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2 2.5折 ¥ 4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吕沁融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9787547618615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12247881
上书时间2024-12-05
说到人格,很多人觉得这个词太重了,重到日常生活中不会轻易提起,更不会用在自身。但是如果提到“人格魅力”,又是公认的对他人最高的赞誉。那么,“人格”到底是什么?它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伟人之所以称伟的关键,和我们凡人又有什么关系?
先做个拆字游戏。“格”在《辞海》中的释义有15条:方框、支架、一定的标准或式样、品质、量度、纠正、受阻碍、御敌、击打、推究、来、感通、树木的枝条、下面布火的铜格子、东汉姓氏。我们把这些释义用“人”串联成一段话: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心”的问题,需要面对各式各样的标准,制作属于我们的边框,从而为言行提供支撑,并且体现个性与品质,当遇到阻碍后,我们需要修正,而面对敌对行为时,我们奋勇抗击,事后复盘,仔细推究,种种得失来去,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难免生出万般感慨,看一眼窗外春天发芽的枝条,对生命与天地合一突然有了触景生情的通达了然。
这段浅显的造句游戏,即本书作者希望揭示的“人格”属性,它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可通过其同环境、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的特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人格的解释)。它与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并且伴随生命的进程不断演变。它的培养与形成,可以认为是一个人一生中永无止境的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注定是一个人在其有限生命中最不可取代也最无法磨灭的成就。
根据研究,一个人的人格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这包含三层意思,首先是有自我认识,并且这种认识是全面的、丰富的;其次是不歪曲自己的特性,即既不夸大也不低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最后是能够经常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感受到什么,并知道行为、体验缘何而起。积极的自我态度必须建立在客观的自我认识基础之上,但是又不全受它限定,而是指一种“尽管认识到自己有长有短、有好有坏,但仍然从总体上认可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抱有希望”的态度。
第二,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人格健全者应能准确地从别人的言语、行为中体察别人的思想、愿望和感受,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而且,他对别人的了解是建立在事实根据上的,而不是主观臆测的。此外,他对人的态度特征和他的人际交往技能应有助于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
第三,生活的热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格健全的人应该热爱生活,有投身于事业和家庭的热情。要具有与自己年龄相符的生活能力。
第四,个性结构具有协调性。人格健全者应该有统一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个性倾向的各部分(需要、兴趣、动机、理想、
信念和世界观)之间应该能保持一种动态的协调、平衡,而且他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之间也应该协调统一。
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人格发展的不足,而当人格不健全时,我们的行为和认知就会出现偏差,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错误的行为。这就不仅影响到我们自身的生活也可能影响到他人的生活。
当然,我们并非生来就人格完美,或者注定一辈子人格失调。无论我们是否拥有强健的心灵,我们都可以不断努力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获得更美好的生活。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以不朽人格成就人类文明之伟绩的故事千古流芳,孔子在嘲讽和质疑中周游列国,用不惧牺牲的勇气与家国天下的担当为后世儒生篆刻下了“天下有道”的誓言;苏格拉底面对两次裁决他死刑的希腊民众,以慷慨激昂的演讲与面不改色的气魄为西方哲学家们开辟了“永不言弃”的坚守;王阳明在龙场驿克服生死之忧,凭超然物外的决绝与孜孜不倦的求索为五百年来的社会进步留下“知行合一”的成功秘诀;贝多芬深陷残缺与孤独的命运,却以坚毅自由的意志和博爱真挚的热望为人类谱写出众生平等的《欢乐颂》……
这些个体的人格成就,远超时代给予的评价,他们一生很少取悦他人,甚至不取悦自己,那他们取悦什么?取悦他们深信不疑的理念。透过历史故纸,我们仍因那个发光群体的魅力而心潮澎湃,他们的精神力量兴国安邦,延绵不绝,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不可估量的非物质能源。所以人格不仅是内修,更是外延,而且这种外延的能量超越方法论,超越价值观,超越时间轴。只要宇宙不灭,人格的魅力将永远成为照亮黑暗宇宙的点点星光。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主旨和目的是人格的培养。当今社会,教育的主客体已经不再清晰,目的也往往被草木遮挡。如果把我们的内在比作花田,当我们任由树木花草肆意生长的时候,四季更替,有枯有荣,就好像我们的性格,虽然各有特色,却难免杂乱无章、难成方圆。当我们如园丁一般,顺四时寒暑种植花草果木,据生趣意向规划高低纵横,精于修剪,形成参差错落景致,这样独一无二的园艺作品就好像我们的人格,不仅拥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而且有格调、有品味、有情趣、有价值。
关于人格的学术著作和文章可谓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任何一个论题都可以独立成书,想在一本小书中全面阐述人格教育的始末与要义,恐怕是一种胆大无谋的想法。因此,我们将通过更为具象的人的体验,结合当代社会的普遍困扰,在自己理解的范围内,用较为平实的语言表达对人格教育的理解。如果有人通过这本小书对人格教育产生兴趣,并进一步研读相关论著,甚至产生不同的观点,那真可算完成了引人入门的使命。
