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7.34
6.3折
¥
59
全新
仅1件
作者杜智敏 编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44605
出版时间2013-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元
货号8350436
上书时间2024-12-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曾被评为航空工业部很好教师,多次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优选工作者、教书育人优选工作者和校优选工作者,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工作获校“思达”奖教金一等奖。1988年参加北京市委教育部、市委研究室组织的“首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调查”中的“高校教书育人的现状与建议”专题的调研和专题报告的撰写,编辑出版的《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1988年度教育科研很好成果一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1988年高等教育科研很好成果二等奖;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导论
第0章 社会调查方法的作用、意义及其学法
0.1为什么要学习社会调查方法
0.1.1方法与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0.1.2学习社会调查方法的意义与作用
0.2怎样才能学好“社会调查方法”课程
0.2.1明确学习社会调查方法的目标
0.2.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思考与实践
第1章 社会调查概论
1.1社会调查的概念与解析
1.1.1社会调查的概念
1.1.2对社会调查的概念解析
1.2社会调查的作用
1.2.1社会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1.2.2社会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1.2.3开展调查研究的现实意义
1.3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
1.3.1根据调查对象的范围分类
1.3.2根据调查研究范式分类
1.3.3根据时间维度分类
1.3.4社会调查的其他分类
1.4社会调查的一般过程
1.4.1选题阶段
1.4.2准备阶段
1.4.3实施阶段
1.4.4分析阶段
1.4.5总结阶段
1.5社会调查应遵循的道德伦理
1.5.1客观,实事求是
1.5.2诚实,决不作假
1.5.3研究伦理,始终坚守
1.6阅读广角与案例
1.6.1对社会调查的不同界定
1.6.2好心办坏事——湖北稻农的遭遇
1.6.3美国民意研究协会行为规范(节选)
思考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
实践与合作学习
第二篇 准备阶段
第2章 课题的选择与研究设计
2.1选题——确定社会调查的题目
2.1.1选题的重要性
2.1.2课题的来源
2.1.3自选课题的选题原则
2.1.4选题的过程
2.2文献回顾——社会调查的基础与前导
2.2.1文献及其分类
2.2.2文献回顾对社会调查的作用
2.2.3文献调查法是进行社会研究的重要方法
2.2.4文献回顾的主要任务
2.2.5考察资料的科学性
2.3社会调查总体方案的设计
2.3.1总体方案的五项设计原则
2.3.2社会调查总体方案设计的内容
2.4案例
2.4.1选题案例——“蚁族”诞生记
2.4.2我国2000—2009年腐败案例研究报告——基于2800余个报道案例的分析
2.4.3蒙汉通婚研究的调查方案设计
思考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
实践与合作学习
第三篇 定量研究范式的社会调查——抽样调查
第3章 抽样调查概述
3.1抽样调查的概念
3.1.1抽样调查的概念
3.1.2抽样调查方法的特点与优点
3.1.3抽样调查的局限性
3.2抽样调查数据的特点
3.2.1几个基本概念
3.2.2抽样调查数据的特点
3.3用样本推断总体的理论依据
3.3.1哲学的视角
3.3.2数学的视角
3.4抽样调查的过程
3.4.1选题阶段
3.4.2准备阶段
3.4.3数据搜集阶段
3.4.4分析阶段
3.4.5总结阶段
3.5统计分析的有力工具——SPSS
3.5.1SPSS简介
3.5.2SPSS的安装、启动与退出
3.5.3数据编辑窗口
3.5.4结果输出窗口
3.5.5对话框
3.6案例
3.6.12010年青少年健康人格调查(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
3.6.2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行业发展状况调查(2013年1月)
3.6.3“福利依赖”是否存在——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一个实证研究
思考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
实践与合作学习
第4章 问卷设计
4.1问卷的结构与类型
4.1.1问卷、调查表和量表
4.1.2问卷的结构
4.1.3问卷的类型
4.2概念的操作化——问卷设计的基础
4.2.1测量概述
4.2.2概念的操作化概述
4.2.3概念操作化的方法
4.3问卷的质量标准
4.3.1问卷的信度
4.3.2问卷的效度
4.3.3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4.3.4提高信度与效度的途径
4.4问卷的形成过程
4.4.1问卷设计的准备工作
4.4.2探索性工作
4.4.3设计问卷初稿
4.4.4专家调查,修改问卷内容
4.4.5通过试测,修改问卷内容
4.4.6问卷的版面设计
4.5问卷主体的编制
4.5.1封闭式题目的类型
4.5.2问题内容的分类
4.5.3问题的编写
4.5.4封闭式题目答案的编写
4.6网络问卷的设计
4.6.1印刷问卷调查与网络问卷调查的差异
4.6.2网络问卷的设计原则
4.6.3网络问卷界面的设计方法
4.6.4网络问卷设计中的其他问题
4.7案例
4.7.1“收入”与“幸福感”的操作化定义的确定
