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有法
  • 书法有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书法有法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9.56 6.2折 12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晓云

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58097003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11599807

上书时间2024-11-1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作者简介

 彩色版前言

 自序

 1.“中国”不如译成“Calligraphy”

 2.引起困惑的三件事

 3.“请循其本”

 4.“便捷”指什么

 5.盲人摸象

 6.怀疑“永字八法”

 7.先说执笔

 8.“五指”还是“五字”

 9.“拨镫”极其形象

 10.用“笔法”书写的字才叫“书法”

 11.“人是万物的尺度”

 12.笔法产生的动机之一:裹锋与连续书写

 13.笔法产生的动机之二:没有依托的书写

 14.大胆地推理

 15.笔杆的直径

 16.笔毫的长短软硬

 17.纸的起源与“动”“举”“握”“染”

 18.《铡美案》的启示

 19.笔法成于书写姿势

 20.“古法”的绝唱

 21.不自觉的丧失

 22.桌子的功与过

 23.“八分书”的解释

 24.“向背”出形势

 25.好大一头象

 26.“章草”是书法演变的句号

 27.“隶化”与“美化”的生理极限

 28.三根细绳搓成一根粗绳——“完法”

 29.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尚法”

 30.“结字因时而传,用笔千古不易”——“变法”

 31.最不愿承认的现实——“无法”

 32.书法是视觉艺术吗

 33.“屋漏痕”“坼壁之路”“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解密

 34.“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答疑

 35.“内擫”“外拓”词诠

 36.最后有行书

 37.“个性”是这样形成的

 38.为“意在笔先”正言

 39.转笔决定竖写左行

 40.“指实掌虚”的传讹

 41.“眇者不识日”

 42.无意间“指鹿为马”

 43.“帖学”的溃塌

 44.重审“碑学”

 45.求形似必堕“画字”

 46.日本书法史略

 47.何谓书法何谓绘画

 48.“书法的本质”——没有结果的讨论

 49.书法的钥匙

 50.汽车上的顿悟

 51.中国画的困惑

 52.“骨法”即笔法

 53.“书画”在这里“同源”

 54.无笔法不成画

 55.自古华山一条路

 56.“文人画”是一座扑朔迷离的远山

 57.“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58.“纸抄纸”

