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集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5.73
6.2折
¥
58
全新
仅1件
作者赵其昌著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29948
出版时间2013-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8604857
上书时间2024-12-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赵其昌(1926年—2010年),先后在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和首都博物馆任职,曾任首都博物馆馆长,主持过明定陵的发掘与研究,为首都的考古文物工作和博物馆建设及学术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主编出版的《定陵》发掘报告于1993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1977-1991年很好科研成果奖,于1995年获得夏鼎考古学研究成果奖。辑校的《明实录北京史料》被列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是研究北京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书。
目录
北京历史沿革
远古居民
古燕遗迹
蓟城一瞥
幽燕重镇
辽金都城
元代大都
明清北京
今日北京
宣武区历史沿革
蓟城与蓟门
蓟城的探索
前期蓟城在哪里
水与前期蓟城
出土的井圈、墓葬与前期蓟城
后期蓟城
结语
蓟门辨
唐诗中的蓟门
唐以后的蓟门
“蓟门烟村”与蓟门
唐幽州村乡的探索
唐幽州村乡初探
蓟县
幽都县
小结
附记
唐幽州村乡再探
蓟县
幽都县
小结
附记
唐良乡城与史思明墓
玉册情况与丰台
“今”“古”二良乡
林家坟唐墓所在地唐属良乡属界
小结
唐《张建章墓志》续考
张建章墓志
张建章使聘渤海
志石所记职官品阶种种
祖籍与现籍
文人张建章
历史与文物
附记
唐、辽昌平乡、里考
前言
昌平史前遗迹
今昌平城
唐代昌平城
唐代昌平乡、里
辽乡里
小结
附录芹城、蔺沟、大口(古村时代不明)
辽代燕京之显忠坊、檀州街与市
显忠坊之定位
檀州街之定位及走向
燕京城内的市
附记
辽代玉河县考
玉河县始末
玉河县界之探索
三点讨论
附记
北京延庆县古崖居——西奚遗址之探讨
崖居即西奚遗址
去诸之西徙
居留洞沟的时间
徙来又归去
生活习俗
一份遗产——火炕
关于东奚
奚王牙帐问题
小结
附记
古北口的杨业祠
金中都城坊考
中都营建始末
城墙与城门
中都诸坊
东部诸坊
西部诸坊
余记
附记
《元大都画册》前言
《析津志》及其著者熊梦祥
《析津志》的名称、所记地域与保存志文的书籍
《析津志》的分目并内容举要
《析津志》所记元大都戽斗式机轮水车
熊梦祥其人
熊梦祥在大都
熊梦祥在京西斋堂村
《析津志》的再补与熊梦祥南归
附录:熊梦祥诗二十一首
故宫的启示
明代的越南太监宋文毅与阮安
法源寺与宋文毅
阮安的事迹
宋、阮之来北京
余记一则
北京历史上的卫星城
金代中都的卫星城
明代卫星城建设规划的产生
明代卫星城的具体规划
小结
首都的窗口——地志性博物馆
记《明实录北京史料》
两吉女中与《北京市志稿》
都水监衙署考信札
读辽《王师儒墓志》札记——兼话耶律俨《实录》
横跨欧亚大回归——土尔扈特东归记
燕山窦禹钧
北京郭沫若故居所在地是唐代的龙道村
吴晗同志与北京市的文物博物馆工作
萧军搞文物
亚运村与礼贤乡
从景德楼牌楼说起——新首博展品小记
北京城墙缺角试解
首都的窗口——地志性博物馆
北京最古老的的街道
平安大道觅古
平安大道——地下有宝
