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一介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汤一介传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6.11 6.2折 42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娟娟著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13818

出版时间2015-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8401879

上书时间2024-12-06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增订版说明 

汤一介先生生平 

增订版前言 

前言 

引言:长江岸边黄梅县的汤氏家族 

第一章 平淡而快乐的童年 

 一、伟大的母爱 

 二、父亲为他取名“一介” 

 三、童年时的家 

 四、北平东华门的孔德幼儿园 

 五、表现“平平”的小学生 

 六、对“生”和“死”的发问 

第二章 战争年代的中学时光 

 一、到云南与父亲团聚 

 二、西去延安幻想曲 

 三、到重庆南开中学读书 

 四、《文拓》在南开中学的“闪光” 

 五、战争年代在云南的月 

第三章 在阅读中走入哲学 

 一、阅读中国古典哲学的开端 

 二、开始感悟“生死” 

 三、在阅读中成长 

第四章 北大岁月 

 一、进入北大先修班 

 二、从对政治不感兴趣到参加反美游行 

 三、在北大哲学系 

 四、彷徨的青年 

 五、在北大三院城东沙滩的日子 

第五章 寻求通往真理的路 

 一、接受马克思主义 

 二、真实的生活 

 三、新中国成立后篇论文 

第六章 难忘的岁月 

 一、妻子乐黛次人生冲击 

 二、从不与右派妻子划清界限 

 三、“学术研究”与“学术讨论” 

 四、从“四清”到“” 

 五、夫妻患难相随 

第七章 迎来学术研究的春天 

 一、开设“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课程 

 二、完成《郭象与魏晋玄学》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的出版 

 四、《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诸问题》与《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

 善美问题》 

 五、对当代儒学的反思与“普遍和谐观念”、“内在超越精神”和

 “内圣外王之道” 

 六、探索中国解释学 

 七、间的“文明对话”与“新轴心时代”的展望 

 八、学术交流之旅 

 九、创办中国文化书院 181十、“学术”的风范 

 十一、带头挂帅编纂《儒藏》 

 十二、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成长的脚步 

 十三、儒学研究院的10年规划 

 十四、对中国教育的感慨 

 十五、反对称自己为大师 

第八章 岁月追寻 

 一、祖父汤霖雨三公 

 二、父亲汤用彤 

 三、母亲张敬平 

 四、大哥汤一雄和大妹汤一平 

 五、难忘的北大老师 

 六、东厂胡同大院里的“大孩子”和“小孩子” 

 七、与“小孩子”邓可蕴的友谊 

第九章  “交响乐”依然在奏响 

 一、走过金婚之旅的“儒道互补” 

 二、与书结缘之不解情 

 三、身兼“数职”的小刘 

 四、子孙成了美国人 

 五、“交响乐”依然在奏响 

后记:《儒藏》编纂工程的展和成果 

著作目录 

续编 

 一、永不停歇的脚步 

 二、家国情怀与拳拳之心 

 三、永恒的人生交响乐

内容摘要
增订版说明

我对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的崇敬已久,早就筹划为他出版一本传记。终于在2009年的时候,通过汤一介先生的发小闻立雕(闻一多先生的次子)联系到汤一介先生。在征得了他本人的同意后,我请了李娟娟女士来执笔。
自从《汤一介传》2011年9月出版以来,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广泛好评,更受到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充分体现出国人对国学的重视程度和对国学大师汤一介的敬仰。本书出版不久后便进行了重印。
今年9月初我应邀到湖北黄梅参加9月10日上午的汤用彤纪念馆开馆仪式。汤先生的亲朋好友、众多学生齐聚一堂。但不幸的是汤一介先生于9月9日晚逝世,没有听到父亲纪念馆开馆的消息。与会众人非常惋惜和悲痛。随后在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下,我们出版社计划把汤先生自本书出版以后至逝世期间的资料增补至书里,以对汤先生的一生作一个比较完整的记录。于是有了这本《汤一介传》增订版的诞生。在此次增补过程中,乐黛云、刘美珍、雷原、王文利、刘碧澄、杨浩、王婉莹、汤梦妮等都提供了有关汤先生的宝贵资料,在此特别感谢。
使各个方面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国学和了解国学大师汤一介,正是策划这本书的初衷。

