,他们二人都欣然接受了。
2.长长的答案
三月里的渥太华,没有扬州的细柳,没有北京的梧桐,有的是一大片葱郁的针叶林。那温润的来自太平洋的风穿过林间,拨动树上的针叶,地上的光影仿佛波浪起浮。清新的空气在风中流动,沁人心脾。明媚的阳光在云间穿梭,略带娇羞。
1928年3月21日,当最后一缕晚霞即将褪去,整个渥太华即将沉浸在宁静的夜色中时,一间古老的教堂中突然响起了悠扬的管风琴声。此日,此时,此刻,一场隆重的婚礼正在教堂中举办,那是一对幸福的新人,他们一起漂洋过海,一起远渡重洋。他们有着相同的期待,相同的梦想。他们曾陪伴着彼此,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日子,最终,他们牵起了彼此的手,将自己的未来交付于对方手中,从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人再也不会分离。
悠扬的音乐,温馨的烛光,满室的祝福。多少女子梦寐以求这样的婚礼,并不需要多么豪华气派,只要能够牵着自己心爱人的手,感受到他对自己的关怀和珍视,其他的那些,便都变得不重要了。若是此时,还能够得到亲朋好友的祝福,那幸福就会加倍。
当与最爱的人携手缓缓行走在红毯上,一步,一步,迈向前方的礼台,当身边围绕着羡慕的目光,鲜花和掌声,有哪个女孩子的心还会静如止水?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刻,一生中最期待的时刻。那饱含幸福的神情,让人一看便融化。教堂里,满是浓浓的爱,浓浓的情。那并不长的红毯上,迈出的每一步都寓意着他们离永恒的幸福又近了一些。
此时,新娘和新郎挽着彼此的手臂,在音乐声中缓缓走入教堂,新娘身上穿的不是婚纱,而是她亲手缝制的礼服,领口和袖口上的彩色花边,像是从天边落下的一缕彩霞,将她的面色衬托得更加红润。她的头上戴着一顶嵌了珠子的头饰,头饰的两侧,两条彩色的绸缎自然地垂下来,落在她的肩膀,好似从天而落的虹。
那一身黑色西装的新郎,目光直视着前方,每一步都走得谨慎而庄重。他知道,今天过后,自己最心爱的女人将成为自己的合法妻子,一想到能够与她携手度过每一天,他的心里就充满了幸福。
这与众不同的婚礼属于梁思成与林徽因。他们将婚礼定在这一天,是为了纪念一位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大师李诫。李诫生活在宋朝年间,在他编纂的《营造法式》一书中,他绘制了许多精美绝伦的建筑样式,从选材到实践,从结构到花纹,无一不用尽了心思。几千年前的3月21日,中国的土地上树起了一座为李诫而立的墓碑。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心中,这位大师的地位无人能及。同样热爱建筑的他们,便选定了这一天作为他们的结婚纪念日。
几经磨合,几经辗转,两股泉水终于汇入了相同的入海口,在他们的前方,是宽广无限的大海,是看不到边际的未来,然而他们却不会再感到孤单,不会再感到犹豫,只因,那是属于他们的天地。在写给家人的信中,他们将自己的想法一一表明,这令梁启超喜出望外,他期待这一天已经很久,如今,自己希望的事情终于成真了。
关于婚礼,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打算,可是作为父亲,他也有他的决定。对于梁家而言,不订婚便结婚是不合规矩的,虽然之前早已经与林长民约定好,可那毕竟只是口头约定,不够庄重,不够正式,若是贸然娶了林家的姑娘,那便不是尊重了。梁启超有心在婚礼前举办一场隆重的订婚仪式,一来表达梁家对未来儿媳的重视,二来安抚好友的在天之灵。可是两个孩子都在国外,一时间无法回国,这订婚仪式要如何举办呢?
