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无
目录
1 绪论
1.1 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
1.1.1 混凝土的发展
1.1.2 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
1.2 机制砂工业的发展
1.2.1 骨料的分类与发展
1.2.2 机制砂工业的现状
1.2.3 机制砂工业的展望
1.3 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
1.4 机制砂标准
参考文献
2 骨料的岩性及性能
2.1 岩石的分类
2.2 不同岩石骨料的性能
2.3 我国不同地区岩石分布
2.4 石灰岩
2.4.1 石灰岩的分类与特性
2.4.2 贵州地区石灰岩特性及其分布
2.4.3 贵州地区石灰岩母岩的物理力学性能
2.4.4 贵州地区石灰岩岩相与碱活性分析
2.5 玄武岩
2.5.1 玄武岩的特性
2.5.2 玄武岩骨料的物理力学性质
2.5.3 玄武岩骨料的碱活性
参考文献
3 机制砂的生产工艺、技术指标及控制
3.1 生产工艺及优化
3.1.1 传统机制砂生产
3.1.2 机制砂生产工艺改进
3.1.3 泥浆回收工艺
3.2 技术指标
3.2.1 国家标准对机制砂的规定
3.2.2 关键技术指标
3.3 品质控制
3.3.1 母岩质量控制
3.3.2 给料机对机制砂MB值的影响
3.3.3 机制砂颗粒级配与细度模数控制
3.3.4 石粉含量的控制
3.3.5 机制砂防离析措施
3.4 机制砂特性
3.4.1 机制砂颗粒形貌及其表征方法
3.4.2 机制砂和河砂的级配和石粉含量
3.4.3 机制砂与河砂的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对比
3.4.4 石粉粒度分布
3.4.5 岩性
3.5 最新机制砂生产工艺生产案例
参考文献
4 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制备与施工技术
4.1 原材料
4.1.1 水泥
4.1.2 粗骨料
4.1.3 机制砂
4.1.4 外加剂
4.1.5 矿物掺合料
4.2 设计参数选择
4.2.1 试配强度
4.2.2 水泥品种、强度等级及水泥用量
4.2.3 用水量
4.2.4 砂率
4.2.5 机制砂性能要求及用量
4.2.6 粗骨料用量
4.2.7 矿物掺合料
4.2.8 外加剂
4.3 配合比设计
4.3.1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3.2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法则
4.3.3 确定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方法
4.3.4 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3.5 基于砂浆富余系数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4.3.6 基于骨料粒形的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4.4 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制备关键技术
4.4.1 石粉优化技术
4.4.2 机制砂及粗骨料优化技术
4.4.3 矿物掺合料优化技术
4.4.4 外加剂优化技术
4.5 施工技术
4.5.1 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搅拌工艺
4.5.2 拌合物的运输
4.5.3 浇筑工艺
4.5.4 振捣工艺
4.5.5 养护工艺
4.5.6 施工中常见问题的处理
参考文献
5 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
5.1 工作性
5.1.1 工作性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5.1.2 机制砂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5.2 力学性能
5.2.1 抗压强度
5.2.2 抗拉强度
5.2.3 弹性模量
5.2.4 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
5.2.5 石粉和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正负效应
5.3 耐久性
5.3.1 概况
5.3.2 抗裂性
5.3.3 渗透性
5.3.4 体积稳定性
5.3.5 抗冻融性
5.3.6 碱-骨料反应
5.3.7 地下腐蚀环境中的混凝土耐久性
参考文献
6 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的微观结构
6.1 水化特性
6.1.1 水泥水化硬化机理
6.1.2 水泥水化过程
6.1.3 水泥水化动力学模型
6.1.4 机制砂中石粉对水泥水化的影响
6.2 孔结构特性
6.2.1 孔结构种类
6.2.2 孔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
6.2.3 机制砂中石粉对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
6.2.4 利用热孔计法表征混凝土的孔结构
6.3 微观结构特性
6.3.1 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
6.3.2 机制砂中石粉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微观结构的影响
6.3.3 石灰岩质骨料混凝土微观结构特性研究
参考文献
7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及工程应用
7.1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研究应用现状
7.2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原材料的选用
7.2.1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之机制砂的选用
7.2.2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之其他材料的选用
7.3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7.3.1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原则
7.3.2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方法
7.3.3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参数优化
7.4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
7.4.1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及其评价