4.7.2上海市青少年控烟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摘编)
4.7.3北京市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摘编)
思考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
实践与合作学习
第5章 抽样设计
5.1抽样概述
5.1.1抽样的意义与作用
5.1.2抽样阶段的主要工作与程序
5.1.3设计抽样方案的原则
5.2一阶段概率抽样
5.2.1简单随机抽样
5.2.2系统抽样
5.2.3分层抽样
5.2.4整群抽样
5.2.5一阶段抽样方法之比较
5.3多阶段概率抽样
5.3.1分层多阶段等概率抽样
5.3.2PPS方法
5.3.3多阶段混合抽样法
5.3.4户内抽样
5.4非概率抽样
5.4.1偶遇抽样
5.4.2判断抽样
5.4.3定额抽样
5.4.4滚雪球抽样
5.5样本容量的确定
5.5.1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
5.5.2确定样本量的步骤
5.5.3经验样本容量
5.6抽样框误差——抽样设计中的非抽样误差
5.6.1调查中的非抽样误差
5.6.2抽样框误差
5.6.3树立正确的误差观
5.7案例
5.7.1你是否相信星座
5.7.2调查方法——中国互联网络第31次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1月)
5.7.3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抽样设计方案(摘编)
思考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
实践与合作学习
第6章 定量资料的搜集
6.1自填式问卷法
6.1.1发送问卷方式
6.1.2报刊问卷方式
6.1.3邮寄问卷方式
6.1.4笔记本计算机辅助问卷调查法
6.2自填式问卷法中的无回答误差
6.2.1无回答误差的概念
6.2.2无回答的影响
6.2.3问卷的有效回收率
6.2.4减少无回答误差的措施
6.2.5减少无回答的补救措施
6.3结构式的当面访谈法
6.3.1结构式访谈的概念
6.3.2结构式当面访谈法的做法
6.3.3对结构式当面访谈的评析
6.4结构式电话访谈
6.4.1电话访谈的具体步骤
6.4.2电话访谈的优点与局限性
6.5结构式访谈的质量保证体系
6.5.1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概述
6.5.2结构式访谈的质量保证体系
6.6网络调查法
6.6.1网络自填式问卷调查的途径
6.6.2网络调查的实施
6.6.3网络调查的利与弊
6.6.4网络调查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6.7案例
6.7.1人口普查漏登率0.12%是如何达到的——马建堂解读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6.7.2书面调查和网络调查的区别——两种数据搜集方法的比较
思考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
实践与合作学习
第7章 数据资料的预处理
7.1对答卷的审核与编码
7.1.1对答卷质量的审核
7.1.2对问卷进行编码
7.2建立SPSS格式的数据文件
7.2.1利用数据编辑器窗口建立数据文件
7.2.2Excel格式数据文件的转换
7.2.3数据文件的合并
7.3数据的净化
7.3.1利用菜单“分析”中的“探索”清理值
7.3.2利用“交叉表”检查互斥数据
7.3.3重复个案的排查
7.3.4答卷录入质量的检查
7.4数据的加工
7.4.1缺失值的处理
7.4.2逆向题目的重新计分
7.4.3选取数据子集
7.4.4生成新变量
7.4.5数据文件的“拆分”
7.5案例——建立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数据文件模板
思考与实践
复习思考题
实践与合作学习
第8章 对调查题目数据特征的统计分析
8.1单变量的频数分析——一个单选题的统计表与统计图
8.1.1频数分布表
8.1.2常用的统计图
8.2单变量分布的特征量数——一个单选题的数据分布特征
8.2.1数据的集中趋势
8.2.2数据的离中趋势
8.2.3偏度与峰度
8.2.4相对量数
8.2.5参数估计
8.3利用SPSS对单变量的数据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8.3.1利用SPSS的“频率”模块进行统计分析
8.3.2利用“描述”模块进行单变量的统计分析
8.4双变量的交互分析——对两个单选题交叉分组数据的描述
8.4.1交叉表
8.4.2常用统计图
8.4.3利用SPSS“交叉表”进行频数分析
8.4.4利用SPSS“图形”菜单做复式条形图
8.5多响应变量分析——多项选择题的频数分析
8.5.1多响应变量分析的提出
8.5.2SPSS中“多重响应”的功能
8.5.3利用“多重响应”做多选题的描述统计分析
8.6利用统计图时应注意的问题
8.6.1掌握制作统计图的基本原则
8.6.2学会审图,谨防统计图中的“陷阱”
8.6.3学会读图,抓住重
……
第四篇 定性研究范式的社会调查——定性实地研究
第五篇 混合研究范式的社会调查——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第六篇 调查报告的撰写
内容摘要
前 言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门为理论研究、 政策研究及工作研究提供手段和工具的方法性学科, 是探讨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 原则、 方式和方法。我们编著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为高等院校的学生提供一本系统学习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的教材, 同时也为需要开展社会调查工作的实际工作者提供工作指南。要写好本书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现代社会调查与传统社会调查的关系; 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本书正是在不断处理好这三个关系的过程中完成的, 结构几经修改, 特色逐步形成。但这样的处理是否得当, 还有待于通过教师的教学进一步检验, 也希望得到学者们的指导。