 59.真实与无奈

 60.箕子的故事

 修订版后记

 孙晓云书法作品

 编后记



内容摘要

     1.“中国”不如译成“Calligraphy” 英文里,“china”是瓷器,“China”是中国。除了丝绸,古代西方人想象中国的文明,便与瓷器有关。如今,丝绸与瓷器世界各地均可制造,其精美、考究,于中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今,丝绸、瓷器恐怕已经不足为中国文明的象征了。 这样说起来,中国文明的象征,中国艺术的独特,非我们自古使用下来的书法莫属。与其将“中国”译成“China”,倒不如改译成“Calligraphy”。 在中国,再早一些,书法又叫“法书”。科举时代,字写得好曾经成为无数士子晋身的首要标准。汉代以来,一直成为唯此为高、“非志士高人不能为”的境界。一部书法史,记载了多少才子“池水尽墨”“退笔成冢”的辛劳,记载了历代书家论教诠释的孜孜不倦。这种辉煌,朝朝代代,延续了近3000年。 20世纪30年代文艺兴盛后不久,中国经历了抗日、内战、“反右”“”,其间书法艺术发展中断了40年。我正是在这个时期的1955年出生。 我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写得一手好字。我3岁时看父亲下象棋,就在一边起劲地写“车、马、炮、象、兵、卒、将”。母亲看我写得有姿有态,就教我搭字的间架结构。从此,我便每日不辍。 幼时临的帖只有柳公权的《玄秘塔》和王献之的《十三行》。稍大些时,记忆中书店里仅存的几本古代碑帖,当时都属“封建渣滓”,在扫除之列。书架上有今人写的《诗词》。印象最深的是周慧瑁的行书《鲁迅诗选》,翻过来倒过去地看。后来才知道她临米芾,所以我是先知道周慧珺,后知道米芾的。 “旧时”在少数人手中把玩的“王谢堂前燕”,如今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中国的书店,最多、最齐全的书大概就算是书法类了。书史、书论、碑版、阁帖,古代的、近代的、当代的,编了再编,印了再印,尽管印刷质量差些,却大大地供过于求。 有时站在书架前,翻翻看看,一晃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心里总是在想:该写的,前人早已写了;该想的,前人早已想了;该说的,前人早已说了。可奇怪的是,后人从来没有因此而不写、不想、不说,甚至连少写、少想、少说的意思都没有。 我从来没有问过别人是怎么想的,但是我知道自己。因为我困惑。我写,我想,因此我才产生困惑。再写,再想,是为了不困惑。我说,是想告诉别人:我困惑些什么,是怎么解除困惑的。当然,是接近可以不说的。我曾经下决心不说。后来,真的什么都不想说了。 1997年,一个朋友问我:“你会不会为此后悔终生?”我竟一下子被问住了。 我现在真的是在说呢,到底免不了俗啊。 2.引起困惑的三件事 说到书法上的巨大困惑,我小时候似不曾有过。真正引起我巨大困惑的,有三件事,都发生在1978年。 当时我在军队俱乐部工作,头衔是“图书管理员”,常负责上街购书,这是我顶开心的事。我买了不少“”后新出版的古代碑帖,常一个人躲在图书室里看。那时自信,胆子也大,《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临了一遍,便送去展览,竟被人以为是临《圣教序》出身。当我临孙过庭《书谱》(图1)时,问题却来了。 《书谱》是墨迹,帖中点画变化多端,按我实践的经验,按常理,却无论如何模仿不像,费了我不少的工夫。毛笔在我自然书写的过程中,是不该出那样捉摸不定的线条,除非用极慢的速度去“做”、去描。 我开始怀疑,孙过庭可能不是用我现在的工具、现在的书写方法。但是,从《书谱》内容看,孙氏无疑又是二王的崇拜者和忠实的代言人。 难道被我们世世代代奉拜的二王书法,是如孙氏这般? 第二,我在上海朵云轩买到的《历代书法论文选》(上下两册),是剩下的最后一套,其中10多页破损。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书法理论,读得我失眠。我的书法实践和体会,与古人的理论相差甚远:书家们连篇累牍说的,我觉得无关紧要;流传千古的名言,和我的状态不大相干。再看看今人对古人的解释,又半信半疑。头脑里,无数个问题像小虫子,从四面八方爬出来。后来我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他论词时所提出的“隔”,很像那时我读古代书论的感觉。 我坚信古人的论述是有所指的,却无法找到论据,过得总是不踏实,心悬在那里。 其三,我舅舅(图2)“右派”的问题得到平反,刚回到南京。在我3岁时他就“右派”了,整整20年。我只知道,他写的字比我妈还要好。 那天,我兴奋地对他大侃艺术观念。当说到“书画线条”时,一直躺着不说话的舅舅突然摇头道:“根本是两巴事。”后来我知道他总是把“两码事”说成“两巴事”。 而23岁是亢奋的年纪,我又继续大侃许多书法问题,当然谈到了孙过庭的《书谱》。老舅终于使出“撒手锏”,翻开孙过庭《书谱》,用笔示范。“你看,应该是这样的、这样的。”原来,孙过庭是这样的,我的老外公就是这样教他的。全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 当时好想抽烟。 20年来我们第一次见面是以不愉快而结束的。确切地说,应该是以我的困惑而告终。有生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这是一本畅销二十年的当代书论经典佳作,自2000年以来,先后由华艺出版社、台湾地区未来书城出版社(繁体字版)、知识出版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日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日文版)、台湾地区典藏出版,常年畅销不衰,已近20多次印刷,创全国书法理论书籍销售量纪录。此次推出的《书法有法》(彩色珍藏版)是有名书法家孙晓云自《书法有法》首版以来20年后的珍藏纪念版。适合广大书法爱好者收藏、馈赠的经典书品。
 这本书是关于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究性思考性研究著作。作者用一根书法之“法”作为线索,串联了中国书法中诸多璀璨的珍珠,探秘和研究了诸如中国书法笔法的起源、终止、失传的原因,什么是“八分书”“楷则”,什么是书法中的“势”,“五字执笔法”该如何诠释,古来若干譬喻(如“屋漏痕”“折钗股”“意在笔先”等)究竟何指,“笔法”图解细释,书写工具、姿势与书法发展的关系,“章草”与书法演变终止的关系,提出“美化”与“隶化”的概念,“完法”“尚法”“变法”“无法”阶段的划分,“帖学”与“碑学”的实质,历史上主要书家书写风格破解,“书画同源”的本意,何谓“文人画”,书法和绘画的分界线等等书法本质性问题,进行溯本求源,解疑释惑。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