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主义叙事阐释方法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女性主义叙事阐释方法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4.88 6.6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程丽蓉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238311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3500387

上书时间2024-11-19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程丽蓉,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性别与传媒、文艺与传媒跨学科研究,出版专著3部,译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目录

导论/1

第一章迭代中的女性主义叙事阐释/16

第一节 传统女性主义与当代女性主义/17

第二节当代女性主义研究方法/21

第三节叙事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25第四节女性主义叙事学:发展与趋势/30

第二章女性主义叙事阐释之矛盾研究/40

第一节 性别矛盾与性别差异/41

第二节文学叙事中的性别矛盾与意识形态/47第三节意识形态研究:转义与类比推理/56

第四节 话语研究方法:话语、对话语境与权力关系/70第三章女性主义叙事阐释之主体研究/84

第一节主体、主体性与客体/84

第二节 女性主义思潮中的主体与客体/ 88第三节叙事的主体与客体/94

第四节精神分析研究:性别创伤与叙事质疑/96第五节 符号研究:提喻推理/106

第四章女性主义叙事阐释之认知与评价研究/113

第一节认知与评价/113

第二节 叙事伦理/115

第三节伦理研究:性别化的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 126

第五章女性主义叙事阐释之过程研究/136

第一节 过程:客观规律与主体选择的统一/ 136第二节女性主义理论中的“过程”观/143第三节叙事和叙事分析:作为过程/148

第四节社会历史研究:“时空体”与复调对话/149

第五节语言研究:叙事语言作为叙事动力/161

第六节文化研究:性别表达与性别塑形/184

第六章女性主义叙事阐释之关联研究/196

第一节 媒介与关联/196第二节 叙事作为媒介/203

第三节媒介间性、跨媒介叙事与跨媒体叙事/206第四节女性主义叙事阐释的跨媒介研究/210

第七章女性主义叙事阐释之系统研究/222

第一节系统结构与系统论/222第二节 语言系统论/225第三节文学多元系统论/230

第四节“位置政治”与身份多元交叉/237第五节走向多元化与全球化/245

结语/252

参考文献/258



内容摘要

导论

女性主义叙事学是融合叙事分析与女性主义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它将女性主义思想与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和广义叙述学相结合,内容分析与形式分析相结合,广泛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各种叙事研究之中,旨在运用不断迭代中的女性主义理论与叙事学理论,并融合这些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路径,研讨该学科领域或相邻多个学科领域中出现的与性别问题有关的跨学科论题和文化现象。“女性主义叙事学的核心原则之一是坚持在语境中去理解性别与叙事形式的相互作用”①。女性主义叙事学迄今已走过30余年学术历程,在前述各学科领域均有所建树,尤以文艺与传媒领域取得的成果最丰,本书即拟将研究范围集中在文学领域。

20世纪60—8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结构主义叙事理论批评迅猛发展,大大拓展和深化了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但二者各自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出来。前者过分注重对性别意识形态内容的分析和揭示,一定程度上脱离文学文本形式分析,时有沦为社会科学注脚之嫌;后者则过分拘囿于文本内部的结构主义形式分析,以探索和建立普遍的叙事规律,一定程度上忽视文学文本与诸外部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本的意识形态内涵。在此背景下,欧美各国学者开始探索二者结合的可能性。1977年,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Mieke Bal)的《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倡导叙述学的文化分析运用。1981年苏珊·兰瑟(Susan S.Lanser)的《叙事行为:小说中的视角》一书尝试将形式与意识形态结合起来研究。1986年她在《文体》杂志发表《建构女性主义叙事学》一文,正式提出“女性主义叙事学”这一概念,其后又与以色列学者尼利·迪恩格特(Nilli Diengott)展开论战,产生了广泛的

学术影响。罗宾·R.沃霍尔(Robyn R.Warhol)的《性别化的干预》(1989)、苏珊·S.兰瑟的《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事声音》(1992)以及凯西·梅泽伊(Kathy Meizei)主编的《含混的话语:女性主义叙事学与英国女作家》(1996)先后出版,进一步深化和延展了女性主义叙事研究。苏珊·S.兰瑟侧重文学文本中女性作家、叙事者的“权威性”的建立,阐释叙事结构形式和叙事声音的不同类型及其性别意识形态,试图以此反思经典叙事学的性别盲点;沃霍尔借鉴传播学和接受美学,重点研究叙述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性问题,注重性别在文本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过程性与建构性,将研究对象扩大到以语言和图像为媒介的几乎所有叙事文本,更多反映出后经典叙事学的印记;梅泽伊则梳理了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发展脉络,呈现了当时该领域研究的整体面貌。Narrative、Style、PMLA等相关学术刊物纷纷发表女性主义叙事学成果,加拿大的《身份卡》(Tessera)杂志也出版女性主义叙事学专刊,与美国同行相呼应。随后,代表性研究专著不断涌现,如莎莉·罗宾逊(Sally Robinson)的《使主体性别化》强调“对抗式”阅读立场和阅读对读者的性别建构作用,荷兰学者凡·祖伦(Liesbet Van Zoonen)的《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将符号学、文化分析与女性主义叙事学结合起来,安·卡普兰(E.Ann Caplan)以女性主义叙事学方法进行新女性主义影视研究,罗萨林·吉尔(Rosalind Gill)的《性别与传媒》以符号学、叙事学理论分析传媒中的性别政治。更大量的成果以女性主义叙事学方法批评、研究女性作家的文本和性别化的传媒产品,如罗斯·佩吉(Ruth Page)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的文学与语言之途》(2006)、塞萨莉·莎米拉(Sesani Samira)的《女性主义叙事学:乔治·爱略特〈亚当·彼德〉的性别技巧》(2013)、波拉思捷克……



精彩内容

本书依据哲学思维的六个层面,论析女性主义叙事阐释的九种研究方法,融哲学理论、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与叙事阐释文本于一体,从宏观、中观、微观多层次阐述示范,考察该领域前沿代表性成果,辨析诸多有争议的论题和重要概念,重新解读经典文本,挑战叙事与小说理论的某些成见,呈现女性主义叙事学对叙事学理论、小说叙事传统及文化研究的方法性意义,旨在为相关领域读者提供思想与方法资源。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