1. 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逐步形成教材特色
(1)采用“合—分—合”的逻辑架构, 以抽样调查为重点, 全面介绍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
不同的社会学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调查概念给出不同的界定, 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没有对与错之分, 但怎样界定社会调查的概念决定了本书整个内容的选取。
我们的观点是, 社会调查是对社会进行调查, 因此只要适用于对社会进行调查的方法, 就应包括在社会调查方法之中, 如采用定量研究的统计调查、 采用定性研究的实地调查、 将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混合调查。另外, 从社会调查研究的现状看, 抽样调查在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及各个社会组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同样, 实地调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与运用, 它是优秀的访谈调查报告, 也是社会调查研究丰硕成果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很多时候将抽样调查与访谈调查结合可以使调查更为深入, 混合调查也已经成为人们倡导并采用的一种研究范式。事实上, 尽管由于调查者的经历不同、 知识结构不同, 从而造成对各种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不同偏爱, 但方法本身没有应时与过时的区分, 关键是我们自己应当把每一种方法都用到该用的地方。最后, 本书作为教材, 应使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知识结构, 为学生今后的工作需要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如果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中仅讲述某一种调查范式, 那么对于大多数的文科专业来说, 不可能再另外设置一门课程介绍其他社会调查方法, 这无疑会给学生的知识结构造成缺损。
鉴于以上认识, 在内容的选取上, 我们以抽样调查作为教材的重点, 对抽样调查的理论与方法做出比较全面的介绍。由于实地调查、 混合调查并不仅是搜集资料的方法, 而是与抽样调查完全不同的研究范式, 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具体框架上, 采用“合—分—合”的结构, 将三类研究范式中具有共性的理论与方法安排在一起, 不同的调查研究过程则分开处理, 如图1所示。
具体地, 第一篇为导论, 包括学习指导和社会调查概论; 第二篇为调查研究的准备阶段, 包括选题、 研究设计及文献法; 第三、 第四、 第五篇分别给出抽样调查、 实地调查和混合方法研究的适用范围、 研究特点、 资料的搜集与分析过程; 第六篇为调查报告的撰写。
(2)以社会调查研究的工作流为主线, 兼顾理论与实际, 突出实践的重要性。
社会调查方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处理, 决定了本书的内容取舍和安排。在总体框架设计上, 我们以社会调查研究的工作流为主线, 从调查的准备阶段直至撰写调查报告阶段。例如, 由于文献的搜集与研读是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都要做的工作, 特别是在选题与研究设计阶段, 因此, 为与实际的调查研究过程相一致, 没有像多数教材那样, 放在调查阶段, 而是将文献法提前到准备阶段。本书的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本书的内容结构
强调社会调查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学科, 不等于说社会调查方法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不重要, 任何具体的方法和技术都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正确操作,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为用而写”, 兼顾理论与实际, 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实现读者能够“在理论指导下去‘做’”。为“用”得正确, 必须讲清为什么这样用, 什么时候、 什么条件下才能用, 即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例如, 在介绍抽样调查时, 要说明为什么样本可代表总体, 什么样的样本可以代表总体, 什么样的样本不可以代表总体; 在介绍问卷的编写时, 首先讲信度与效度问题; 在介绍抽样方案的设计时, 首先要明确抽样的质量标准; 在介绍如何撰写调查报告时, 首先明确调查报告的质量标准等。为能够“用”, 必须重视具体操作, 讲清“怎么做”。但是作为本科生的教材, 要有“度”, “足够”即可。所谓“足够”, 第一是“足”, 切实保证学生学习后能够正确操作, 能够顺利完成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二是“够”, 在宽度与深度上适可而止。以对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为例, 我们不是单纯地将统计学的相关概念、 公式搬过来, 也不是只将SPSS相关模块的功能罗列出来, 而是将概念、 原理、 使用条件讲清楚, 再结合案例进行操作。因为在统计软件发达的今天, 对文科学生及实际工作者而言, 只要知道以下问题就可以了: 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 应该使用什么方法; 所搜集的数据能用什么方法, 不能用什么方法; 怎么对SPSS统计软件进行操作, 怎么读懂输出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这些结果说明了什么; 怎样结合实际进行解释。在“度”的把握上, 我们仅给出了最基本的方法, 学生做一般的课题够用即可, 既不按模块的顺序都讲, 也不是将模块中的所有功能都加以介绍。我们希望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相关知识, 更重要的是一种统计思维过程和做事的行为准则: 使学生树立起做一切事情都要有依据、 有条件的观念, 做事之前要想一想“我能不能做?”“我该不该做?”, 这种观念的树立就不仅仅是调查研究工作的行为规范, 而是做人做事的准则; 让学生掌握统计思维过程, 在了解、 熟悉统计思维的基础上, 逐步将统计思维作为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而这种统计思维甚至比学会一种具体的统计方法更为重要。