话说皇城墙
漫话城砖
宛平琐记
太平仓佚事
官园与端王府
两个公主府
翊教寺与普安寺
教场今记
东不压桥、西压桥与什刹海
从南新仓说起
旌勇祠、褒忠祠、保安寺
祖大寿祠与三中
泽公府、贤良祠、关帝庙、药王庙
镜清斋、大西天及其他
先蚕坛
嘉兴寺谈往
铁狮、石狮琐记
皇家动物园及其他
白米斜街与张之洞
地安门外步军统领衙门
僧王祠、宝公府
兵仗局、太医院
东西长安街与平安大道
定陵考古
定陵发掘始末
夏鼐老师与定陵发掘
地宫之门谁推开
风雪定陵
从定陵出土实物看明代织锦
定陵发掘答记者问
缘起
调查与发掘
地下玄宫
帝后棺椁及随葬品
出土文物及其他
编写发掘报告
什刹海考古
往事如烟
如烟往事
伴馆琐记
西行散记
观俑偶忆
黄帝陵前
古道上的烽燧
青海彩陶文化与文明
嘉峪关随笔
交河古城絮语
乌鲁木齐——听来的往事
热带植物园
聂耳墓
西南联大联想
内容摘要
有明一代,织锦年产量的详细数字难于统计。但《明会典》(卷二〇一)记载各织染同岁造段匹原定有数,**每年供应宫廷纻丝、纱罗、、绢总数是二万五千四百三十六匹。遇闰月则加二千六百七十九匹,总共约计二万八千多匹。实际上几乎逐年增长,到万历时达到高潮。如:
万历三年(1575年)九月:“内承运库太监崔敏奏缺段匹,工部议,令浙直无碍官银织九万七千九百余匹。每匹估十二金。”(《国榷》卷六九)
万历七年(1579年)十一月:“万历三年(1575年)时,岁造之外,又添置九万余匹,四年方织完,添织之旨又下,计七万三千匹。所需银四五十万。”(《神宗实录》卷九三)
万历九年(1581年)九月,“署织染局御马监太监张钱奎请叙定织造上用袍服、两宫圣母、中宫等宫、册封九嫔及潞王公主婚礼应段匹共一十二万。(《神宗实录》卷一一六)
万历十年(1582年)二月:“内承运库以急缺段匹奏行浙江、南直(南直隶)等府动支无碍官银织造各色纻丝,纱罗、锦布、绫共十万四千四百九十匹。”(《神宗实录》卷一二一)
以上是万历初期的数字。到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又有新派改段一十八万匹的记载,在朝臣的力争之下,才减免了一半。(《神宗实录》卷四○五)
应该说明,上列数字,大部分属于添织,题派,即所谓坐派,也就是常额之外的加派。《明会典》所记各织染局岁造的段匹总数是二万多匹,但万历初期坐派的数量已动辄数万,乃至十数万匹,超出岁额总数的几倍。虽然每次坐派之命一下,朝臣总要力争减免,实际减免者甚少,即便偶有所减,减缩之后数目也仍不小,而这庞大的数字又几乎全部压向南直隶苏、浙一带。
织造费用通常是用白银支付的。万历十年(1582年)二月,织造题派数量一提出,工科都给事中李廷仪就力争减免,他说:
万历四年,该内织染局题造袍段五万八千匹,八、九两年,又题
造十三万余匹,上用固不缺也。万历三、四两年,该库坐派段匹一十
二万六千余匹。七年又坐派三万六千余匹,供用费用固不缺也。且逾
十万,非银百五十万不能办”《神宗实录》卷一二一)。
万历年间,**的赋税总收入白银四百万两左右,只织造一项就要动用**赋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还多,应该是个惊人的数目。
对宫廷来说,坐派织锦要动用大量白银,对染织局与工匠来说,则意味着增加机张、原料、场地、人力、设备等等,而工匠每日才仅仅能织二三寸,在这样庞大的数字压力下,工匠们不得不长时间辛勤劳作,加上官吏的百般逼索、巧取豪夺,遂激起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以葛贤为首的苏州织工起义。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户科给事中应震又在奏疏中说:“今方隅内,困极矣!秦困羊绒,晋困,三吴困织造。”(《神宗实录》卷五○二)
