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贸评论:第六辑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7.72
6.2折
¥
45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郑勇军主编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408683
出版时间2013-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8031772
上书时间2024-12-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一部分 流通产业基础理论前沿
1.中国零售学术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基于中国与美国、欧洲的比较分析
2.完善我国市场流通体系的宏观思考
3.日美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模式比较与启示
4.外资零售企业进入、混合竞争与中国培育大型流通企业政策
——基于混合寡占博弈模型的流通政策分析
5.物流服务供应链:理论架构与研究范式
6.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评价及其转变的路径分析
7.零售产业FDI行业内效应研究:溢出还是挤出?
——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8.我国零售业区域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及政策含义
9.重构流通经济学: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
10.我国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产业关联分析与动态比较
11.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的本质与分析框架
12.出口集聚之溢出效应研究
—一基于中国企业层面数据的实证分析
第二部分 商贸探索及流通业创新
1.专业市场品牌网络及其绩效测定
——基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研究
2.逆向选择与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声誉机制的本土性研究
——以淘宝网为例
3.中国流通产业技术装备度:基于因子综合的水平定位与结构考察
4.零售企业构建农村连锁经营网络的动力机制
5.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经济学解析:一个基于声誉的信号传递模型
6.中国出口品技术含量测度及其差异分析
——基于产品内贸易分类的跨国数据
7.跨国外包体系下技术创新的出口效应
——基于浙江省制造企业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第三部分 流通经营管理与商贸实务
1.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系统有序度评价研究
——日本生协数据的实证分析与启示
2.通道费的生产及其对生产商利润影响
——基于品牌价值视角的研究
3.基于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
——云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
4.流通渠道中竞合关系的演化及竞争政策的作用
——基于日本家电业案例的分析
5.基于全产业链的农产品流通困局与流通体系建设研究
6.消费理念多元化视角下的流通模式创新研究
7.组织、运营、整合与供应链竞争力
——基于内外贸一体化改制企业的案例分析
8.工业设计、ODM与我国出口产品价值提升:作用机理与实证检验
内容摘要
四、中国工业品流通的系统环境思考:基于日美模式的比较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以下将通过日、美两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模式对比,归纳影响流通主导权的各种因素,并据此定位中国工业品流通的系统环境,为中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模式选择提供借鉴和反思。
(一)日、美工业品流通模式的系统环境差异
无论是日本的“大批发小零售”模式还是美国的“大零售小批发”模式都是在特定的流通系统环境下取得成功的。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部及外围,生产与消费的特征、经济体制的性质、业态体系、物流系统及对应的流通功能等,均会对批零势力演进产生重要影响。
1.小生产与大生产的差异。从生产角度的系统环境看,日本是中小生产企业居多,而美国则是大型生产商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在生产呈现小而分散的情况下,批发商通过将l0×l0次交易转换成l0+lO次交易而节省交易费用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与美国集中化和规模化的大生产相比,日本的小生产对独立批发商的依赖性更强,更适合批发商生存和发展。
2.小批量分散消费与大规模集中消费的差异。日本的消费需求极为细化,并形成了小批量分散消费的特征;而美国的消费需求偏重一次性购齐,表现为大规模集中消费的特征。消费需求越是细化和分散,零售商的单店规模就越小,与供货商之间的单笔交易量和零售库存量也越小,而交易频率就越高,从而批发商在集中交易方面的优势就更为明显。因此,在日本的小批量分散消费之下,批发商就获得了更多的竞争优势,而美国式的大零售卖场更适合大规模集中消费。
3.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与市场主导型经济体制的差异。日本是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在流通革命时期曾经制定了一系列直接推动流通产业和流通企业发展的政策;而美国是典型的市场主导型经济体制,政府很少制定直接推动流通企业发展的微观政策,而是以创造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平台为主。据此推断,在竞争性较强的市场环境下,零售资本的集中及其对批发商的排除更容易显现出来;美国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为大零售的崛起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市场条件。
4.零售业态模仿与零售业态轮转的差异。在美国的几次零售革命之后.各种新兴的零售业态也曾相继在日本兴起,但零售商始终未能排除批发商而在日本的工业品流通体系中获取主导地位。究其原因,日本出现的各种零售业态大多是对美国模式的模仿,有些业态是否具备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要依然值得反思;而各种零售新业态在美国的出现则是在市场竞争与技术革新的双向驱动下产生的,适应了工业品流通不同发展阶段的客观需要。因此,美国的零售业态更新是依据市场竞争和技术条件而进行的适时和自发轮转,是与工业品流通需求相适应的表现;而日本的零售业态更新则更多的是后来者的模仿。这也是导致曰、美零售功能差异的重要原因,日本的批发商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5.物流体系后发优势与先发优势的差异。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第二次流通革命时才开始大规模出现促进物流业发展和物流体系建设的政策推动,出于规模效应的考虑,物流功能主要由集中交易的批发商承担;而美国在进行19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零售革命以前,就已在全国建成了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为零售商物流提供了极大便利。因此,美国在零售革命之前先行完善起来的大物流功能为零售商获取工业品流通主导权奠定了基础,而日本流通革命中的物流建设更多地配合了批发商的效率化改造,成为日本批发商能够高效运行的重要原因。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