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科举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重庆科举史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0.37 6.2折 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洪成,王静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13090865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15489073

上书时间2024-11-0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吴洪成,男,1963年生,河北大学二级教授。199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师从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史学家陈学恂先生,硕博连读六年;毕业后任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任教授、博导,人文教育系主任等职;2004年调入河北大学教育学院,任教授、博导。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思想文化史。著有《中国教育史研究》(共三册)、《不朽的革命人生,辉煌的教育成就——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小学教育史》《教育开发西南——卢作孚的事业与思想》《血与火的民族抗争——日本侵华时期沦陷区奴化教育史纲》《重庆教育史——从巴国到清代研究书系》(共四本)、《晚清中国教师史》《河北书院史》《教育科研问题史》《杨贤江教育学》《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史研究》等著作。

王静,女,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品学兼优,多次获得奖学金。



目录

第一章 唐代重庆科举的起步

第一节 唐代重庆科举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隋唐时期重庆的地域文化

二、隋唐时期的学校与科举

三、唐代重庆的学校教育

第二节 唐代科举的类型及形式

第三节 诗赋作为科举的重要科目

第四节 唐代重庆科举及第士子信息钩沉

一、闾丘均

二、李远

三、其他

第二章 宋代重庆科举的初盛

第一节 宋代重庆科举的历史背景

一、宋代的文教政策

二、宋代重庆的地域社会

三、宋代重庆的理学流派

四、宋代重庆的印刷术及制墨业

第二节 宋代科举制概述

一、科举取士名额扩大

二、考试制度严密

第三节 宋代重庆科举述略

一、宋代重庆科举及第状况

二、宋代重庆科举家族

三、重庆科举及第士子举要

第四节 宋代重庆科举之评议

一、宋代重庆科举考试绩效提升

二、重庆永川《雁塔题名记》

三、重庆科第显赫象征:状元桥

第五节 宋代重庆科举初盛的影响因素

一、科举考试特殊政策:“类省试”

二、重庆官学的创建

第三章 元代重庆科举的低落

第一节 元代重庆科举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元代科举制述略

一、科举考试设科艰难

二、民族间存在差异

三、录取标准和考试内容的变化

第三节 元代重庆科举的滑坡

第四节 重庆大夏政权的科举

第四章 明代重庆科举的发展

第一节 明代科举概述

一、科举必经学校

二、“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

三、八股文体盛行

四、科举考试资格程序烦琐

五、独重进士

第二节 明代重庆科举状况

一、明代重庆科举整体描述

二、明代重庆进士

三、明代重庆举人

四、明代重庆五贡

第三节 明代重庆的科举家族

一、蹇氏家族

二、刘氏家族

三、曹氏家族

第四节 明代重庆科举及第士子举要

一、明代重庆进士举要

二、明代重庆举人及其他及第人物选粹

第五节 明代重庆科举发展的缘由探讨

一、统治者和官吏的大力倡导

二、交通的改善与经济重心的转移

三、重教勤学的文化传统

四、南北分卷与定额取士

五、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第五章 清代重庆科举的制度化(上)

第一节 清代科举制概述

一、童试

二、乡试、会试

三、殿试

四、朝考

五、武举

六、科举考试内容、组织方法及管理条规

第二节 清代重庆科举状况

一、清代重庆童试

二、清代重庆举人与贡生

三、清代重庆的进士及殿试试卷

四、清代重庆武举

五、清代重庆科举考试内容与制度规定

六、清代重庆各地士子中举概况

七、渝东南民族地区科举概况

第三节 清代重庆科举及第士子举要

一、清代重庆进士举要

二、清代重庆举人及其他

第六章 清代重庆科举的制度化(下)