本书由吕沁融和夏德元合作完成,两位作者共同起草编写提纲,然后由吕沁融拟出初稿,夏德元对全书进行修改润色,最后二人共同定稿。
愿我们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能在岁月洗礼中熠熠生辉。
为什么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场景1
2017年,以接地气火遍全国的专业合唱团彩虹合唱团再出神曲《春节自救指南》,发布当天,公众号图文阅读量超200万,全网视频点击量超3000万,微博转发量超8万。因其唱词真实地再现年轻人常常面对的“爱的关怀”以及无法面对的“现实标准”,迅速在大学生与新入职青年群体中引起共鸣,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师生均纷纷以自身特色改编传唱,迅速成为值得严肃音乐圈、社会学者、IP运营商关注的事件。演唱以一段说唱后的副歌“我童年爬过树,冻伤国定路,跳过朝阳公园的广场舞,雾霾也没能将我征服,怎么会放弃我的理想,变成我最讨厌的模样……各位亲爱的家人,我有我自己的人生”推向高潮,作品艺术地表达了年轻人内心的渴望:“让我做主,Ijust wanna live my life!"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变,大部分人习惯了应对快节奏的学习与生活模式,几乎很少关注自己身心的变化。我们常常会因为外部的要求而不断修正自己,比如一个循规蹈矩、安分守已的好学生,一个崇尚权威、遵守纪律的好员工,这些“人设”很容易让我们在一个小环境里感到相对安全。但是,“懂我的人很少”,这恐怕是现代人心中普遍存在的一句独白。年轻人越来越需要挣脱常规、活出自我,越来越渴望更为真挚的理解。电子通信软件中每天活跃的信息互动给予现代人大量空间在“朋友圈”展示自己。这看上去非常有趣,一边是孤独的灵魂,即使家人都难以进入,另一边却是纷繁的人情,观点的复制配以视觉效果成为最便捷的情感输出方式,一个点赞都能作为亲疏远近的评判依据。但是,夜深人静之时,我们又难免困惑,凭借呐喊和表态是否可以活出真我?我和别人哪里不一样?
心理学认为,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过程,首先是自我认知,然后进入自我觉醒阶段,最后形成自我调节能力。年龄跨度从幼年直至中老年,几乎涵盖整个生命周期。自我认知作为第一步,是潜移默化的,它从自我意识的萌发开始,一直隐没在日常的诸多小事之中,并不容易被旁人或自己观察到,直到某一个时间节点,会突然显现,形成鲜明的个性表达。这个时候,不仅身边人“无法理解”,就连我们自己也难以捉摸。
教育学者普遍认为,现代人格失范、理想人格失落皆与科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有关,当社会的价值取向重事功而轻人伦,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萎缩,具体到个人,极易产生自我评价的“物化”,大量精力投注于提高利益获取的效率,遗忘了理想的耕耘需要时光与耐心,很多人只知道“何以为生”却不明白“为何而生”,不仅得不到别人的精神宽慰,同时丧失关心自己灵魂的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
无论你是认真读书却对未来迷茫的大学生、即将进入职场的社会新人、内心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上班族,还是家中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不可否认,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时代的一部分,背负或大或小的责任,默默对抗着无形的压力。但同时,我们每一个社会的“螺丝钉”又都拥有独立的生命周期与个体情感,如天地化物,虽有阴阳之共性,却也自成一体,各有性情。发挥出个体最大的能量去掌握自己的人生主控权是每一个人内心的渴望,除了天赋异禀外,有足够的自我认知能力,并掌握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变化规律,是导向真理的奇异旅行的第一站。
人格的形成因素
本书以当下为切入点,以“我”为主体,展开时间与内外的纵横叙述,分设三篇“今日之我:导向真理的奇异旅行”“昨日之我:沙砾孕育珍珠的过程”“明日之我:心之大可弥于宇宙,心之细可摄于毫厘”,探索人格形成在个体成长的现在、过去、未来三个时间段中的内在路径与外在显现。本书通过场景设计、问题答疑、格言引用、阐述分析、哲理升华、实际应用等写作手法,结合当下的现实困惑,挖掘生活的深层体悟,为读者揭示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解答人格教育的关键问题,引导每个人实现人格教育的终极目标——找回高贵的自我,实现人格的升华。
吕沁融副编审,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黑胶文化研究会会员。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曾获罗马尼亚“乔治·埃奈斯库国际音乐比赛”第四名,现从事音乐教育与出版工作。长期致力于开拓互联网时代多种融合形式的音乐人文普及工作,策划编辑的图书、音像出版物、数字出版物曾先后荣获上海图书奖一等奖、金唱片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工程精品奖等多项奖励;参与教育部国家中小学教育资源“生命与成长——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32讲”的审读工作;发表《声音的力量——解析音画纪录片<天地玄黄>的音乐表现力》《以文学形式而存,因戏曲艺术而生——戏曲楹联的人文解读》《试论中国传统音乐内容传播的互联网创新产业模式——以古琴数字化为例》等学术论文多篇。
夏德元教授、编审。先后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现任职于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曾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策划“身边的奥秘”“家风·家教·家训”“中华礼仪文化”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多项;担任“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新时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库”总主编;出版《读者有其书》《中国格言漫话》《人际交往读本》《寓言里的中国》《家国情怀》等人文普及读物多种;学术著作《电子媒介人的崛起——社会的媒介化及人与媒介关系的嬗变》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总序
序言
一第一篇一
今日之我:导向真理的奇异旅行
一、形潜莫睹,在智犹迷——人格的显现
为什么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人格的形成因素
外在压力与内在觉醒
二、像显可征,虽愚不惑——人格与社会
是不是总想征服世界?
