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孤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穿越孤独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6.84 6.2折 5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阿琳·克莱默·理查兹,(美)露西尔·斯派拉,(美)亚瑟·林奇主编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公司

ISBN9787519250638

出版时间2018-1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8元

货号9345183

上书时间2024-12-09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阿琳·克莱默·理查兹、露西尔·斯派拉、亚瑟·林奇主编的《穿越孤独(第2版)(精)》的作者向读者展现了心理治疗、精神分析以及艺术作品如何通过加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联结来缓解个体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希望这些文章有助于阐明孤独感的诸多层面,从而,我们可以更好地协助自己及他人找到属于个人的处理孤独感的方式。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孤独、创造性与艺术家
第一章?“一个声音直达黑暗中的某人:想象”
????——萨缪尔?贝克特对陪伴的追寻? 005
第二章?艺术家的独处和创造过程? 020
第三章?吾栖之肤? 046
第四章?孤独的形成与转化 060
?
第二部分 孤独感的临床面向
第五章?孤独的影子: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 089
第六章?“客体澄清”在治疗孤独的异性恋男性
????中的运用? 104
第七章?探索精神分析历程中孤独感在两个男性
????案例中的浮现 128
第八章?孤独感的复杂性质 152
第九章?“见证”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170
?
第三部分 精神分析训练过程中的孤独与独处
第十章?分析师候选人的孤独:独处与
    被劝诱的认同 202
第十一章?精神分析训练过程中的孤独与独处
?????——督导分析师的视角? 228
第十二章?培训分析师的孤独? 244
第十三章?家是世界上的地方? 262
?
第四部分 生命事件中的孤独与独处
第十四章?孤独与生命周期 277
第十五章?玛丽莲?梦露
?????——世界上独的人? 295
第十六章?爱侣的死亡、悲伤的内心:精神
?????分析的发展视角 310
第十七章?士兵的孤独 332
?
总?结
第十八章?死亡是孤独之神 352

内容摘要
    像许多作者早期和中期的作品一样,《陪伴》讲的是创造出一个声音,专门用来减少孤独。这并不是说这部小说是关于主人公的孤独。它是孤立这种主观体验的投射,是独处的现象学,被用来减少孤独,是在想象中赋予独处以形式,从而清空独处的情感意义。对于贝克特作品的读者或者观众来说,问题就在于:作者的这种执迷从何而来?他的美学(在剧院和书页中对于独处的刻画)仅仅是在反映艺术创作中特有的独处吗?是在说明独处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吗?还是阐述了更多呢?将艺术创作聚焦于特别的孤独、在想象中不断地想要摆脱它,这只是现代艺术(早期或近期、新现代或后现代)的一种自发反应,还是同时具有某种疗愈作用呢?

     我认为,如果从艺术家的人生来理解他的艺术作品,往往会有简化之弊。我也相信艺术作品在根本上具有自传的特征,如詹姆斯?安德森(James Anderson)所说,并非“以琐碎的外在方式,并非只是事件和行为的叙述”,而是(如安德森写的一本小说中所言)“以更深刻的意义,即艺术是‘对个体而言何者很为重要’之表达的考量和思索”。除了从艺术家生活中提取的事件,自传的成分存在于“内心世界中持续的挣扎”的内隐或外显表达。安德森准确地观察到,“作家试图去捕捉、调和、解决那些撕裂其灵魂的事物”。生活事件有可能出现在艺术作品中,以增加其效果,但是这些事件是在为和解所必需的更深的诉说提供支持,不能因此而被误解。所以,我认为艺术家通过某种方式使用其作品,其所要达到的目的本身可以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加以探讨。

     比如,我曾在别处写过,艺术创作对视觉或文学艺术家而言具有增强控制感的作用。对贝克特而言,情况更加特别,其人格时常处于起伏变迁之中:实际上,写作不仅帮助贝克特增进自我控制感,而且具体化了其自我感本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由持续地消解叙事架构,贝克特通过写作而让自己存在。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将他执着于“虚构”所带来的孤立置于我们讨论的焦点。对遍布其故事叙述中的独处而言,寻找陪伴意味着要把自我视作他人,也就是说把自我当作陪伴,从而再将这种陪伴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由此来看,贝克特作品中普遍存在的独处并非只是一种负担、并非只是悲惨和渴望(两种孤独者的宿命)的开始,而是从迷惘的自我的空虚之中解放出来。由此来看,独处(孤立)和孤独不应该被视作同一物;前者是受欢迎的暂时缓解,而后者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为了说明这一点,接下来我将讨论贝克特传记的某些方面,来帮助我们理解对他来说独处和孤独是在何处分野的。换言之,我将指出他的作品所展现出的他的重要人生特征,这样做的目的不在于将其艺术简化为他的人生经历,而是要去探索经由美学描写,对其个人而言,他到底实现了什么。在他的美学描写中,独处既是孤独,也是从孤独之中获得的安慰。