考虑再三,梁启超决定,无论孩子们能不能回来,仪式一定要办,还要办得体面,办得风光。他请人为两个孩子看了“八字”,然后根据“八字”的提示选择了时间和信物——一红一绿两块价值不菲的玉佩和一对未曾雕刻的玉印。为了仪式更圆满,梁启超还特意写了一份祭告祖先的帖子,从国内邮寄给梁思成,嘱咐他一定要收好。而那两份信物,考虑到长途运送可能会有闪失,便先由两家家长代为保管。
为了孩子,身体再劳累,心里都甘之如饴,这是每一位为人父母的人都会有的感受。当头脑中的结婚的流程变成黑色的墨字现于白纸之上,当所有必备的物件都已准备齐全时,梁启超的体力和精力都已接近透支,可再多的疲惫都不能掩盖他的兴奋和喜悦。“……这几天为你们的聘礼,我精神上非常愉快。你想从抱在怀里的“小不点点”(是经过千灾百难的)一个孩子长到成人,品行学问都还算有出息,眼看着就要缔结美满的婚姻,而且不久就要返国,回到我的怀里,如何不高兴呢?今天北京家里典礼极庄严热闹,天津也相当的小小点缀,我和弟弟妹妹们极快乐地玩了半天。想起你妈妈不能小待数年,看见今日,不免起些伤感,但她脱离尘恼,在彼岸上一定是含笑的……”梁启超在信中这样写道。
遗憾的是,梁启超还是累倒了,他只得将所有流程托付给梁思成的二叔,由他代为主持。而国外的婚礼,则交给大女儿梁思顺负责。
最初,梁思顺是最反对他们在一起的人,她对林徽因有太多不满意,也曾多次写信给梁思成,言辞之间透着极大的不满和强烈的排斥之情。梁思成既不想与大姐起冲突,又不能放弃林徽因,左右为难。没想到,大姐后来竟然改变了对林徽因的看法,并且成为了他们的证婚人。这不但让他心安,也让远在家中的梁启超松了口气。
1927年年末,在梁家举办了梁思成与林徽因的订婚仪式。那一天,所有亲朋好友都来到了梁家,用最真诚的心祝福了这一对新人,仪式的隆重,场面的盛大庄严,让人忽略了当事人不在场的遗憾。
几个月后,大洋彼岸的婚礼现场,梁思顺和丈夫陪着林徽因和梁思成走到了新郎和新娘应该站的位置,然后站到了一边。梁思顺的丈夫是渥太华领事馆的领事,于是,他们夫妻成了唯一出席这场婚礼的新人亲属。
一位慈祥而严肃的牧师正站在祭台上等待着他们。他主持过许多场婚礼,却第一次见到这样装扮的新娘,她浑身散发的东方气息向人们宣告着,无论她在哪里举办婚礼,无论她走到何地,她都有着一颗中国心。
温馨而庄严的气氛笼罩在教堂中,牧师用深沉的声音向他们讲述着婚姻的目的,自此时此刻起,他们将经过上帝的允许,结为合法的夫妻。从此,他们必须用最真的爱对待彼此,用最真的心对待他们许下的每一句誓言。若是违背,则是对上帝的不敬。
“你是否愿意娶这位姑娘,让她成为你正式的妻子,爱她并珍惜她,无论贫富或疾病,至死不渝?”牧师用深邃的目光望着梁思成,那眼神似乎能够看进他的内心。
“是的,我愿意。”梁思成的回答干脆利落,没有半点犹豫和心虚。
牧师又转向林徽因,问了她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答复也是同样的。没有任何的修饰,平实而简单的语言,却像是有着魔力一般,令在座的所有人都动容了。最动容的,应数梁思顺。亲自见证了自己最疼爱的弟弟找到了最适合他的那个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怎么不幸福?林徽因落落大方,温柔却不软弱,妩媚却不娇艳,聪慧却不高傲,和弟弟站在一起,便是一对璧人。有她陪伴在弟弟身边,弟弟今后的生活自然会幸福。想到这里,她也不由得佩服起父亲的眼光来,也对自己曾有过的激烈态度有了些歉意。
林徽因左手被梁思成轻轻牵起,一枚镶嵌着蓝宝石的戒指套上了她的无名指,她的眼中闪着泪光,是激动的泪光,是幸福的泪光。之前那颗激动得快要跳出胸口的心,突然间安定了,稳稳地落回了它应该待着的地方。当一片轻柔的吻落在她的唇上,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
承诺已许,仪式已成,教堂上空飘起了美丽的花瓣雨。新人离开了教堂,其他人也随之离开了教堂,前往摆设了婚宴的地方。婚宴设在中国领事馆,这是林徽因和梁思成共同商量好的。客人不算多,都是他们在国外结识的好友,他们端起酒杯,一桌又一桌地敬过去,接受朋友们的祝福。
多年的爱情长跑终于有了结果,而这结果并不是终点,而是他们幸福生活的新的起点。他们拥有了彼此的爱,也拥有了彼此的心,未来的路很长,他们牵了手,便要一辈子同行。
3.游历欧洲古建筑
并非只有倦鸟才会思巢,任何一位身在异乡的游子,无论他在流浪,还是拥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工作,无论他贫穷或是富有,重病缠身或是健康硬朗,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时刻想要回到那个自己生长多年的地方。
