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79.2
6.6折
¥
120
全新
仅1件
作者许文鑫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5170
出版时间2014-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20元
货号8451786
上书时间2024-12-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序
前言
绪论
一、理论与实证研究依据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五、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涵义、理念及原则
节 相关概念及涵义
一、互动
二、课堂互动
三、课堂有效互动
四、体育课堂有效互动
第二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理念
一、体育课堂有效互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要求从形式互动走向实质互动
三、体育课堂有效互动强调互动的效益
四、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反思意识
五、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套策略
第三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則
二、民主平等性原則
三、有效性原則
四、尊重差异性原則
五、思维性原則
六、情感性原则
七、生成性原則
八、发展性原则
第二章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多学科理论基础
节 哲学基础
一、主体间性理论
二、交往行为理论
三、交往实践理论
第二节 社会学基础
一、符号互动理论
二、群体动力理论
第三节 心理学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动机理论
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四、維果茨基的展区理论
第四节 教育学理论
一、教学过程理论
二、有效教学理论
第五节 传播学理论
第三章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特征、模式及价值
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特征
一、互为主体性与公平性共融
二、交互性与连续性共融
三、建构性与指导性共融
四、非言语行为作用显著性与情感突出性
五、组织化与非组织化共融
六、多样性、合理性与性共融
七、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性共融
八、互动效果多元性与信息及时反馈性共融
第二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模式
一、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模式的指导思想
二、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模式的过程结构
三、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模型的基本方式
第三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价值
一、自然属性层
二、社会功能层
三、文化意蕴层
第四章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独立性原則
四、代表性原则
五、可操作性原则
六、体现体育学科特点原则
七、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八、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則
第二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一、经验选择法
二、德尔菲法
第三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指标的确定
一、初步建立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指标体系
二、指标的筛选
三、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指标权重的确立
四、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指标的释义
第五章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的实证研究
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观察的理论与方法学基础
一、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观察的理论基础
二、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观察类型的选择
三、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观察记录的方式
四、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观察的效度和信度
五、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观察者的培训与分工
六、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观察者的伦理
第二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实地观察与问卷调查样本学校的选择
第三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结果分析
一、评价的具体內容和方法
二、某一堂中学体育课有效互动的实证应用
三、中学体育课有效互动总体和分类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四、对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观察结果的分析
第四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互动主体地位失衡,多“控制一服从”的单向型主客互动,少“平等-民主”的双向型主体间互动
二、互动深度不够,多形式化的浅层互动,少实质性的深层互动
三、互动广度不够,互动参与者范围过窄,互动形式单调,互动不平等现象严重
四、互动內容的单一化、枯燥乏味,远离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学生缺少吸引力
五、互动过程程序化,缺乏应对生成性事件的能力,缺少对有价值生成资源的发现和利用,缺少对问题的反思
第六章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影响因素
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影响因素的选取
第二节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体育教师因素
二、学生因素
三、体育课堂互动內容因素
四、体育课堂互动环境因素
第七章 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
节 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保障策略
一、从学校领导至家长都要重视中学体育课,加大硬件投入,保证体育场地、器材能满足体育课堂互动教学的需要
二、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并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倡导选项课教学
三、进行定期培训,促使中学体育教师树立正确教学观念,并实现教学观念向课堂互动行为转化
四、重视班级凝聚力建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互动意识
第二节 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设计策略
一、有的放矢地分析学生,认真研究体育教材
二、合理地制定体育课堂互动目标
三、有效地选择和优化体育课堂互动内容
四、巧妙地进行体育课堂互动策略的创设
第三节 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有效课堂互动氛围
二、创设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情境,激发学生互动的动机
三、巧妙运用互动技巧,确保体育课堂互动的广度与深度
四、充分利用有价值的体育课堂生成资源,追求体育课堂互动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
第四节 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反思策略
一、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反思的内容
二、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反思的方法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一、初步建立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理论体系
二、构建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指标体系
三、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内容摘要
绪论
一、理论与实证研究依据