本书策划人兼责任编辑刘志宏
2015年元月于北京新华出版社

永恒的人生交响乐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大人文学苑汤一介先生的研究室,亲自看望汤一介先生。与汤一介先生亲切握手后,总书记与一代国学大师促膝交谈,了解《儒藏》编纂情况,并赞扬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是在5月,10卷本的《汤一介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这部被誉为内容全面,极具学术价值,记录了汤一介先生求学时代至今的生活点滴,为读者展示一个生动鲜活的学者形象的书中,收录了汤一介先生初入学界至今的著述和演讲等,全面展现了汤先生的思想轨迹与学术贡献,也从侧面折射出我国现代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为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尤其是儒、道、释三家学说的现代性转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关于《汤一介集》,汤一介先生在前言中是这样写的:
我这一生可以说是在读书、教书、写书、编书中度过的。年轻时我喜欢读中外文学著作。由于读了一些名著,我对人生、社会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我常常向自己提出一些问题来思考。于是,我选择哲学系,希望能了解到中外哲学家思考的哲学问题及其思考哲学问题的方法。为了积累知识和教好课,我购买了不少书,有五万余册。当然,我认真读的书也就是几百册,其他翻翻而已。在开始写作时,我大体上就是从思考的问题展开的,但此后因环境的变化,思想被一条绳子束缚住了,走了三十年的弯路,把最可能有创造力的时光白白度过。我想,这不是我一个人遇到的问题,而是一两代学人遇到的问题。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他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学术历程中是有“自我”的,但在50年代后则失去了“自我”,只是到80年代又找回了“自我”。因此,严格地说,我是80年代才走上学术研究的正轨。
在80年代后,我头脑中存在着一个矛盾:作为哲学家还是哲学史家两个虽有联系但却很不相同的方向,我是向哪个方向发展呢?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仍然是个问题。因此,在七十五岁以后,我一方面主持编纂《儒藏》,另一方面仍然在思考和研究一些哲学问题。当然,我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可能创构一有重大意义的哲学体系。但思考哲学问题的习惯,使我还是在关注某些哲学问题,只要有时间我就把这些问题写作成文,作为我思想的记录,也希望得到同行的响应和批评指正。
本想为此文集写一“总序”,但我近日有病在身,就写这一短短的“前言”吧!好在本文集每卷的卷首,我都写有“自序”,读者或可对我写作的意图有所了解。
次学术讨论会,我希望大家对这套书不仅仅说一些好话,应该给一些批评。至少我现在自己觉得,还比较散,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转型的范例,没有成为,所以需要再努力,也希望大家可以批评。30多年来,我思考了很多问题,我现在主要只想讲各个时期思考的哲学问题,其他问题就不讲了。
80年代我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80年代上半叶主要考虑的真善美问题。为什么当时我考虑真善美问题?是由于参加1983年的第17届“世界哲学大会”,在会上有个发言就是讲的“真善美的问题”,所谓“真就是天人合一”的问题,“善就是知行合一”的问题,“美就是情景合一”的问题,当然这个概括是不是准确?不一定,但是讲这个问题有针对性的。因为当时台湾的有些学者,特别是牟宗三先生,他讲,外王是开出民主政治,内圣是开出理论即认识论的体系来。当时我对他的想法,并不是说不同意,但是我想到是不是有另外的路子来考虑哲学问题?这就是从真善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哲学问题,这是我上半叶考虑的问题。第二个部分就是我在下半叶考虑的中国哲学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框架问题,能不能给它一个框架?这个我是受到了余英时先生的启发,他讲内在超越的问题,中国哲学是内在超越的问题。因为西方哲学讲的大体上是外在超越的问题,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不大相同,中国哲学强调是内在的超越,所以我就考虑它的转型是不是要考虑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不同?那么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不同是内在超越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人生境界的问题,内在超越的问题是人生境界的问题。但是人生境界就是人道,如果不提升到天道,这是不够的,人道必须提高到天道这个高度来认识宇宙和人生的问题,这样才可以。但是宇宙的内在超越的问题,人生境界内在超越的问题,如果没有天道的支持是不行的,因此我提出来普遍和谐的问题。内在超越如果落实到人的实践,人的自我道德的提升,就是政治社会各个方面的实践才有意义,如果不落实到这个方面,就没有实际的效应。所以内在超越是个中心,往上就提升到普遍和谐的问题,往下落实到政治实践、社会实践方面的问题。那么这三个问题能不能构成一个框架,一个中国哲学的框架,这才有一定的意义,否则没有一定的意义,这是我80年代考虑的问题。
