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7.71 6.3折 ¥ 60 全新
仅1件
作者[美] 安妮·法迪曼 后浪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79307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0元
货号11996829
上书时间2024-11-19
本书讲述了一个在美老挝裔家庭为女儿寻医治病的真实故事。黎亚一家是苗族难民,1980年从老挝移民到美国。黎亚大约三个月大时,突发癫痫,被母亲抱着来到默塞德医院求诊。不通苗语的急诊医生将黎亚误诊为“初期支气管肺炎”,开了药后便请他们离开。在以后的岁月中,黎亚频繁地进出医院,在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医生发现,黎亚的父母根本没有按指示给黎亚服药。
在苗族,癫痫被认为是一种光彩的病,代表此人受到神召,所以黎亚特别受父母疼爱。黎亚的父母更相信苗族传统的治疗方式,他们认为医生开的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致病。在黎亚病情越发严重时,他们已经无法信任医生能够治好黎亚。
双方言语不通,所处的文化背景也不同,西方医学要“生命”,而苗族文化要“灵魂”,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导致一次次医病沟通沦为徒劳。
作者一方面以温情细腻的语言记述故事经过,另一方面以人类学的笔法理性地论述在美苗族的民俗文化、过往经历与生活现状,两部分如蒙太奇般穿插进行,如纪录片般展现了一个关于生命与爱的故事,同时编织出一幅生动壮丽的群像。
安妮·法迪曼(Anne Fadiman)
出身于美国纽约文学世家,197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在怀俄明州担任野外探险向导,后重回纽约写作。目前于耶鲁大学担任驻校作家,所开设的写作课以内涵丰富闻名,深受学生欢迎。2012年获耶鲁大学理查德·布洛德黑德奖之年度卓越教学奖。
法迪曼除了曾为《生活》杂志撰稿,也担任《文明》和《美国学人》杂志的主编。本书是她的第一本着作,第一次出手便赢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众多出版界重要殊荣。此外还出版有《书趣》(Ex Libris)、《闲话大小事》(At Large and At Small)等
简 目
序
1 诞生
2 鱼汤
3 恶灵抓住你,你就倒下
4 医生吃人脑吗?
5 依照指示服药
6 高速皮质铅疗法
7 归政府所有
8 弗雅与纳高
9 半西医半巫医
10 战争
11 生死关头
12 逃亡
13 代号X
14 民族大熔炉
15 黄金与炉渣
16 他们为何挑上默塞德?
17 八大问
18 要命还是要灵魂?
19 献祭
十五周年版后记
苗文拼音、发音与引文的注解
引用出处注释
参考书目
致谢
1诞生
假如李黎亚和她的父母及十二个兄弟姐妹一样出生于老挝西北部的高地,她母亲生下她时一定是蹲在她父亲搭建的房屋的地板上。房屋的木板是用斧头劈成的,屋顶铺着竹子和干草。地板是泥地,但很干净。母亲弗雅(Foua)会定时洒水,以免灰尘飞扬,每天早晚还会拿着用草和树皮自制的扫把扫地。年幼的孩子还不会到屋外解便,所以她用自己编成的竹畚箕捡拾孩子的粪便,倒在树林中。即使弗雅称不上是有洁癖的主妇,但至少她生出的婴儿绝不会染上脏污,因为她绝不让婴儿真的呱呱“落地”。直至今天,她还是为自己亲手接生每个孩子而自豪。分娩时,她将手伸到双腿间,小心翼翼地拉出婴儿的头,然后让婴儿身体滑到她弯曲的双臂中。她没有助产士,生产过程中若是口渴,她会让丈夫纳高(NaoKao)倒杯热开水给她,但纳高不能看到她的身体。弗雅相信,呻吟或喊叫会使生产不顺,所以除了偶尔向祖先祈祷外,她总是一声不出,安静得即使是在夜里分娩,一旁竹板通铺上的孩子仍安稳香甜地睡着,只在新生的弟妹啼哭时才醒来。孩子一出生,纳高会用烧热的剪刀剪断脐带,并用绳子绑好。之后,弗雅用溪水替婴儿洗澡。她通常会在阵痛初期到溪边用竹桶汲水,用带子绑在背上背回家。
弗雅的每个孩子都怀得轻松,也生得轻松。但中间若出了任何问题,她都会用苗族的办法解决。不孕的苗族夫妻会请一位“端公”(txiv neeb)来家里,端公就是苗族的巫师。法术高强的端公能让自己的灵魂出窍,召唤一群得力的兄弟,骑上飞马,奔驰过天地间十二座山脉,越过龙栖息的大海,来到肉眼不可见的领域,与当地的灵谈判(一开始先用钱及食物贿赂,若有必要,就祭上驱魔剑),要求灵恢复病人的健康。端公也能治疗不孕,他会吩咐不孕的夫妇宰杀狗或猫、鸡、羊献祭。割断祭品的喉咙后,端公会在门柱和婚床之间拉起一条绳桥,这对夫妇未来孩子的灵魂可以越过这座桥,安然来到世上,免受恶灵纠缠。事实上,苗族妇女可以在一开始就采取某些防范措施,避免不孕。例如,女子到了生育年龄就不再踏入山洞,因为洞中可能住着某种不友善的恶灵,这些恶灵不但喜欢吃肉喝血,也会与女子交媾,使女子无法生育。
苗族女子怀孕时必须留意自己想吃哪些食物,以确保婴儿健康。如果想吃姜而无法如愿,孩子就会多一个手指或脚趾;如果想吃鸡肉而没吃到,孩子耳朵旁边就会有胎记;如果想吃鸡蛋而没吃到,孩子的头就会凹凸不平。苗族妇女怀孕后还是得继续到稻田或罂粟田里做农活,但一出现阵痛就得立刻返家。返家(或者至少到丈夫的堂兄弟家)非常重要,若在家以外的地方生产,就可能会遭恶灵毒手。如果分娩时间过长或不顺,产妇必须喝下……
“假如你看不清自己的文化里也有一套维护自身利益、感情和偏好的模式,如何奢望自己能好好和别人的文化打交道?”
