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在线读
听从经验主义者对人的大脑及行为模式的描述分析肯定会让你觉得享受,然而这种享受的代价却是牺牲自由。如果我正好是个情睹消极的人,是所处环境的“产物”,那么我也无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事实上,犯人总会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开脱,靠声泪俱下地讲述自己的童年时代过得有多么悲惨或者不幸来乞求法官的同情并获得减刑。正因为犯人无法掌控自己所处的环境,而又不知为何这种环境让他犯了罪,或者说至少是导致其结果的一个决定因素,那么他从小所受过的教育已在脑海中形成定型观念,也应算作减刑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这种推理模式有其表面的说服力,但我们要考虑到,不是每个来自相同的生长环境的人都会从事相同的社交活动,甚至犯罪。譬如,来自同一个破裂家庭的两个孩子。一个发誓说自己一辈子不结婚,以免重蹈父母的覆辙,还让子孙后代付出同样的代价。相反,另一个却发誓要尽快结婚,以寻求一种父母与孩子能和谐相处的幸福生活。你看,我们这儿有这么两个孩子来自同一个破裂的家庭,但却有着不同的想法和言行举止。一个觉得自己是在受苦受难,另一个却抱着乐观向上的态度来看待个孩子会说他对婚姻的态度是在童年时代形成的。第二个也许以后会说同样的话,但至少此刻他的所想所为恰恰相反。
说的是,在这个案例中,无论哪一个孩子样做了,这都是他自由选择的权利。我们过一会儿就会明白其可能性了。没有任何一种环境的刺激(如破裂的家庭)会导致一个人的行为或情感反应(如痛苦的单身生活、报复性犯罪),其他很多因素也在其中起了作用。
如果行为过于偏激,总是企图逃避责任的心理导致滔天罪行。2007年4月,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韩国裔大四学生曹承禧(音译)一下子枪杀了三十二名师生,即使在自杀之前也没为自己的暴行感到悔恨。他在自己制作的视频里胡言乱语称:要怪就怪其他人!是他们“逼着”他做出了这样的事情。这都是“他们的错”,是他们“让”他犯下了如此滔天大恶!他只是所处环境的受害者。他的原话是:“你们曾经有一千亿个机会来避免今天发生的事情,但是你们决意让我流血,你们将我逼到绝路,令我别无选择。这是你们的决定,你们手上将沾满鲜血,永远也洗刷不掉。”
很显然,试图逃避责任的心理外加偏执妄想会导致人发疯,人害己。尽管大多数人都思想健全,不存在偏执妄想的症状,但长久以来总是推卸和逃避责任的心理导致严重的,有时是灾难性的结果,进而直接影响自己的生活及一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