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声誉下虚假认证的形成机理与治理机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7.12
6.3折
¥
75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 鲍宗客 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520308762
出版时间 2016-04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定价 75元
货号 9067113
上书时间 2024-12-1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鲍宗客,男,1985年出生,浙江省平阳人,博士,讲师,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生导师,美国托莱多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注册会计师。长期从事微观产业组织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规划项目等,在Abstract and Applied Anaiysis、China Finance and Economic Review、《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财贸经济》等靠前外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目前兼任《管理世界》、《财贸经济》、《管理评论》、《财经研究》等杂志社审稿专家。 目录 ??章 导论 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 认证行为的相关研究 二 行业治理的相关研究 三 集体声誉的相关研究 四 相关文献的评述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工作 一 研究内容 二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虚假认证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节 认证的发展历程 一 认证的起源 二 认证的发展 三 认证的发展模式 四 中国认证产业的引进和发展 第二节 认证的功能及运行机制 一 认证体系的构成 二 认证的功能 三 认证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虚假认证的概念界定 一 虚假认证的现有定义 二 信息质量视角下虚假认证的概念界定 三 信息质量视角下虚假认证的分类 第四节 虚假认证的形成及治理理论基础 一 经济人自利性 二 信息不对称理论 三 委托-代理理论 四 行业监管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认证产业集体声誉的特征和成因 节 集体声誉的界定 一 声誉 二 集体声誉 第二节 集体声誉的产生根源 一 外部环境与集体声誉形成 二 产业集群与集体声誉形成 三 个体声誉受阻与集体声誉的形成 第三节 集体声誉的模式划分 一 依据发展阶段划分 二 依据主体划分 第四节 中国认证行业的集体声誉特征 一 外生性 二 双边性 第五节 中国认证行业集体声誉的制度性成因 一 行业认证标准 二 市场准入制度 三 违规惩罚制度 第六节 中国认证行业集体声誉的策略性成因 一 认证机构的市场竞争 二 消费者搜寻认证机构的动机 三 企业选择认证机构的策略性动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体声誉下中国认证市场的现状 节 中国认证行业概述 一 中国认证产业种类 二 中国认证证书的分布 三 中国认证机构的分布 第二节 中国认证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 认证制度 二 认证行为 三 行业竞争 四 认证标准 五 认证人员 第三节 中国认证市场的现状——一个调查案例 一 认证分级制度实施概括 二 重大事故核查 三 专项监督检查和确认审核工作调研状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体声誉下中国认证行业虚假认证的形成机理 节 集体声誉与技术型虚假认证的形成 一 模型基本假设 二 个体声誉和集体声誉并存时认证机构的均衡技术投入 三 仅存在集体声誉时认证机构技术投入的扭曲 第二节 集体声誉与合谋型虚假认证的形成 一 模型的基本假设 二 合谋型虚假认证的生成条件 三 认证行业的集体声誉特性对合谋型虚假认证的强化 第三节 共享集体声誉的成员数量与虚假认证的强度 一 模型基本假设 二 认证市场的两阶段模型 三 共享集体声誉的成员数量对虚假认证强度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集体声誉下虚假认证治理的内部惩罚机制 节 集体内部惩罚机制的内涵及分类 一 集体内部惩罚机制的内涵 二 集体内部惩罚机制设计思路 三 内部惩罚的隐性契约机制 四 内部惩罚的显性契约机制 第二节 集体声誉下虚假认证治理的隐性契约惩罚机制 一 模型基本假设 二 均衡分析 三 隐性契约治理虚假认证的条件 第三节 模型的扩展:显性契约惩罚机制 一 显性契约惩罚机制设计 二 均衡分析 三 集体成员之间的重新谈判对惩罚机制有效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集体声誉下虚假认证治理的监管机制 节 监管机制概述 一 监管的内涵 二 罚款机制 三 浮动监管机制 第二节 罚款机制对集体声誉下虚假认证治理的有效性分析 一 模型基本假设 二 演化博弈的均衡分析 三 演化博弈结论 第三节 浮动监管对集体声誉下虚假认证治理的有效性分析 一 浮动监管的机制设计 二 均衡分析 第四节 行业准人制度对行业认证效率的改进 一 模型基本假设 二 自由进入的博弈分析 三 行业准入制度对认证行业的影响 第五节 集体声誉约束下认证产业监管优水平分析 一 模型基本假设 二 动态博弈分析 三 优监管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集体声誉下治理虚假认证的政策建议 一 总体思路 二 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引导其合理发展 三 加大行业监管力度 四 依托行业协会,建立第三方监管机制 五 通过确定连带责任,提高第三方认证的风险 六 优化认证行业市场结构 七 建立认证行业的反馈机制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1 认证管理办法 附录2 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管理办法 附录3 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分类 附录4 自愿性认证业务分类目录 附录5 中国认证机构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 精彩内容 《集体声誉下虚假认证的形成机理与治理机制》以中国认证产业存在的特殊制度背景为出发点,引入集体声誉这一新视角,剖析集体声誉下虚假认证的形成机理及强度,并尝试在集体内部惩罚机制和监管机制两个方面设计治理虚假认证行为。
— 没有更多了 —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