在毕业前,他们也曾有过犹豫,是留下来继续深造,还是回国?一家美国知名的建筑事务所早已向他们发出过邀请,允诺他们一旦接受邀请,便会有丰厚的薪酬和良好的环境。然而,梁思成既对这份工作的创造性有着担忧,也对于回到祖国之后将要面临的情况有着担忧,这样矛盾的感情让他一直犹豫不决,迟迟作不了决定。直到他收到了父亲从国内寄来的《营造法式》,才坚定了回国从事研究的决心。
浪漫而甜蜜的婚礼结束后,这对新人准备回到祖国,而在回国之前,他们准备游历一下欧洲各国,那是梁启超的安排,也是他们二人的心愿。
鸟儿不曾飞出金丝笼,便不会知道天有多高;鱼儿不曾游出玻璃樽,便不会知道海有多广;鹿儿不曾跑出围栏,便不会知道草原有多辽阔。停留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中,便只能感受得到身边那近在咫尺的微小,看不到远处那无边无际的博大,小窝为创造者提供了安定,却也遮挡了他们的眼光,束缚了他们的思想。
第一次与父亲远赴欧洲,她从好友那里得知了有关建筑的事情,见过了许多精美的欧式建筑后,她的心,便彻底被这些人工雕琢的巨大艺术品所征服了。她在那些建筑中见到了她梦中的世界,那一个由灵性和天赋,感受和实践搭建起来的世界。它们散发着光芒,仿佛有着独特的灵魂。艺术和现实,就在那些建筑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若不是梁启超为他们安排好了欧洲的行程,她也一定会再去那里,去看那更多的人造奇观,去感受那更多的人间智慧的结晶。而此次,心爱的人在身边,喜爱的事物在眼前,还未动身,她便相信这会是一场愉悦的旅行。
作为一个父亲,梁启超无时无刻不在挂牵着儿子的平安,早些年间的意外令梁思成的身体变得格外脆弱,梁启超便时时担心他的身体有恙,而当梁思成与林徽因前往欧洲时,他又开始担心起他们的安全来。他不允许他们为了节省费用,从莫斯科转乘火车回家,并在信中一一列举了他希望他们参观的地方和行走的路线。
信中并没有提及英国伦敦,林徽因和梁思成却将这里作为了欧洲之行的第一站。当他们站在圣保罗大教堂面前时,林徽因想起了少女时代的自己。旧地重游,往事历历在目:那一头乌黑的长发编成两条长长的辫子,自然地垂在两肩。一身传统的衣衫和裙子,将她那娇小的身材衬托得更加精致。而此时,泰晤士河中的倒影,盘起的头发,熨帖的衣衫,庄重的颜色,无一不表露着她已经是一位成熟的少妇了。
时间过去了,岁月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痕迹,却带走了她眼中的稚气和天真。时间在改变,人也在改变,唯一不变的,是那座雄伟神秘的大教堂,它就这样静静地伫立在河边,看着河水从朝至夕地流淌,看着白云来了又去,任由不同的人们在它的胸膛中穿行。两岸的树木倒映在河里,为河水增添了一些颜色。那两岸回荡的钟声,向人们讲述着这里的历史,无关风月。这样的情景让她想起歌德的一首诗,诗中写道:“它似一棵葱郁的树,上帝将它栽种在这里,令它生根发芽,成千上万的枝干向四周延伸,那一片片叶,好像海中的沙。它的每一处细节,都好似经过了精心地裁剪,看起来那样完整,感觉上那么适合。它在向人们诉说着上帝的恩荣,用它坚实的身体,以及在太空中遨游的灵魂。每一丝,一缕,都那样纤细,却能永远坚韧,不会凋零。”
林徽因平静地欣赏,回忆,梁思成却在充满了新奇地观察,研究。对他而言,这是一座陌生的建筑,即便曾在书籍和杂志上见过它的照片,却怎么都不如亲自欣赏它这种感受来得直接,来得震撼。他被设计者的精妙思想所折服,也对设计者能够达到的境界产生了向往。虽然只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他却产生了与林徽因相似的感受,他将这里视为上帝赐予人间的礼物。
爱总会让人心有灵犀,心有灵犀总会让人更加相爱。在这个国度里,他们的灵魂交织在一起,彼此体会着对方的心意,交流着自己的心意。在相爱的两个人面前,言语变得多余,他们甚至不需要言语,就能感受得到,那发自内心的,不断涌出的情感,那头脑中连绵不绝的思绪。他们对建筑的理解在不断加深,对彼此的感情也在不断加深。这过程,像是油灯里渐渐被浸透的棉芯,不知不觉,柔柔地,缓缓地,便深入了每一丝纹理。
他们还参观了海德公园的水晶宫。那晶莹剔透的玻璃透着脆弱,那钢筋铁骨的构架却又透着坚强。入夜,宫内灯火通明,使整个水晶宫看来仿若一颗深海之中的夜明珠。林徽因陶醉了,她在这座建筑上看到了一种新的精神,看到了美学与建筑学完美的结合。这让她深受启发。
之后的时间里,他们在德国拍下了许多的照片,有爱因斯坦天文台、柏林宫廷剧院、慕尼黑城门、科隆主教堂等。他们将这些美丽的建筑留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