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半圣人:王阳明和曾国藩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0.18
6.2折
¥
49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马东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32745
出版时间2014-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元
货号11536979
上书时间2024-12-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马东玉 生于1945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本科、辽宁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曾国藩大传》《张之洞大传》《出轨的历史——真实的武则天》《正说清朝很好人物——慈禧和恭亲王》《从晚清重臣到立宪皇帝——真实的袁世凯》《梁漱溟传》《八国联军侵华史》《雍正帝本传》《清代社会文化——清代人物传稿》《清朝通史》(咸同卷)《辽宁通史》(经济卷);主编合著出版《中日关系全书》《清代全史》《中华百科要览》《中国历史学大词典》《经济人物列传》《中华魂?廉政卷》《中国近代史》等书。发有中国近代史、经济史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目录
1圣人的家世
2龙图腾
3志趣不同少年时
4圣人的求索之途
5会试崎岖行
6初入官场
7三十立于生死间
8文死谏因皇帝昏愤
9龙场悟道与修身煎熬
10讲学与写信
11镇抚南赣与编练湘军
12初战义军
13二战义军
14三战义军
15破心中贼难,破城中贼也难
16王道圣业,乱臣贼子(上)
17王道圣业,乱臣贼子(中)
18王道圣业,乱臣贼子(下)
19无辩止谤
20 自惕自概
21起征思田,光明留给后人
22无兵不帅,荣誉留给学生
23损而未损,是非自在人心
24圣人的“远略”
25理学与心学
26修身以成圣
27齐家以成贤
28圣人的人生哲学
29用“心”修炼
30针砭时弊,倡“知行合一”
31唤醒内心的良知
32历史的演变与王学的兴衰
33蒲公英效应
内容摘要
1 圣人的家世 家世渊源对非凡之人来说甚为重要,凡大人物传记没有不写家世的。陈胜、吴广被逼造反时反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号召戍卒跟他们起事,结果没当上将相;而和曾国藩都曾说“圣人无种”,结果都成了圣人。陈胜和吴广没有成王成侯的家世渊源,穷苦农民造反一时成功终究成不了大事,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布衣将相少而又少。 和曾国藩都成了圣人,可人们戏称他俩是一个圣人和半个圣人。半个的说法不一而足,但只能意会,难以量化。曾国藩同相比,圣人味道不足,分量不够。再准确一点说是拿孔孟的标准衡量,接近是,曾国藩只是相近或相似。 二人的区别或许是各有特点,这特点的形成,亦或与他们的家世渊源有关。例如的弟子王艮,继承王学创立了泰州学派,影响很大,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了“当代新儒学”,其创始人梁漱溟仍极为推崇王艮和泰州学派。但是,在一些学者眼中总认为王艮和泰州学派算不上“王学”的继承,甚至诋之为“假阳明学派”,自然王艮连半个圣人也算不上了。其所以被诋,就因为王艮和大部分学派成员的家世出身,以及他们对“王学”的合理改造。 王艮是江苏泰州人,出身社会底层,父亲是煮盐的灶丁。因家境贫苦,仅读几年私塾便辍学以贩卖私盐为生,因此他自称“鄙民”。可是王艮十分好学,悟性又高,买卖之余则刻苦研读儒家经典,如痴如醉。在他38岁时得知在江西豫章讲学,长江两岸的学者多追随称徒。于是,毅然弃商买舟南下,受到的赞赏,收为弟子。王艮既有较深厚的儒学根基,又一心追随,遂得“王学”真传。后去世,他亲为迎丧,又经理其家,而后亦开门授徒,学者云集,从而形成影响很大的“王学”泰州学派。这个学派成员同王艮一样,多来自社会下层,有所谓贩夫、走卒、农民、野老、樵人、陶匠、盐丁等,有人把他的授徒比之于“孔先师设教杏坛”,群弟子四方毕至,王艮“任其往来,启迪不倦”。 由于王艮出身下层,他追随了圣人王明阳,眼光却下移至社会底层,认为儒学只有同广大民众相联系才有社会价值。