感到不满怎样处理?
顺应不可抗力,控制可抗力
三、窥天鉴地,明阴洞阳——人格教育的目的
自我整合力的完善
人生目标的制定
一第二篇一
昨日之我:沙砾孕育珍珠的过程
一、苦难的意义——重大事件与突变因素
那些难以说出的烦恼
客观存在的缺陷
逆境是转机的前奏
二、小而执着的坚持——人格的养成与修正
执着与执拗
为什么而坚持?
三、修剪枝叶的必要性——健全人格的培养
真性情的重要性
学习、训练、纠正
取舍之间
—第三篇
明日之我:心之大可弥于宇宙,心之细可摄于毫厘
一、面对当下的担当——人格教育的刻度
多元文化中的融通心态
分寸之间显良知
培养更大的格局
二、面对自我的坦诚——成熟的人格表现
爱人如己,先学会爱己
知行合一,勇敢追梦
三、面对人生的通达——人格修养的中国智慧
宠辱不惊
刚柔并济
顺应天时
结语
后记
一、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人格的显现
唐太宗李世民在为玄奘法师所译佛经写的序文开篇,对自然的奥妙和人事的繁难发表了如下感慨:“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这段话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人对自然和人生奥秘的深刻洞见。天地有形,以显见的方式承载生命;四季无形,以潜隐的机制化育万物。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普通人都能看出一些端倪;而若要洞察阴阳的交替,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穷尽其变化规律的。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辨识,是因为天地有形;阴阳本身的变化规律难以穷究,是因为阴阳变化无形。由此可知,因为天地的形象外显并能得到验证,所以连愚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无迹可寻,所以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我们的人格也像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一样,奥妙无穷,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能探个究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外貌、性格、爱好、思维模式、语言风格、行事方法,但是我们面对社会时,又会被框入相同的年龄、学历、简历、职位、薪资水平、能力评价、身体情况等指标体系中,我们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去生活,但还是会面对相似的烦恼:完成学业、婚恋生育、辅导孩子、应对挑战、职场竞争、家庭关系、健康养老……看上去,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一旦进入了社会,一生的发展就没有多少可以发挥的余地,往往在一个人踏出校园的那一刻就决定了今后的轨迹,甚至有些消极的观点认为一个人一出生就决定了他将来的地位。不可否认,好的家庭背景、教育环境、工作选择,可以让一个人活得更顺利,但这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充要条件,“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在当今社会比比皆是,而那些无法拥有先天资源的人,或者在不能选择的时候已经开始努力的人,也可以“咸鱼翻身”。客观的努力当然是必要的,但内在力量的显现却会在某个分水岭发挥巨大作用。这种“内功”,不在你的情绪里,也不在你的思想中,它好像中医理论中的经脉,在你的“内宇宙”中聚集又分散,四通八达又深不可测,它就是你的人格。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个人都成为“我自己”,都能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
“家庭生命教育丛书”由《人格教育:让生命更高贵》《情感教育:让生命更亲和》《挫折教育:让生命更坚韧》《健康教育:让生命更精彩》和《生死教育:让生命更澄明》组成,以现实案例,前沿理论,围绕“生命教育”这个主题,帮助读者建立“生命教育最终的指向是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一重要教育理念,并且学会以这个理念为行动指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考察人的生命本质,理解人性的根本要求,全面观照生命的多层次性、复杂性,在开启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完整理解生命意义的同时,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社会、为人间焕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光彩。
《人格教育:让生命更高贵》一文以当下为切入,以“我”为主体,展开时间与内外的纵横叙述,分设三篇,分别探索人格形成在个体成长的现在、过去、未来三个时间段中的内在路径与外在显现,并试图通过场景设计、问题答疑、格言引用、阐述分析、哲理升华、实际应用等写作手法,结合当下的现实困惑,挖掘生活的深层体悟,为读者揭示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解答人格教育的关键问题,引导每个人通向人格教育的终极目标——找回高贵的自我,实现人格的升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