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5.17 4.8折 ¥ 52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刘茂平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555490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2元
货号9868394
上书时间2024-11-25
刘茂平,男,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1963年7月生于湖北荆门,198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年到湖北美术学院执教,后考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师从美学家刘纲纪先生研习美学,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美学、美术史、艺术理论和高等美术教育研究,并从事艺术评论写作,策划并主持艺术展览。曾两次获得省级教师称号,获省级教学成果教学(排名第二)一次,主持各类科研及教学项目多项。出版专著《当代审美语境下的艺术教育研究》、《美学与艺术史文集》(即出),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及收入文集的艺术评论文章50余篇,主编参编《美学导论》、《中国工艺美术史》等教材多部、套。 李珊,女,1982.10。湖南涟源人。201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师从教授刘纲纪先生,主要从事中国美术史、美学方面的研究。2010年8月湖北美术学院任教,副教授,硕士导师。2017-2018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新帕尔兹分校访学。 出版专著《元代绘画美学思想研究》,《美学导论》,第二编者。发表A&
目
录
绪论 什么是美学 / 1
第一编 美、审美活动和美感
第一章 美的本源 / 12
第一节 美在和谐 / 12
第二节 美在理式 / 17
第三节 审美判断力 / 19
第四节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 21
第二章 审美活动 / 24
第一节 审美活动发生的前提 / 24
第二节 审美活动的发生 / 34
第三章 审美感受 / 39
第一节 审美感受的心理因素 / 39
第二节 美感理论 / 47
第三节 美感的特征 / 55
第二编 美的形态
第四章 社会美 / 60
第一节 社会美的特点 / 60
第二节 社会美重内容——以人的美为例 / 63
第五章 自然美 / 72
第一节 自然美的困惑 / 72
第二节 自然美的发现 / 74
第三节 对自然的审美观照 / 80
第四节 自然美的特点 / 83
第五节 环境美与环境美学 / 86
第六章 艺术美 / 91
第一节 艺术与审美 / 91
第二节 各艺术门类的审美特点 / 93
第七章 设计美 / 114
第一节 设计美的特性 / 114
第二节 设计审美范畴 / 117
第三编 美的范畴
第八章 美与崇高 / 132
第一节 维纳斯与掷铁饼者 / 132
第二节 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 / 141
第九章 悲剧与喜剧 / 144
第一节 悲剧 / 144
第二节 喜剧 / 152
第十章 丑与荒诞 / 158
第一节 丑 / 158
第二节 荒诞 / 166
第四编 当代美学问题
第十一章 当代艺术的相关问题 / 172
第一节 艺术与非艺术是否有界限 / 172
第二节 艺术是否可以定义 / 175
第三节 艺术终结了吗 / 181
第十二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 / 186
第一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渊源与内涵 / 186
第二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 / 189
第三节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反思 / 190
第十三章 身体美学 / 193
第一节 中西身体理论 / 193
第二节 身体美 / 195
第三节 身体美学的兴起 / 197
第五编 审美人生与审美教育
第十四章 审美人生 / 202
第一节 人生境界的品位 / 202
第二节 审美与人生 / 204
第十五章 审美教育 / 206
第一节 审美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 206
第二节 审美教育的历史考察 / 212
第三节 审美教育的功能、地位和实施 / 215
参考文献 / 222
绪 论
什么是美学
美是什么?我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甚至是人的 追求。人们生活在一种关于美的事物的经验之中,人们在体验和感受美。那么,这也就设 定了美的事物的存在是我们感受美的前提。美作为一种语言的、经验的和存在的现象为美 学的思考提供了基础。人们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学。美学不 仅是对审美现象的思考,而且是一种专门化的哲学或思想形态。
一、美学学科的诞生
美学在现代汉语中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但在古代汉语中却并非如此。中国古代思想中 有着丰富和深刻的美学理论,在古代汉语中也有“美”和“学”两个字,但没有“美学” 这个词,在中国古代思想中也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美学学科,这意味着:一方面,美的问 题没有专题化;另一方面,关于美的思想并没有系统化。“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词在 汉语中出现是由西文“aesthetic”翻译而来的 a,使用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的是 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他被后人誉为“美学之父”。 鲍姆嘉通是18 世纪初的德国唯理主义哲学家。当时,莱布尼兹、沃尔夫等人已经建