所谓“秦困羊绒”,指的是陕西的织品羢毼。《天工开物》乃服第二卷有褐毡的记述,讲的是毡,是毛织品(是否即羊绒,不详)。《明实录》记羊绒,有按各色彩妆图画织造,并有湖州买丝、江南调工匠的记述。羊绒大约是丝、毛的混合织品。以不属织锦范围,暂不讨论。不过,“晋困”指的是山西府的潞,可以归入织锦一类,定陵有出土实物。
明代宫廷所用“潞”属北方织锦,传世品不多见。顺治《潞安府志》(卷一)记:“潞安在昔(明代)殷盛时,其登机鸣杼者奚啻数千家。”乾隆《潞安府志》卷九载:“明季长治、高平、潞卫三处,共有机一万三千余张。”但是山西不产丝,无织工,是以原料与织工皆取自江南。
明代对山西潞也有坐派,吕坤在“停止砂锅潞”中说:“卷查万历三年坐派山西黄二千八百四十匹,用银一万九千三百三十四两。十年,坐派黄二千四百三十匹,用银一万四千六百七十余两。十五年,坐派黄二千四百三十匹,用银一万二千余两。十八年,坐派黄五千匹,用银一万八千六十两。”(《明经世文编》卷四一五)由此可见,仅万历期对潞的坐派就至少有四次。
山西潞安府地瘠民贫,并不具备充分的织造条件,比之江南,织造带来的困苦就更大些。乾隆《潞安府志》(卷三四)记载:每岁织造之令一至,比户惊慌。本地无丝可买,远走江浙买办湖丝,打线、染色、改机、挑花、雇工募匠,其难其惧。既惧浆粉,复恐溃溵。……南北奔驰,经年累月,饥不得食,劳不得息,地不能种,口不能糊,咸为此也。”同江南织锦一样,潞织造之苦,实际上远不止此,所谓“催有费,验有费,纳有费,所得些须,尽入狡役。”万历三十九年(1660年)十月,工科给事中马从龙在谈到潞供应时说:“一之费,官价之外,不啻三倍,而劳扰鞭朴与焉。”(《神宗实录》卷四八九)
山西潞,既然用的是江南的丝,又是江南工匠织造的,与江南织锦比较,颜色较为单调,织造技术上与江南织锦一脉相承,所以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特点。
主编推荐
《京华集》收录了有关论述北京文物的文章,曾于2008年出版过,此次出版的《京华集》一书是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再收录了多篇赵先生的论文,其中以定陵考古的内容为主,这些均为赵先生多年的研究成果。
书中从各个朝代的出土文物、遗迹、遗存入手,不仅显示了当时当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成为这一地区历史特点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北京不仅作为政治中心,也成为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中心地域,又不断地积累、传承、发扬与辐射,影响更为深远,而且恒久恒新。通过阅读本书,能够让读者更加了解北京的历史,北京的文化内涵。
精彩内容
《京华集》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本书曾于2008年出版,此次为再版,并补入赵其昌同志生前一些重要论著,其中包括《读辽<王师儒墓志>札记——兼话耶律俨<实录>》、《什刹海考古》以及有关定陵考古发掘相关的数篇文章。本书由多个不同文章结集而成,从各个朝代的出土文物、遗迹、遗存入手,向读者展示了当时北京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者赵其昌先生是北京文博界的耆宿,毕生致力于研究北京地区的文化遗产。《京华集》即为其一生的著作结集而成,书中既有对北京历史沿革的宏观追述与考证,又有对涉及北京历史的专题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因作者长期生活、工作在北京,亲身参与了很多北京研究目前的重大事件,他把所有这些珍贵的记忆均保留在了《京华集》里。
本书中的文字汇集了作者生平关于文物、考古的从业经历和心得体会,是难能可贵的、研究北京历史的珍贵资料。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