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物、人类学习与博物馆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实物、人类学习与博物馆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05.39 6.3折 16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婧景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309169850

出版时间2023-12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68元

货号14937203

上书时间2024-11-1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周婧景,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博导、博物馆学教研室主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是以观众研究为基础的博物馆阐释与传播研究、博物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专项)、上海市哲社一般课题、上海市哲社青年课题、上海市哲社系列课题等各类项目11项。主持或联合主持观众评估、展览内容策划等横向课题8项。出版专著《博物馆儿童教育》《文献类展品展览研究》、译著《博物馆策展》、合著1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0多篇。学术论文获奖三次,研究报告获奖两次。专著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科学术奖著作类二等奖。国家社科青年项目结项鉴定优秀。



目录

序言/陆建松1

绪论从博物馆学理论谈人类实物学习的日常化模式/1

第一部分立论之基:实物学习的转向与考辨

第一章实物学习的需求与转向 /34

第一节“物质转向”原因溯源 / 35第二节转向加剧“两大改变”/42

第二章习以为常并非理所当然:符号学习能代替实物学习吗?/64第一节信息特点: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65

第二节载体属性:能承载信息与仅用作载体 /68

第三节实现手段:双项任务与单项任务/70

第三章人类实物学习的优劣之辨/76

第一节实物学习的优势 /76第二节实物学习的局限/80

第二部分认识论:实物学习的要素与构成

第四章实物媒介化的客体一一实物/85

第一节实物构成及差异化阐释需求/85第二节实物作为媒介的信息及其分层 /88第三节开放学科边界,交叉渗透认识实物/92

第五章实物媒介化的主体一受众/95

第一节价值取向转变之“痛”/96

第二节受众的碎片化构成与动态化发展/102第三节学习过程的自由选择/118

第四节受众认知的底层机制/129

第六章实物媒介化的中介一一阐释/ 164

第一节“阐释”的辨析及其理论依据/165第二节实物阐释的类型归属/175

第三节阐释的目标:“视域融合”/ 178

第四节实物阐释和博物馆阐释的差异/188第五节博物馆阐释及其对实物阐释的启示/ 200

第三部分方法论:博物馆学对日常实物学习模式的启发与构建

第七章博物馆功能泛化带来实物学习的日常化与规模化 / 292第一节社会教育的苏醒和家庭教育的回归 / 293

第二节博物馆泛化引起实物学习的规模化 /300

第八章博物馆学理论在构建实物学习新模式上的贡献/302

第一节从普通物到作为学习媒介的物:“博物馆化”过程及启示/303

第二节与符号学习并行的实物学习新模式:博物馆物的阐释类型及启示/309

第三节讨论与思考/318

第四部分本体论:被低估的博物馆学远比你想象的重要

第九章人“痴迷”实物的内在根源 / 324

第一节表层因素:人类的经验式收藏与“痴迷”行为/ 327第二节深层因素:被大脑系统唤起的“兴趣”/ 336

第十章再思实物与人类学习/ 348

第一节对象与厘清:物拥有完整的生命史,并非只有与人交叉或共时的部分/ 348

第二节误区与突破:人类的实物学习与大脑的潜能开发/ 354

第十一章博物馆学一一门探究实物学习的独特科学/382

第一节实物学习的双重困境:“语言的囚牢”与“学科的廓清”/ 383

第二节博物馆专业化发展与第二重困境的破解/ 387第三节博物馆学范式构建:基于实物传播信息的四阶段模型 / 393

第十二章回望百余年的博物馆学:探索与超越/452

第一节重新出发:对博物馆定义的再理解/ 453第二节博物馆学:在回望中超越、在探索中前行/ 460



内容摘要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意识

我们每天都会与大量的物发生关联,早起时点亮的一盏灯,出行时扫码骑走的共享单车,休闲时捧起的一本书,以及生活中如影随形的智能手机...这些物比从前任一时期都复杂而多样。除了具备实用性之外,即便是平凡无奇的物也会激起人类最深处的焦虑感和需求欲,我们以为我们正在按照自身的需求挑选和使用物,但更确切地说,我们是在借助物了解个人、表现自我,在更广阔的层面翱翔于文化天空。①因此,人类学、社会历史学、艺术史等人文社会学科很早就对物的研究投入极大热情并注人理论滋养,作为客体的物同样也是哲学领域的核心命题和研究对象。但直到近十余年,对物质文化的重视以及沿此逐渐展开的物质文化转向,才成为国际人文学术研究一个富有思想冲击力的新议题。

首先,语言和文字是我们日常学习中最为常用的符号系统,其产生是人类的一大创举和文明标志。尽管如此,不可遗忘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不只有抽象的符号,还有感性的质料,而后者是能被感觉直接经验到的,且先于任何符号出现在我们活生生的经验中。不能因为创建出一套表征世界的符号,就对世界本身视而不见。其次,技术时代生活的普遍电子化,正使我们的周遭加速虚拟化,区块链、元宇宙、ChatGPT等闻所未闻的概念突然闯人我们生活并蔚然成势,而我们置身的现实世界却一如既往地由琳琅满目的有形物质所形构。最后,当前还是一个超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和倡导“学而不已,阖棺乃止”的终身学习时代,除了依靠书籍等精细的符号学习外,一种借助实物的“粗放”学习似乎正适逢其时。可见,除了“通过能被识别的符号”进行学习外,人类还可以拥有一套自成一格的学习方式,即“借助能被感知的实物”。该方式犹如一道冲破当时代学习困境的亮光,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曾在拟剧理论(SocialDramatic Theory)中将人际交往的互动隐喻为“戏剧”,每个人会在社会这座大舞台中像演员一样搭台唱戏。通常“人们会在‘前台’呈现乔装打扮后的自我,而在‘后台’暂时脱下面具,告别角色扮演,适当放松自己”②。鉴于此,在正式展开讨论前,我想把这本书的成书历程前台化地展现给你们,希望你们能看到其褪去表演外衣后的真实,从中获得某些……



主编推荐
null

精彩内容
语言和文字是我们日常学习中最为常用的符号系统,其产生是人类的一大创举和文明标志。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不仅只有抽象的符号,还有感性的质料,而后者是能被感觉直接经验到的,且先于任何符号出现在我们活生生的经验中。技术时代生活的普遍电子化,使我们周遭正加速虚拟化,而我们置身的现实世界,却一如既往由琳琅满目的有形物质所形构。当前还是一个超节奏社会和终身学习时代,除了依靠书籍等精细的符号学习外,另一种借助实物的“粗放”学习似乎正适逢其时。 由此可见,除了“通过能被识别的符号”进行间接学习,人类还可以拥有一套自成一格的学习方式,即“借助能被感知的实物”。该方式犹如一道冲破当时代学习困境的亮光,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书尝试研究博物馆学视域下的实物学习对日常学习模式的启发及构建。围绕该研究问题,从“博物馆实物学习”切入,借助博物馆学理论方法来构建起“借助被感知的实物”进行学习的模式,使之与“借助被识别符号”进行学习的模式并驾齐驱。具体而言,分别从“基于认识论的实物学习、基于方法论的模式构建、基于本体论的学科重塑”逐层推进,以期贯彻从现象世界向理念世界深化的哲理逻辑。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