a 有关它的翻译过程,学术界大致有四种说法:第一种,日本学者中江肇民1883 年和1884 年翻译出版 法国学者维隆的《维氏美学》上下册,用了汉语“美学”一词;第二种,由来华德国传教士花之安(Ernst Faber)先创,传入日本后再复传入中国;第三种,在 1866 年英国来华传教士罗存德编撰的《英华词典》(第 一册)里,aesthetics 对应的词译为“佳美之理”和“审美之理”,“审美”一词传到日本并对日本创译新名 词产生影响;第四种,传教士、中国人、日本人各自独立地创译该词。这四种说法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又 不能证实自身的独一性,因此,偏执于某一种说法都只是臆断和猜想。但必须承认的是,从美学学科的东 渐角度来看,中国对美学这门学问的接受更多受同时代日本的横向影响,日本是中国与西方美学联系的纽带。 此外,日本近代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近代美学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美学进入日本正值明治维新时期,这 时,在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随着对西方美学了解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入, 日本学者结合本国传统的思想和艺术观念,进行理论的消化、阐释和创造,编撰美学专门书籍,实现从“美学 在日本”向“日本美学”的转换。这一点也正是中国近代美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只是中国近代美学学科得以 正式建立比日本晚了近三十年。
现代美学导论
2
立了一个庞大的唯理主义哲学体系。他们认为认识包括部分与低级部分,即思维与感 觉。他们认为思维或理性认识能引导人们的认识达到完善,但感觉或感性认识不能清楚地 分辨事物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不能明确地说出这种具有生动印象的事物足够的特征,只 能笼统地把握事物的情状以获得生动的印象,它只是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梯,因此,被称为 是混乱的认识或低级认识。诗和其他艺术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因此,被唯理主义哲学家 轻视。鲍姆嘉通在审视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哲学体系时,认为感性认识并不应该受到轻视, “诗”也能导出明确的理性原则,应该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由此需要创立一门新学科 来弥补体系的缺陷。 鲍姆嘉通在 1735 年所写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提出建立一门学科 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称为“Aesthetics”,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aesthetica(感),用 来总结英国学人的超功利的趣味,因此,aesthetica 就成为不同于一般之感(sense)的美感。 更为重要的,鲍姆嘉通是从主体的整体性和客体的整体性及其对应来给 aesthetica(美感) 定位的:人的主体结构是知、情、意,与知(理智)相对应的是逻辑学(包括科学和哲学), 与意(意志)相对应的是道德哲学(包括伦理学和宗教学),与情(感)相对应的作为感 性认识之完善的是 aesthetica(美感),与之相对应的是自由艺术。正是在这一整体性的宏 伟架构中,鲍姆嘉通写出了为美立学或使美成学的著作Aesthetica(《美学》,1750)。然而, 虽然鲍姆嘉通把美感与具有功利性的一般趣味之感区别开来了,但他并未将之与知识 性的理性区别开来。在主体方面,他认为美感是一种完善性的感性认识;在客体方面,与 美感相连的自由艺术(free art),是一个在中世纪被定义而在鲍姆嘉通时期还延续着的概 念,它既包括文学、音乐等美的艺术,也包括几何学、天文学这样的科学。 鲍姆嘉通的《美学》这本书原文以拉丁文写成,分为理论美学和实践美学两大部分, 中译本只选其理论美学,但基本概括了他的美学主张,并初步形成了美、美感、艺术三个 主要部分的理论。他的美学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这本书开宗明义:“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 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他的感性 认识包括情感、直觉、想象、记忆。 第二,美学的目的就它本身来说是感性知识的完善。鲍姆嘉通说:“美学的对象就是 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鲍姆嘉通 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分析审美与审美对象间的对应关系,认为美的本质是感官认识的美, 在承认美的客观性的同时,主张美是不能离开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他认为美的完善性在 于审美对象具备的五个素质和主体的审美能力的结合,他以“丰富”“光辉”“伟大”“真” 和“似有理”五要素,揭示了美的自律性和完整性。“丰富”用来说明个性的、明了的美; “光辉”用来表现生动明晰的艺术活力;“伟大”即道德性,被他认为是艺术中必不可少 的因素,伟大即善;“真”用来表征艺术作品的又一特征,但他区分了此岸的真和彼岸的 真,给艺术创作留下了余地;“似有理”,即美的明了和真使审美主体产生了“似真”的 审美体验。感性认识的完善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
立足当代,对美学与艺术哲学的诸多核心问题与基本方法进行了引人入胜的讨论与概述,对相关领域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言之有据的分析判断与历史研究,也融合了作者丰富的教学经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