“希望这本书的定位不是关于苗族的‘那一本书’,而是描写沟通与误解的众多书籍之一。”
斯坦福、耶鲁、伦敦、约翰斯·霍普金斯等50多所大学推荐阅读书目
本书1997年甫一出版即受到众多媒体好评,赢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奖、美国沙龙图书奖等多项大奖,作为探讨医患关系与文化冲突的医学、人类学著作,被斯坦福、耶鲁、伦敦、约翰斯·霍普金斯等50多所大学列入推荐阅读书目。
促使美国医疗体系做出改变的真实案例
1982年10月24日,三个月大的苗族女童黎亚癫痫发作,被父母送进美国加州的默塞德医院就诊。黎亚到达医院时发作已经结束,由于语言障碍,医生无法从黎亚的父母处获知发生了什么事,进而导致误诊。后来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在之后的几年中,黎亚被频繁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在一次严重的癫痫发作后,她被宣布脑死亡……
该案例引发了默塞德医院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冲突,受到广泛关注。后促使美国设立了巫医制度,有计划地将其导入医疗体系。
人人都爱黎亚,却都救不了黎亚。医生治病方式与家庭认知理念产生冲突时,怎么做才是好医生?怎么做才算好父母?医患冲突的根源,是医生的失职还是患者的不配合?是误会、意外还是认知的偏差?
一部改善医患冲突、文化误解的未来启示录
草药与手术刀、神话与科学、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当两种不同的文化发生碰撞时,语言、宗教和社会习俗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苗人以为西方医生“吃人脑”,医生以为苗人“吃胎盘”;苗人以为身体被切割会影响健康,所以手术于他们是禁忌,西方医生认为苗人手上戴的安魂绳环不卫生,会直接给他们剪断;西方医学要“命”,苗族文化要“灵魂”……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是否有达成和解的可能?
本书是关于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深度记录,处在文化的交界点,倾听双方的声音,深入理解双方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寻求文化沟通的破解之道。不仅对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重要参考价值,还给全球一体化时代的我们每一个人以启迪。
蒙太奇般穿插叙事,爬梳出苗族的特质
作者一方面用温情细腻的语言描述故事的发展经过,另一方面以理性的语言、人类学的视角整体性地描述在美苗族的民族文化、历史记忆与生活现状,两部分穿插进行,内涵丰富、情节精彩、引人入胜。
他们在陌生的国度,无法找到文化认同,不能进行正常交流,不会西方人的“简单”日常操作,他们处处碰壁,无时无刻不怀念着自己的故乡。“几乎没有人知道,苗人拥有丰富的历史、复杂的文化、有效率的社会体系,以及令人羡慕的家庭价值观”。这是一个关于生命与爱的故事,也是一部在美苗族的民族志,作者的思考充满了人道关怀,探讨了跨文化背景下沟通的新可能。
获奖记录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美国沙龙图书奖等
本书讲述了在美老挝裔家庭为女儿寻医治病的真实故事。黎亚一家是苗族难民,于1980年从老挝移民到美国。黎亚由于癫痈发作,从她八个月大开始就被频繁送入当地的医疗中心进行抢救。医生按照自身的学识和经验为黎亚开了药。由于语言障碍,黎亚的父母无法为医生提供有效信息,也无法履行医嘱。黎亚的父母认为医生所开的药物以及使用的医疗手段导致黎亚的病情恶化,按照苗族的文化,黎亚需要的是找回走失的灵魂而不是药物。而医生却认为病情恶化是因为黎亚的父母的失职,没有按时喂药。黎亚甚至被美国儿童保护局强行带走两次,而后被安置在被认为是“合格家庭”的白人家庭中进行一段时间的抚养。然而无论是在寄养家庭被按时喂药还是在自己家受到父母的悉心照料,黎亚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甚至在几年后的一次癫痫大发作后被宣告脑死亡,并被认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而脑死亡的原因却是医生们只把注意力放在了黎亚的癫痫上,忽略了黎亚血液中的绿脓杆菌。西方医学要“生命”,而黎亚父母所接触的文化要“灵魂”。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促成了一次次徒劳的医病沟通。作者实地走访调查,探寻这桩奇异医病冲突的始末。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