因此他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百姓日用体现圣人之道,让百姓认知“王学”,圣人之道则不失,“百姓不知便为失”。王艮的弟子们皆发扬此说,阐发“日用处,圣人原与百姓同”。对于“圣人之道”,士农工商人人皆可共学。孔子三千弟子,通六艺的“贤人”七十二,余皆无知鄙夫。汉代之始,“千古圣人与人人共明共成之学”,“独为经生文士之业”。而自王艮之出,慨然独悟,直超孔孟,再继绝学,让愚夫俗子,不识一字之人又得闻孔孟之道,王艮之功“可谓天高而地厚矣’。总之,泰州学派把“圣人’之学与愚夫愚妇、百姓日用相联系,让高深抽象的“王学”理论生活化、实用化、平民化,如黄宗羲评论王艮:“于眉睫之间,省觉人最多。谓‘百姓日用即道’,虽僮仆往来动作处,指其不假安排者以示之,闻者爽然”。由于王艮把“王学”平民化,就使“圣人之学”摆脱了名教的羁绊,在寻常百姓中开花结果,这自然具有进步意义。 王艮和泰州学派的案例说明,由于王艮的出身,才能把“王学”与“百姓日用”相联系,把“圣人之学”从贵族文化、上层社会中解放出来,变成平民百姓提高道德的文化,互相砥砺的哲学。 曾国藩和相比较,一个代表的是平民儒学;另一个则是贵族儒学,王艮弟子所说的“经生文士之业”。 曾国藩家世之寒素,与无法相提并论。如曾国藩《台洲墓表》介绍:“吾曾氏由衡阳至湘乡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至是乃若创获,何其难也!自国初徙湘乡,累世力农,至我王考星冈府君,乃大以不学为耻。讲求礼制,宾接文士,教督我考府君,穷年磨厉,期于有成。”。曾国藩所言曾氏一族,远祖居江西,后迁至湖南衡阳,清初再迁至湘乡。祖上五六百年连个秀才也没出过,显然多为衣食忙碌,家境艰难。曾国藩所说的星冈府君,就是他的祖父曾玉屏,以“不学为耻”,教督他的父亲曾麟书用功学习,争取有个功名。 曾国藩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时,曾祖父竟希70岁、祖父玉屏37岁、父亲麟书21岁,祖孙三代亦无功名。曾祖父虽送祖父玉屏入塾读书,可玉屏不仅不愿用功,还养成了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恶习。后来听了长辈们的劝告,才猛然醒悟,“讲求农事”,做了“回头浪子”,扎扎实实地干起农业。 曾玉屏起早贪黑,开荒辟林,种菜养猪,养鱼打柴,拼命地干。同时省吃俭用,开源节流。曾国藩在为其祖父写的《大界墓表》,较为细致地记述了祖父创业的情况。他的家乡属山区,土地块小而分散,“垅峻如梯,田小如瓦”。曾玉屏“凿石决壤”,硬是把小块梯田开垦成便于耕作的大田。家庭副业更为忙碌,“种蔬半畦,晨而耘,吾任之(曾国藩转述祖父的话);夕而粪,庸保任之(雇工一人)。入而饲豕,出而养鱼,彼此杂职之”。 由于曾玉屏的勤奋,几年后曾家境况大为好转,蒸蒸日上;曾玉屏的勤劳、乐为
主编推荐
和曾国藩都是历史上的非凡人物。他们都推崇“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并终生向这个目标奋进。后世无数治学治国有影响的人物,把他们当做“圣人”“完人”去学习,如、蒋介石、孙中山、梁启超、宋教仁、袁世凯、蔡锷等。不仅中国如此,其他国家,尤其是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以的“**”为思想进行改革。西乡隆盛、吉田松阴等领导人物都是的信徒。海陆空统帅人物东乡平八郎、西乡隆盛都怀抱、曾国藩的兵法。有人说向学做人,向曾国藩学做事,有一定的道理。
精彩内容
千古两完人:王阳明和曾国藩谁更完美些? 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 王阳明:立功:多次替朝廷平叛,从无败绩,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 立德: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桃李满天下。 立言:创立心学,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成为儒学又一宗。 曾国藩:立功:打败太平军,挽救大清。 立德:以儒家为宗,修身养性,砥砺自律。 立言:曾文正公文集 后人对王阳明一生的总结为: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 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后人对曾国藩一生的总结为: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