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4.81 6.2折 ¥ 56 全新
仅1件
作者金元浦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38230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6元
货号11183044
上书时间2024-11-19
绪 言
我多次乘坐高铁从北京南下,一路上路过很多城市。 城市大多高楼林 立,特别是那些住宅楼,二三十栋连片建设,密密的水泥森林。 我忽然想 起一百年前有位年轻的诗人曾那么热烈地讴歌冒着黑烟的烟囱是“开着了 朵黑色的牡丹”,是 20 世纪的名花!及至下一个城市,同样的建筑似曾相 识,绵延不绝。 再到下下一个城市,依然故我。 我突然发现,花开就有花 落,而这些高楼则只有花开没有花落。 在未来的一百年,它们将会这样尴 尬着:没有特点,没有风格,没有辨识度,只有楼号 1、2、3、4。 我疑惑 了,不是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吗?那么音乐呢?!它们共有一张图纸,它 们叫“万科”,叫“碧桂园”,或者叫“鲁能”什么的。 我们的城市都是 “亲兄弟”,或者“孪生姐妹”,长得真像。 然后我不停地问,在这个世界上,比如在欧洲,我们能否找到哪怕两 栋完全相同的建筑?在古代中国,我们能否找到一样的恭王府,一样的网 师园或者拙政园?找到一样的城市:都是古都的西安与洛阳,都是都城的 北京和南京,都是人间天堂的杭州和苏州,都是古镇的乌镇与周庄?
一
从艺术史来讲,建筑是人类艺术。 它的确是凝固的历史,凝固的 音乐。 黑格尔曾这样谈到音乐与建筑的关系:“音乐和建筑相近,因为像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建筑的结构形成于数学和力 学的创造,而建筑上的整体美观又与的、简单的、可以认识的数学比 例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所有建筑师都把比例作为建筑形式美的首要原 则之一。
建筑的形式中满满地充溢着历史和文化。 我想起自己当年在美学课 上讲解古希腊建筑的三种柱式:陶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和科林斯柱 式。 柱式的细部规定都记不清了,但柱式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那男性的 刚毅和女性的温柔却记在心间。 男性的陶立克柱式是高大的、粗壮的、宏 伟的;爱奥尼克柱式是女性的,它是纤细的、轻巧的,还富于精致的雕刻, 好似女人的配饰。 科林斯柱式的柱头则镌刻了忍冬草的形象,让我一直难 以忘怀。
建筑形式中更是充满了韵律感。 它的形式的和谐同音乐的和谐 有共同规律。 毕达哥拉斯测定,音乐的和谐同发声体的体积之间的一 定比例有关系。 他推定,音的高低同弦的长短有一定比例关系。 他 们把这个发现推广到建筑和雕刻上,认为建筑物的和谐也决定了它的 各部分的大小有某种可以用简单的数值或几何方法测定的比例关系。 艺术是独特的,所有的艺术都是的。 它向我们昭示,今天,我们该筑造一个更艺术的中国,更艺术的城市。 也许,我的想象太过浪漫、天真。 我们的楼房要讲性价比,我们的房 地产商要超额的利润,我们的官员需要高政绩,我们需要尽快地改变城市 的面貌。 于是便有了“千城一面”。 如同一百年前工业化的浪潮中烟囱被视为“开着了朵黑色的牡丹”, 今天,中国的城市化是 21 世纪全球伟大的变革之一。 新近的中国城市 在大规模的扩展与建设之后,进入新的城市文化、城市品牌、城市美誉度、城市影响力,以及城市历史与文脉、城市美学与艺术的城市之魂的发掘与 寻找之中。
城市是什么?城市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集中、丰富、成果 的创造之地、展示之地和应用之地。 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以百倍 于前的物质产品的丰富性和精神成果的深刻性展现了人类前所未有的伟大 的本质力量。 我读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巴黎手稿),他说,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 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 作为人类工业化时 代的宣言,它揭示了城市与人的关系。 