(一)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1年6月,以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开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变了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形式,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中学体育课程实施,而中学体育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是通过互动过程才能进行的,所以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是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既是中学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的教育过程,也是教师促进学生心理、社会适应方面的发展过程。不过,无论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的传授,还是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适应的发展,都是在人与人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曾莉.中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17.学生正是在体育课堂这一情境下与教师、同伴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学体育课堂的有效互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效果、效益,促进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将成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新话题。
(二)认真贯彻中央7号文件,增强学生体质的需要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先后组织了5 次全国性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近20年来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呈现持续下滑的状态,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国家的未来最终取决于青少年,青少年体质的下降将会使我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针对以上情况,2007年1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做出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需要各级代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的重要批示。同年5月7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即7号文件。这对加强青少年体质,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解决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央7号文件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也给目前的中学体育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如何提高中学体育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通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改善青少年体质,增强青少年健康,成为时代的最现实的需要。
(三)改善目前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效率低下的需要
现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开始了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新的教学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就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而言,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悄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经普遍运用于中学的体育课堂教学。然而,细究之下不难发现,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有效性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学体育课堂互动出现低效或无效甚至负效的互动。主要表现在:①不平衡的互动。体育教师角色定位失当,走两个极端,要么绝对控制,将预设好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缺乏情感交流,更缺乏更高水平的引导;要么一味迎合、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任由兴趣相同的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育课堂教学放任自流,呈现“放羊”状态。②不真实的互动。师生间多形式上的互动,少思维的碰撞;体育教师缺乏深入启发,学生也缺乏深入思考。因此,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流于形式;只求场景的热闹,忽视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的本质,某些经过精心包装与预设的公开课或优质课,虽然场面精彩,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但难以推广。③不平等的互动。由于互动对象的缺场,师生互动是一种差异性的互动,会受到学生运动能力、学习成绩、个性以及空间距离等多方面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互动对象的选择、学生互动机会上有明显的偏向性。针对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形似而神异、效率低下的现象,我们要理解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有效性的涵义与本质,把握体育课堂有效互动原则,对于提高中学体育课堂互动的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发展素质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需要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种种迹象表明要想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教育目标,最终都要依靠课堂师生互动与交往。师生之间是否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与学生学习成效息息相关,在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中,师生和生生互动的效果将会直接影响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有人认为,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成败等最终依赖于体育课堂中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近年来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取得的共识之一是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但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关键在于怎样看待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而以往的有关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和关系的各种观点,如“学生主体说”、“主客体说”、“双主体说”等,均未能正确地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两者的关系。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学体育课堂的有效互动教学要求师生的地位与关系是平等、民主、和谐的主体间性,很好地解决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提高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提高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五)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以及专业化水平。任何专业,必须具有本行业特有的专业标准,教师专业当然同样如此。2006年10月,第二届国际教师教育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的近300名与会代表认为,为了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像其他职业一样,建立起专业发展的标准。体育教师要作为一个专业,也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准则。目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标准实施中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是体育教学专业化。体育课堂互动教学要实现专业化,就需要制定一定的标准,如体育教师的互动行为标准、体育课堂互动教学有效性标准等衡量标准。本书希望通过建立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评价标准,为广大中学体育教师提供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行动的指南,从而增强其体育互动行为的有效性,并提高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的质量,改善体育教师的过程绩效,提高组织效能,提高中学体育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整个学校体育工作效益。这也是本书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1 制定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评价工具,通过实证研究,了解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具体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其症结所在。