脱离实际的理论会成为空洞的理论。学时有限, 学生的精力有限, 如何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 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这是本书在处理理论与实际关系时涉及的又一个问题。我们处理的方法, 一是“见多识广”, 要向别人的实践学习。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 给出相关的案例, 而且并不全是范例, 让学生了解在实际调查中, 这些理论、 方法是如何运用的, 并逐步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这些调查报告; 本书还提供了近百篇论文与调查报告的出处, 以供学生查阅和教师备课参考(可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htpp://www.hxedu.com.cn免费注册下载)。二是“实践出真知”、 “做中学”, 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初, 便组成课题研究小组, 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材的每一章最后都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课题研究的进度与要求, 随着教学的进程完成一个自选小课题, 体验如何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调查研究实践。这也正是我们将本书定名为《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的原因。
(3)明确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本, 使教材的“教”与“学”融为一体。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 教材是根据学科任务、 教学目的和实际需要为教学应用而编写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 知识和技能的体系, 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 在编写教材时必须考虑“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以及如何展开“教”与“学”的活动, 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以配合教学的进程。
我们对教学目的的考虑是,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社会调查方法的知识和培养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 还需要在教学目的中体现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总目标、 专业目标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处, 学会做人”的四种学习。因此, 结合“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特点, 除掌握知识、 培养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外, 还需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与人合作的能力、 团队协作精神、 严谨求实的作风作为教学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材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因此, 在具体介绍社会调查方法之前, 首先在第一篇中结合实际讲述学习社会调查方法的意义与作用, 提出明确的、 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并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的指导,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便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 促使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并清楚该如何学习“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程; 在每个阶段, 通过“学习导航”给出具体指导; 在每一章开始处给出一章的内容结构图, 在每章最后设置“思考与实践”栏目, 其中“复习思考题”针对课程内容提出, “实践与合作学习”则给出“做”的题目, 以及研究小组结合本章学习内容应完成的任务, 以配合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材是通过文字这种无声的语言与读者进行交流的, 教材的编写必须从读者的实际出发并具有可读性。为此,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坚守以下原则: 第一, 在论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时, 尽可能在不失严格性的前提下,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结合一些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