人类每一座城市的今天,以及它的 历史,都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曾说过,蜜蜂建造蜂房,使得所 有建筑师都为之惊叹不已。 但他又深刻指出: 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 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 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在于 他能按照人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马克思那里,城市作为现代工业的成果,像一本已经打开的书,展示了人在适应并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本质 力量——人类的思想、精神、观念、智慧、才能和技术。 正是因为“我”, 因为我的工作、我的奋斗、我的实践和我的生命的付出,才有了我们面前 的美丽的城市。 它就是活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本积淀着历史、文化、 人的生活的大书。
二
本书的内容,是我二十余年来关于城市、文化和发展的一些思考片段 集。 它想通过对我国这一伟大的变革,做一个文化与美学角度的记录,做 一个关于城市文明形态的探索,来展现这百年未有之历史性变革。 本书对北京文脉、上海魔都的魔性、杭州钱塘文化的三势共潮、青岛 时尚之都的构建、成都天府文化与新经济的共融、西安传统与城市的温度 等进行了文化的深度探讨。 从“千城一面”的败笔到“如数家珍”的困境,如何破解此魔咒? 如何在洋洋洒洒的大千之城中脱颖而出?什么是每一座城市独特、 鲜明、影响力、发展前景的魂? 每一个城市的领导者都对自己城市的文化古迹、文化遗产如数家珍, 跌入“资源魔咒”形成了“千长一词”,它是否已成为千城一面的固化
思维? 每一个历史资源都无法舍弃,都是好的,每一个今天的建设都是 成功的。 但是,你是否做过各城市之间的比较?哪一个才能彰显城市的 灵魂? 这一切,都是每一个城市决策者面临的紧迫选择。 我想起了“月印万川”…… 佛教华严宗用“月印万川”和“海印三昧”“事事无碍”来表达其宗教 主体理念,于是“月印万川”就成了华严哲学的经典命题。《华严经》气势宏大、富赡高远、逻辑缜密,被认为是能代表盛唐气象的哲学,并给其 后的宋明理学以深刻的影响。
朱熹借用了佛教“月印万川”的譬喻来讲“理一分殊”的道理。 他 说:“释氏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这是那释氏也窥见得 这些道理。”(《朱子语类》卷十八)把“一理”比作天上的月亮,而把存 在于万物之中的“万理”比作一切水中千千万万个月影,以此形象地说明 “理”与万物的关系:理是的,这的理又体现在万物之中,是万物 的本质;而万物并不是分割“此一个理”,却是分别地体现完整的一个理。 “月印万川”本是佛教中的命题,“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具 体说是的月印现在一切水中,一切水中印现的月都包括在真正的 月中。 那个月就是“一理”。 月印万川,心珠独朗。 一个城市无论有多少历史的、现实的圣典史 迹,无论有多少自然的、社会的资源,总是千流一源、万法归宗、理一分 殊、一以贯之。 我们需要去寻找城市的文脉,那个城市的“魂”。 如何找?面对经典,朱熹主张要“格物致知”。 怎么格物?那就是通 过努力探究而致知——掌握“物自身”,然后经由主体意念的“纯化”,达 到进入“一理”的境界。 而后将本心所具之理推广至万象之事物,就可体 会事物本所具之理。
三
我曾在一个关于城市的论坛上与旅居中国的英国学者贝淡宁(Daniel A. Bell)先生(他当时是清华大学的教授)谈论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发展, 聊到城市的精神。 他会说中文,我们聊得很愉快。 他说:我研究的课题是“城市的精神”,我和同事选取了九个城 市来做探索。如何确定和认识城市的精神呢?作为大学老师, 我们阅读过有关这些城市的很多东西,包括小说、诗歌、旅游 指南等。我们需要研究每个城市的文化、社会、经济、规划设计, 试图对这些城市的演变过程做出连贯的历史叙述。从原则上说, 我们好使用“硬”科学来描述价值观和城市。或者使用民意 调查问卷,还有这个城市在预算中是怎样分配资源的……但我 更想告诉大家的是,在写这部书的四年中,我们一直在这些城 市的大街上闲逛,与人们交谈,听他们谈论建筑、纪念碑、街 道、邻居街坊,就好像专门说给我们听似的。我们感受到了这 个方法的价值。这似乎是一个主观性更强,缺乏哲学思辨设计 的方法。在这样的闲逛中,我们听到了城市的故事和居民们的 情感。它激发了我们的灵感……