2 探索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
分析影响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因素,侧重在针对各种各样的“假互动”进行深入分析,并力图探求出解决之道。积极探索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促进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3 弥补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研究的不足
当前,关于中学体育课堂互动的研究少之又少,对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而对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研究至今无人问津。因此,作者希望通过本书的研究能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对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关注;另一方面,作者期待本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研究的队伍。
4 理论联系实际探寻具有互动生成的中学体育课堂
本文根据体育学科本身特点结合中学课堂的教学规律,同时积极吸取多学科理论中关于课堂有效互动的合理内核,并结合具体事例,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探寻一种师生、生生间心灵碰撞、生命交流的中学体育课堂,探寻一种充满创造力、富有生机的中学体育课堂,探寻具有互动生成的中学体育课堂。
(二)理论与实证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利用了哲学的交互主体理论、社会学的符号互动理论与群体动力性理论、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理论与动机理论以及教育学的有效教学与教学最优化理论等解释,说明和论证了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具体理论问题,是这些理论在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教学实际中的新发展,同时本书的研究内容丰富了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理论成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填补国内外在这方面研究空白的意义,可为同类课题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 实践意义
①本课题试图突破原来其他学科纯定性描述的课堂互动评价研究范式,实现定量统计和定性描述相结合;②通过制定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教学的效果提供操作工具;③通过实证研究,特别是通过大范围观察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教学情况,能全面、客观地衡量当前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有效性的现实状况,找出存在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提高中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效率提供行动指南。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通过文献检索之后笔者发现,国外课堂互动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课堂师生互动(下文简称为师生互动)研究上,所以这里主要对师生互动研究进行探讨。随着笔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国外师生互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1 师生互动类型与模式的研究
(1)师生互动类型
国外学者对教学中师生互动类型进行研究的比较多。从研究方法看,主要是借鉴心理学和社会学,尤其是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
从教育社会学视角,Ellis(1984)将课堂互动划分为5种不同的类型:①以方法为目的的互动,如以语言为中心;②以信息为目的的互动,如以教学内容为中心;③以活动为目的的互动,如以任务为中心;④以系统框架为目的的互动,如以组织管理为中心;⑤以社会为目的互动。另一位研究者Seed House(1994)则依据课堂模式将课堂互动划分为4种不同类型:①是现实世界的话语社区,强调互动必须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互动;②是基于课堂的话语社区,强调互动话语必须以课堂为中心;③是基于任务的话语社区;④是基于语言形式和准确性的话语社区。另一方面,Van Lier(1988)以第二语言环境为视角,依据话题与活动把课堂互动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一是话题和活动都较少的互动,以小范围的交谈为例;二是话题较多、活动较少的互动,以课堂讲解为例;三是话题和活动都较多的互动,以采访为例;四是话题较少、活动较多的互动,以重复与替换练习为例。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发展,Jiang(2000) 以互动主体间的关系为依据,比较直接地把课堂互动划分为8种不同的类型:①教师全体学生,如教师讲解课文,解释语法和教学指令;②教师学生个体,如教师提问某个学生;③教师学生个体学生个体,如由教师发起的角色扮演活动;④学生个体教师,如学生提问;⑤学生个体全体学生,如某个学生复述课文、背诵诗歌等;⑥学生群体学生群体,如学生小组间活动;⑦学生个体学生个体,如学生结对子的活动等;⑧学生个体独自活动,如学生个体独自阅读课文和做课堂作业等。英国学者艾雪黎(B.J. Ashley)等人以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的观点为依据,直接将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划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知识中心式3种类型。
利比特与怀特(Lippit R & White R.K)采用社会学的群体动力学理论对教师的领导方式与学生群体之间的行为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行为主要有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3种类型。陈奎熹.教育社会学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2:137—38.英国学者D?哈格里夫斯则把师生互动划分为 “驯狮型”互动、“娱乐型”互动和“浪漫型”互动3种类型,3种互动方式以教师的领导方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美国学者R.M. Nakamura提出了比较全面的3种领导方式:第一种是独裁、专制—严肃对抗型,第二种是放任、纵容—冷漠、消极型,第三种是接纳、民主信赖、合作型,这是典型的传统三分法。王对于民主和专制概念的界定,随后美国学者弗兰德斯(Flanders)直接把它区分为教师的直接指导行为和间接指导行为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是指在体育课堂特定情境下,师生、生生之间为了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遵循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规律,以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为媒介,产生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积极性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能实现预期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其有效性主要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发展度来表征。许文鑫编著的这本《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教育观察法与录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对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本书适合中学体育教师、体育学专业研究生、学校体育学专家以及体育教研员参考使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