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忌与突破:新时期文学批评备忘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禁忌与突破:新时期文学批评备忘录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3.56 4.4折 99 全新

库存10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殷国明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14857

出版时间2023-08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其他

定价99元

货号14097033

上书时间2024-12-09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殷国明1956年生人,祖籍江苏武进殷家且,出生于新疆伊宁。先受教于陆维天先生,后师从钱谷融先生,先后在暨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学跨南北,道求西东,是个有趣的人。



目录

第一辑

之一应该冲破僵化封闭的文学批评方法模式.....

之二创作要抓住通感的触发点....

之三加强横向学科领域的穿插和重新组合工

——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回信

之四对“主义”的困惑

之五批评的宣泄和宣泄的批评

之六在新名词浪潮的背后

之七艾青诗美絮谈....

之八《广东文艺批评新潮》后记...

之九寻找广州文学的位置

一一与叶小帆关于1988年度“中侨朝花文学奖”的对话“

之十潜入浮动着的历史河流的底层

之十一历史和理论的一致和悖论

”有关文学批评的随想录

之十二我与批评

之十三走出迷宫

——论批评的胸怀之一

之十四“超越”与批评的神话

——有关文学批评的随想录

第二辑

之十五在历史文化中重新发现和确定自我

——谈谈“文化寻根”现象

之十六漫谈文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之十七理论价值的潜在性

之十八文学史观讨论答问

之十九重写文学史论题

之二十上海评论界,何时失去了灵性?

之二十一关于上海文学的当下处境

一一从陈伯海、袁进主编的《上海近代文学史》谈起.......

之二十二抵抗消解

一一走出“无所谓”的文学批评

之二十三关于“创新”和“反创新”的热情

之二十四随俗、媚俗和脱俗

一一关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批评

之二十五包装时代

一被金钱媒体驱使的文学

之二十六关于大众文学批评中的“一强三弱”

之二十七艺术思维活动的自由度

之二十八谈谈批评的轻松感

之二十九《浅草》论

之三十中国抗战流亡文学简论

之三十一走出天才梦苍凉看人生

一关于张爱玲的文学创作

……

之五十一文学课堂:艺术批评与“心灵视野”

之五十二文学课堂:关于作家的良知与人格

之五十三文学课堂:文学艺术的“自由心”

之五十四文学课堂:读书・溯源.传承·创新

之五十五文学课堂:文学史与“现代性”的陷阱

之五十六“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挺好”

后记深浅不一的足迹

——关于新时期文学批评的个人体验



内容摘要

之一应该冲破僵化封闭的文学批评方法模式

在当前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中,要求冲破陈旧的思想方法模式,寻求新的方法和途径,已是人们普遍意识到的问题。假如我们认真巡视一下文学批评的现状,并且把它同其他领域的发展变化进行一番比较和研究,就不难理解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动4

由于长期“左”的思想积聚沉淀,在文学批评中形成了一种一体化了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模式,禁铟着文学批评的发展,而这种文学批评一旦进人文学创作实践,对于文学创作又会产生巨大的凝滞力量。文学批评没有真正和文学创作融为一体,却成为某种一时风行的口号和概念的吹鼓手,使文学批评自身的信誉日益降低。这不仅阻断了文学批评和生活自身发展的血肉联系,而且真正隔绝了批评与创作实践的关系,在新的文学现象和文学观念面前,它忽而表现了无知和格格不人,忽而表现了某种脱离生活的病态狂热,不尊重文学创作内部的发展规律,实际上为创作上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非艺术态度鸣锣开道。正因为这种从“左”的思想意念中派生出来的僵死批评方法造成的恶果,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过去常常只能借助一些空泛的词句和概念来装潢门面,华而不实,空洞无物。从观念出发,而不是从实践出发,必然导致批评方法的教条化,批评方法的教条化又必然导致文学理论和评论的贫困化。一方面这种毫无生气的批评方法早就不得人心,它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存在于世,常常是由于它借助了一此“左”的冠冕堂皇的革命词句和口号,在气势上狐假虎威、咄咄通人;另一方面,长期形成的封闭的封建意识为其提供了滋生的温床,使它满足于起点就是终点的自我完满的花环中,缺乏变革、更新、开放的活力。

当然,这种僵死的“左”的文学批评模式以及它在文学实践中所造成的危害,遭到过抵制和反对。文学评论中存在着一种新生的力量,力求摆脱旧的理论框架,寻求文学批评的新路径。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党从根本路线上纠正了“左”的错误,文艺园地大解放,也带来了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新的气象。长期封闭锁国的文学批评王国被打破了,在同文学实践的碰撞中,进发出许多绚丽的火花。在开放的形势下,许多新思想、新观念蜂拥而进,出现了无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从未有过的纷乱和争鸣,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正在进行着一次痛苦的脱胎换骨的更新过程。这种更新首先打破了对文学现象作单一解释的局面。这种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学上某种理论教条的自我完满。文学自身的丰富内容开始直接渗透到文学批评中,丰富和扩大了文学批评领域。例如,对于“表现自我”和创作心理中“潜意识”的探讨,对于“意识流”小说和“朦胧诗”的讨论等,都体现了对于新的文学因素的发现和研究,冲破了过去陈旧的观念,开始真正走向了文学实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世界的无限秘密才真正向人们敞开了大门。文学批评中矗立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坚厚的墙壁正在被拆除,文学批评开始真正面对实践,文学内部许多过去被割裂、被肢解的东西,重新成为研究和探讨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许多新的文学现象的探讨,与其说是理论上的开拓,不如说是方法上的突破。

这种更新过程并不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顺利。比起文学创作来,文学批评不仅一般地表现了它的苍白无力,而且常常对于文学创作的繁荣表现了一定的凝滞力量。对于文学创作中涌现的许多新的内容和新的艺术技巧,文学批评常常不仅没有表现应有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起到一定的先导作用,反而显得张皇失措,当作某种异己的东西拒之于门外。例如,对……



精彩内容

本书是作者多年学术研究成果的合集,90%以上的内容都曾在正规刊物发表或曾由出版社刊印。本书着眼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新时期的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从新的文化理念、思想范式和叙述方式等多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20世纪的中国文学批评与过去时代有显著的不同,呈现出一种新的、不断转换的文化状态。而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八九十年代这一新时期,与“五四”新文学时期一样,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个重要节点,因此对这-新时期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