他告诉我,他和他的共同作者并不是批把逛街作为研究方法的社 会学家和哲学家。 他说他们的先导者是沃尔特·本雅明。 我一下子便豁然 开朗。 作为一名美学与文化研究的学者,本雅明是我当年的课本。 我 立刻想到本雅明的“都市漫游者”这个概念。“都市漫游者”是法国诗人波 德莱尔提供的一个意象,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对其 做了进一步的描述与分析。 都市漫游者在世界各个城市“漫游”,在城市的 人群中闲逛,以独特的观察方式对资本主义的完整性进行意向性抵抗。 贝 淡宁接过了本雅明的理论遗产,倾向于将它作为一种触摸城市脉搏的方法论 资源。
其实,在中国文化研究兴起的十几年里,都市漫游者一直是一个很热 门的观念、视角或形式。 这些年来,以都市漫游者为名的著作纷至沓来, 有文学的、文化的、艺术的,有理论的,也有散文的。 十多年前,美国哈 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著名学者李欧梵就写过一本书《都市漫游者:文化 观察》。 他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我发现自己的中文文章有点精神分裂。 我对于当代文化的关注,似乎已经超过学术研究的范围,而想亲身介入, 用一种较主观的文体作文化批评,所以学术的深度不足。 但另一方面我似 乎又不愿意放弃学院中的文化理论,甚至在杂文中也引经据典,生怕学界 同行以为我已沦落江湖,做不了学者。”3 另一个著名的雕塑家王中就被描述 为本雅明所说的那种“都市漫游者”。 他喜欢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城市,对 城市有天生的敏感,总是能很快把握它的脉搏和灵魂。 与贝淡宁聊得不错,分手的时候,他让我等等,回身拿出一本书送 给我。 书名《城市的精神——全球化时代城市何以安顿我们》。 封面上 写着: 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从香港到纽约,深入城市被遮蔽的内 核,探寻凝聚理智与情感、光荣与梦想的真正精神。
打开,扉页上印着小小的三行字:
知行
Ideas spark future
洞察世界 寻路中国
这是这本书的主旨。 书的封底印着帕拉格·卡纳(Parag Khanna,他 是《如何管理世界:描述下一次复兴的路径》的作者)对本书的评语: 在肤浅的排行榜和商业调查泛滥的领域,《城市的精神》 代表了美学对商业的胜利,通过在九大城市散步和生活,贝淡 宁和艾维纳解开了世界上吸引人的城市的奥秘。这种令人羡 慕的崭新方法比任何理论都更能说明问题。 另外一段评论是城市专家维托尔德·雷布津斯基(Witold Rybczynski, 《临时性的大都市:城市观点》的作者)给出的: 虽然城市是通过建筑和物质外观区分开来的,但贝淡宁和 艾维纳提出了令人瞩目的观点,即世界众多大城市及其居民能 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习性和价值观。《城市的精神》带领读者进 行了一次范围广泛、魅力无穷的个人旅行。 总要问,什么是城市的精神、城市的灵魂? 回答该有成百上千种吧。 作家宋石男说,真正的城市精神,一定是自治、自由与自我的。 它不 是宏大叙事的行政精神,而是自下而上的市民精神。 说得很深刻,很自信,也很Future。
中国的城市化是21世纪全球伟大的变革之一。亲身经历过这一伟大变革的我们,常常陷入“什么是城市”的困惑。我们对每一座城市“有什么”都如数家珍,但对每一座城市“是什么”却感叹“千城一面”。“月印万川,理一分殊。”我们需要去寻找城市的文脉,那个城市的“魂”。
“中国创意产业理论之父”金元浦先生以几十年一以贯之的执着和睿智,成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城市文脉发现者和城市品牌塑造者。《月印万川:寻找城市之魂》是一个著名文化学者对中国城市化的深刻洞见,他提出的问题,是每一个热爱城市的人特别是有能力决定一座城市命运的人,必须认真思考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