     众所周知,萨缪尔?贝克特为人特别谦虚,而且表现出病态的羞怯:若他要会见那些不熟悉的人,他需要喝一些酒来做准备;很长时间他都没有电话;虽然他是一个社会化的人(他时不时会跟身为艺术史学家的女婿马蒂斯、乔治?达修特以及几个他们共同的朋友来往,而且经常在深夜或清晨跟贾克梅迪饮酒漫步),但是从童年开始他就有一种很好强烈的独处需要。他经常隐居到距离巴黎50公里的、位于乡间的两居室里,在那儿他长时间处于隔绝和沉默之中。他在给汤姆?麦克格利弗(爱尔兰国家美术馆主任,也是贝克特很亲密的朋友)的信中写道:“我似乎从沉默和独处中得到了恢复。”1969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让他惊骇万分(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的夫人惊呼:“多么大的灾难啊!”这也是贝克特自己心情的写照),他让他的法国出版商代表他去斯德哥尔摩领奖。贝克特遭受着焦虑和抑郁的瘫痪式打击,心理冲突也经常转化为躯体症状。不过,深深的羞怯才是贯穿其一生很显著的特征,而这种羞怯又是如何呈现在他的作品中的(在渴望陪伴的同时又无法忍受陪伴),这也正是我在此感兴趣的问题。

     作为一个孩子,贝克特很好痛恨参加社交聚会,他会躲进自己的房间来避免参与这些事情。在青少年期间,他的传记作者詹姆斯?诺尔森形容他为“怯生生的”,在成年早期,虽然麦克格里夫可以把他从“羞怯和沉默的蚕茧”中拉出来,但是他的内向以及对独处的需要还是特别强烈。但同时,贝克特也喜爱谈论音乐和绘画,而且以此为媒介和志趣相同的人交上了朋友。实际上,虽然他强烈地想要一个人待着,而且十分珍视这种独处,但是他也很喜欢社交。正是这种孤立隔绝和社会化之间的来回拉扯,这种根深蒂固的既需要孤独一人又需要他人的陪伴的状态,深深地浸透在他的作品中。

     P9-11

主编推荐

孤独表达着孤单之痛苦

独处表达着孤单之荣耀

这是一本涉及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孤独感的书,

它从多途径、多维度对孤独加以澄清和理解,

回答关于孤独的问题和争议。
 

精彩内容

孤独是一个人类的普遍经验。是什么引发了孤独感?孤独的人是在渴望谁或者渴望什么?哪些人更容易遭受痛苦的孤独?孤独的人的内心体验是怎样的?如何处理孤独?

本书的作者们向读者展现了心理治疗、精神分析以及艺术作品如何通过加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联结来缓解个体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希望这些文章有助于阐明孤独感的诸多层面,从而,我们可以更好地协助自己及他人找到属于个人的处理孤独感的方式。

媒体评论

文化的档次越高,对创造的需求也越高。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人,一般都是孤独的。无论他们的肉体是否离群索居,他们的灵魂也注定是孤独的。更何况,这样的人,每每不合群,性格孤僻,特立独行。孤独,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文化的风骨,而这种风骨,注定是要由人来体现的。
 ——张鸣
 人类的痛苦不在于孤独本身,而在于人们,至少临床上是这样,总幻想着摒弃孤独,宁愿伤精耗神地躁狂,也不愿或不能独处,养育孩子*的功能也是为了自己老了之后不那么孤独。而这本书告诉你,孤独是怎样的一种内心本质,接受这种本质会有大的光芒和荣耀,*终坦然接受*终的孤独——死亡。
 ——童俊
 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接纳孤独并能够享受孤独,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小孩是不能够孤独的,他们还不具备孤独的能力,孤独会使他们受到肉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而一个成熟的人,他会在孤独中整合他内心的力量,为更有效的交流做*充分的准备。
 ——曾奇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