90年代也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问题。这个问题我首先是在《哲学研究》上发表的评亨廷顿文明冲突的问题,文明的冲突的对立面就是亨廷顿先生提出来的文明的共存。如果文明不能共存,那么世界就成为一个混乱的世界,就成为一个你争我夺的世界,所以我们怎么看世界?就是要看是文明冲突还是文明共存?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现代哲学的转型问题。当时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是这样考虑的,80年代的后期,中国现代哲学如何转型?在80年代后期,有一个看法认为,只有激进主义派才能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我想这是不全面的,不仅有激进主义派,包括自由主义派,包括保守派,共同来组成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在这个阶段,我就写了“融中西古今之学,创反本开新之路”这篇文章。从上一篇文章讲是看世界,这篇文章讲主要是看中国,中国应该怎么样来理解?怎么样来创新我们的哲学?第三个时期就是在进入二十一新世纪,我更多地去考虑哲学理论问题。首先,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末期,我考虑的是创建中国解释学的问题,原因是当前对经典的解释,大部分用的是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无论哲学、宗教、艺术等等,都是用的西方哲学的框架,我们能不能创造中国的解释学?因为中国的资料非常丰富,我们有非常多的、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的资料。第二,我们有很多解释经典的经验,也就是一些方法和理论。
在新世纪我考虑的第二个问题是儒家伦理与中国现代企业家精神,这是我再一次读了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和基督教精神》,我深感在中国没有建立起来一个我们的当代资本家的精神家园,没有这样的东西,因此就想到能不能根据儒家的伦理,来建设现代企业家的精神,我想有这个可能性,至少我们可以尝试。
第三个问题就是新轴心时代是否能够到来?这个是由于我们再次阅读了雅斯贝斯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这本书,读了他关于轴心时代的理论,因此我就考虑到人类必须追求新的轴心时代,以使人类社会重新燃起火焰,这是关于新轴心时代的考虑。
再有一个问题是儒学与普遍价值的问题,是因为由于某些人反对这个普世价值。其实应该挖掘这个不同文化中间的普世价值意义的因素,不应该只承认西方哲学有普世价值,而不承认各个民族文化中间都有它的普世价值意义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把普世价值与普世主义分开,就是普世价值在各种文化中间都有它的因素,但是普世主义是西方文化的特有的东西,就是认为只有西方的价值理念才有普世价值的意义,这是错误的。再有个问题就是儒学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这个是我有鉴于后现代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瓦解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到底我们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因此,西方就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理论,而后现代主义主要是瓦解西方的现代性,可是后现代主义仅仅是瓦解这个西方的现代主义,没有提出一套建设的理论,因此有后现代理论的出现。
我在生病情况下面,又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儒释道三教归一”问题。就是一个西方的学者问我,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和思想不同的战争。我讲了三个问题,一个就是我们的思想,我们儒家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都可以发展,不需要互相斗争,互相消灭,道家讲有容乃大,那么儒家是不是可以说有一个理想,就是大同社会的理想,这个大同社会的理想,能不能引发出来儒家的政治、儒家的社会、儒家的个人,儒家的天人,人和自然的关系,去引发出这样的一些理论,有这样一些因素可以为大家讨论。
最后一个问题,我考虑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上世纪80年代我第一次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就是第17届世界哲学大会,在这个会上有位台湾的学者,我不提他的名字了,他就在北京,他给我提出来,他说你讲的这些话怎么没有一句马克思主义?我说邓小平怎么讲的?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实事求是,我想是非常对的,如果不实事求是,你还讲什么马克思主义?我说我讲的都是马克思主义,你没听懂。然后另外就有一个学者就问我,你说你讲马克思主义,那马克思主义跟儒学关系在哪儿呢?我就想了想回答说儒学和马克思主义都是实践的哲学,都是要做的,不做是不行,这是第一。第二就是儒学和马克思主义都是人的哲学,人的社会性的哲学。第三个就是儒学跟马克思主义都讲辩证法,而且我们的辩证法比西方还高明,特别是张载讲的,“仇必和而解”,如果最后不解怎么办呢?这样不行。我就想儒家的理念或者伦理,能够发挥成它的政治上面的伦理,社会伦理,人自身的内外和谐的理论。所谓伦理,伦就是常的意思,伦理就是常理,大家都应该遵守的,大家都应该弘扬的,大家都应该赞美的,所以我写了两篇文章。
我想继续再写文章,讲我自己的感受,讲我对人类社会的理解,讲我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因为作为哲学家或者一个哲学工作者,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思考,思考一些问题,提出来供大家来参考,至于能不能解决问题?这要靠大家,不要靠哪一个人,因此我自己觉得我应该继续努力,把我想的问题随时提出来供大家讨论,这样才不辜负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一个教师,能够贡献给大家,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主编推荐

  本书在原书《汤一介传》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增补,系当代国学大师汤一介生平**传记,而且是全传。现已经过汤一介妻子乐黛云亲自审定。 

精彩内容

 当代国学大师汤一介生平传记《汤一介传》,不仅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更受到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充分体现出国人对国学的重视程度和对国学大师汤一介的敬仰。并且本书出版不久后便进行了重印。 

  今年99日晚汤一介先生逝世。随后在他的亲朋好友和众多学生的支持和鼓励下,新华出版社把汤先生自本书出版以后至逝世期间的故事增补至书里,以对汤先生的一生作一个完整的记录。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