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0.19 4.4折 ¥ 68 全新
库存184件
作者汪静波著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19052768
出版时间2023-08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4012553
上书时间2024-12-08
汪静波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师从殷国明先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批评西方当代文艺理论。
绪论
第一节选题缘起
第二节前人研究成果及综述第三节研究视角与方法
第一章1979--1989:应时而动的单篇批评
第一节郑朝宗与第四次文代会:“金学”发轫考
第二节冯其庸与《谈金庸》:刊物的改变与“金庸”指涉的复杂性......27
第三节章培恒论金庸与《李自成》:以人性还是阶级斗争为纲?........
第二章1989-1994:学界的接纳与专著的出炉.
第一节陈平原与《千古文人侠客梦》
第二节“金学第一人”陈墨:近十本研究专著
第三节罗乎与《读书》:《北京十年》的渗透影响
第三章1994-1998:高校的认可与刊物的支持
第一节王一川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体验”的扩散......
第二节严家炎与《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北大的认同
第三节《通俗文学评论》与“金庸专号”:刊物的支撑
第四章1998-2000:金学的火热与论战的浪潮
第一节科罗拉多、台北、北京:以三地金学研讨会为例
第二节何满子、袁良骏、王彬彬:学界生态与新文学传统之争......150第三节王朔的挑战:世纪末的“众声喧哗”
结语
第一节二十年间(1979--2000)接受特点与总结
第二节新的“金学研究”学术生长点
参考文献
后记
绪论
第一节选题缘起
时至今日,于金庸逝世数年之后,经过诸多追忆文章的累累“追谥”,似是逐步以中国香港一隅的“历史武侠小说”之集大成者,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锚定了自家位置。故国文坛,“沧海人归”(朱彝尊语),委实不易。然而,这一“定位”,实是积淀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诸多“接受”之层累,方才在漫长的历史河道之中,获得阶段性的确认。于作家本人而言,多少存有自我塑形以推动经典化的行止;于文本而言,则在历经了多次“听取意见”之后,反复地修改与“三个版本”的成型;而对批评家一这一“接受”成果真正的生产者一来说,多少存有与研究对象碰撞之下的自身学理诉求与附带的其他意欲。致力于拆解,抑或是向庸俗的题材“等级论”投诚;致力于运用,抑或是对西方的理论武器加以反拨;致力于勾勒,抑或是将古典的悠长神韵加以“召回”与灌注一一经由诸多研究者的话语层叠,乃至在当代文学史中那些急于“造史”的反复指认,即便是与当下相隔不远的八九十年代(那文学及批评研究的生态异常芜杂,诸多异质性叙述纷至沓来,对当事人而言赫然如在眼前的“现场”),似乎也已然在纸张笔墨间,逐渐形成了一种概念化的表述,开始被众人潜移默化地接受下来。总之,金庸作为“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在八九十年代经历的是一步步经典化的历程。换言之,他的文学史地位,在此期间,仿佛是在确凿无疑地层层攀高、线性推进。
这一岁月虽是时隔未远,可围绕金庸的那些丰盈的、交织的,间有鲜活生命气息流转的“论说”,历经二十载,却渐已逐步被后人的研究话语锁定为“推举”抑或“碍阻”的波澜,多少忽视了这些“波澜”自身是如何浪花泛起,又是如何扩散开去。八十年代的金庸批评相对而言数量极少,九十年代的接受与研究则层见叠出,不过,学界对于八九十年代整体的批评面目,却是以另一种评价声音显得较为主流:今日对八十年代的批评褒扬有加,对九十年代却鲜有论及。然而,正如杨扬在《论90年代文学批评(代序)》中所指出的那样,这些话语“是被一种既定的价值迷雾所遮蔽着的。人们只听到一片批评九十年代的声音,而很少从文学批评自身的增长角度,认真审视文学批评在九十年代这十年间的变化”①。如果暂且搁置用高高在上的批判视角,去度量与审视一切的雄心一无论是九十年代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市场洪流的裹挟、大众文化的兴起,还是追新逐异的炫技一转为更加平心静气地反观九十年代文学批评自身,便能发现,它也自有其鲜明的特性与历史意义,其分量未必逊色于八十年代,乃至于当下更加切身的流风遗迹。
在此,“金庸接受史”的梳理,因其“接受”时日尚短,与“批评”在极大程度上显出重合与统一,不妨纳人“九十年代文学批评”的框架之中,对这些批评文章自身的生产加以研究。在前人的各类成果中,于二十一世纪初便已较为完整地回顾并探讨了九十年代文学批评得失的著作(共三部):陈思和、杨扬主编的《90年代批评文选》,贺桂梅的《批评的增长与危机》,蒋原伦的《九十年代批评》。其后,则渐有陈丽军等的博士论文《新变与困境:1990年代的文学批评研究》《批评的文化之路》《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新潮》出现,做出更加系统的深人分析。其中,无论择取的是位于“现场”的批评文本、提纲挈领式地勾勒面目的序言,还是系统性地进行梳理研究的专著,几乎无一例外地指出:就九十年代批评的特征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多元性”。尽管也有研究……
本书是一部文学理论研究作品,是对20年间的金庸研究与批评作整体性的回望与总结,当下接受美学的理论框架日新月异,较诸过往,“接受主体”的重要地位,似已被推举至前所未有的境地。基于这种研究环境本书提炼出“有立场无作品”、“有立场少作品”、“无立场多作品”等数类常见的金庸相关批评,并加以评述,指出在以下四个方面——回到既定的文学文本,回到真正体贴作家心境与人生历程的“知人论世”,回到文本间性,回到真正基于金庸小说而发的诸多衍生作品,或许可以作为新的学术生长点,在21世纪进行进一步深挖与开掘。
沧海人归:中国大陆学界金庸接受研究
全新武汉
¥ 38.50
沧海人归
全新武汉
¥ 27.47
沧海人归
全新武汉
¥ 30.03
沧海人归
全新武汉
¥ 30.87
沧海人归
全新武汉
¥ 37.14
沧海人归:中国大陆学界金庸接受研究(1979-2000)
全新济南
¥ 23.01
沧海人归:中国大陆学界金庸接受研究(1979-00)
全新北京
¥ 31.30
沧海人归:中国大陆学界金庸接受研究(1979-2000)
全新保定
¥ 21.04
沧海人归:中国大陆学界金庸接受研究(1979-2000)
全新保定
¥ 25.84
沧海人归:中国大陆学界金庸接受研究(1979-2000)
全新泰安
¥ 24.0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