7.4.2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7.4.3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耐久性
7.5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7.5.1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用于一般工程中
7.5.2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用于特殊工程中
7.6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在清水河大桥中的应用
7.6.1 工程概况
7.6.2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配制关键技术
7.6.3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在清水河大桥中施工及应用效果
7.7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在北盘江大桥中的应用
7.7.1 工程概况
7.7.2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配制关键技术
7.7.3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在北盘江大桥中施工及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8 大粒径骨料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及工程应用
9 机制砂抗扰动混凝土及工程应用
10 机制砂高强混凝土及工程应用
11 机制砂水下抗分散混凝土及工程应用
12 机制砂超高泵送混凝土及工程应用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1绪 论
1.1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
1.1.1混凝土的发展
混凝土,是指南胶凝材料将骨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骨料,与水(加或不加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 比例配合,经搅拌、成型、养护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
混凝土是世界上最大宗的人造材料.也是当今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混凝土的所 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00年。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时,将煅烧后的熟石膏与水、河砂混合制成石膏砂浆,用花岗岩砌筑成146m高的正方锥体。我国古人于公元前22()年修建长城 时,用石灰、砂、黏土配成三合土,洒水夯实筑成城墙。古希腊、罗马人用火山灰磨细后与 石灰、砂混合,得到强度高、抗水性好的砂浆。
19世纪20年代,英国人研制出波特兰水泥生产工艺,用它作为胶凝材料配制的混凝土 具有工程所需的强度和耐久性,而且原料易得,造价较低,因而波特兰水泥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
1848年.法国人莫尼尔发明了钢筋混凝土,使得混凝土的抗拉性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1900年,万国博览会上钢筋混凝土在诸多方面应用的展示,引发了建材领域的革命。1 9101 年,水灰比理论的提出,初步奠定了混凝土强度计算的理论基础。至此,钢筋混凝土成为改变世界景观的重要材料。
l 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预应力混凝土逐渐从西欧各国发展起来。预应力混凝
土的出现,使得混凝土构件的抗裂性、耐久性得到充分提高,同时也降低了构件自重,节省了原材料。预应力技术在混凝土中的应用为建筑物向大跨度、高耸、重载方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以来,混凝土外加剂的广泛使用,使得混凝土的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混凝土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步人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高效减水剂的发明,带来了流态}昆凝土;高分子材料相继进入混凝土材料领域,出现了聚合物混凝土;多种纤维逐渐被应用于混凝土中,形成了纤维混凝土。此外,现代测试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混凝土材料科学的研究之中。
1.1.2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
混凝土材料作为现代工程结构的首选材料至今已有l00多年的历史。在使用过程中,混2 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凝土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工作性不好、长期耐久性较差、体积稳定性不足等.特别是由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不足而引起失效的例子屡见报端,引起工程界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国内外混凝土界的专家、学者在其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高性能混凝土这一概念。
高性能混凝土(hgh performance concrete,HPC)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基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提出的一种全新概念的混凝土。挪威于1 986年首先对此进行了研究,在1 990年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ST)与美国混凝土学会(AC)共同主办的一次研讨会上正式定名。高性能混凝土以耐久性为首要设计指标,具有高强度、高工作性、高抗渗性和高体积稳定性等诸多优良特性.被认为是目前性能最为全面的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已在大量重要工程中被应用,特别是在桥梁、高层建筑、海港建筑等工程中显示H{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工程安全使用期、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