第一节 清代重庆科举“宾兴”组织

一、“宾兴”组织的起源与发展

二、重庆科举“宾兴”组织的资助功能

三、重庆科举“宾兴”组织的礼仪功能

第二节 清代重庆科举的试院与考棚

一、涪陵考棚

二、彭水考棚

三、綦江考棚

四、奉节考棚

五、丰都考棚

六、万县考棚

七、梁山考棚

八、巫山考棚

九、永川考棚

十、璧山考棚

十一、大足考棚

十二、江北考棚

十三、酉阳考棚

十四、长寿考棚

十五、忠州考棚

十六、隆化考棚

十七、石柱厅考棚

第三节 重庆科举建筑

一、重庆綦江伍氏兄弟进士牌坊

二、重庆的文庙魁星阁

三、重庆举人楼

四、涞滩文昌宫

第四节 清代重庆与科举相关的祭祀活动

一、重庆文昌宫祭祀活动

二、重庆关圣帝庙祭祀活动

三、重庆名宦祠、乡贤祠等祭祀活动

第五节 清代重庆科举的若干认识

一、清代重庆科举的主要特征

二、清代重庆科举曲折推进的原因探讨

三、重庆科举制度的社会成效

第六节 科举制的改革与废除——以重庆为中心的考察

一、清代科举改革的背景

二、科举新旧转型时期的士子之风

三、科举废后遗风

四、清代重庆科举余论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章唐代重庆科举的起步

重庆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4000年前巴国的“巴蜀微语”,巴渝文化即发源于此。隋文帝杨坚设渝州,重庆的简称“渝”即由此而来。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分水岭、里程碑式意义的转变,从选举(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向考试等次成绩排名的科举制的飞跃,怡是从隋代开端、唐代定型实施的。本章探讨隋唐科举制初创期重庆的科举考试及其相应问题。

第一节唐代重庆科举的历史文化背景

唐代重庆科举考试是在隋唐科举制建立及推行基础上起步的。重庆特定地域的社会历史文化、民族传统是其展开的依托和场域,学校与科举始终是一对李生姐妹,前者先行于后者,后者一经出现便与前者难解难分、共同发力,作用于古代中国的人才和社会。

一、隋唐时期重庆的地域文化

川渝的历史区域统称“巴蜀”。“巴”主要指川东长江三峡地域,“蜀”指川西成都平原的广大地区。在川东巴地,悠久的长江文化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巴族先民结合中原、荆楚等文化,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及其相应的聚居形态。这一地域历史上先后形成了涪江流域铜梁文化区、川东峡谷文化区及川东嘉陵江文化区、巴文化区、三巴文化区、剑南东川及山南西道文化区、东川及峡路文化区、川东北文化区。

重庆、四川称巴蜀,既是文化名词,又是族群称谓。重庆意为“双重喜庆”,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因而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从元朝到清朝,重庆等地一直隶属四川省管理。在北宋统治时期,巴蜀地区划分为四路。元朝统一全国以后,疆域面积空前庞大。元朝结合金国行尚书台的经验,进一步推出了行省制度。明朝建立以后,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逐步形成了南北直隶和13个省的区划格局。清朝雍正年间,西南各省曾出现了大规模的区划调整。随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的区划轮廓基本形成。在清朝统治时期,四川省划分为12个府、9个直隶州、4个直隶厅,重庆府隶属于四川省,下辖巴县、江津县、长寿县、永川县、荣昌县、綦江县、南川县、铜梁县、大足县、璧山县、定远县等14个县。截至清中期,重庆府仍然是四川省下辖的一个州府。清后期,重庆府成为通商口岸,地位迅速崛起。1929年,重庆市设立。1937年,重庆市被确立为直辖市。1954年,重庆市被降级,重新划入四川省管理。20世纪50年代末期,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重庆的区划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本书所探析的重庆科举,其地理位置与行政范围并不局限于两宋时期重庆府的管辖范围,而是采用1997年重庆直辖市所辖的区县范围。具体而言,除了直辖以前的重庆区县,还包括涪陵、黔江、万县(现万州)地区。

巴族形成表明巴人、汉民的融合及错落分布,使重庆地域文化、教育颇具少数民族特色。唐代文化中心以文学、宗教为标志,但教育及伦理体系中又崇尚儒学。这在重庆地域文化中有明显反映,并深深影响了教育,尤其是学校的办学活动,以及科举考试的实施及其成效。

两晋以来,史籍对其族冠以“蛮”称,如“酉阳蛮”“大阳蛮”“鲁阳蛮”等。南北朝时,他们多依托于嘉陵江南、北之间而逐渐被同化,而对汉中、巴西、关陇等地区的巴人,史籍仍冠以“巴”称,日“巴人”“巴夷”“巴蛮”,或与他族连称“巴氏”“巴濮”。这些不同称谓,反映了巴族与汉族在文化相互交流中其自身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同时体现出他们与诸少数民族杂居过程中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

从处于汉中巴西、湘鄂山区等地巴人的迁徙过程和社会境遇,可以探知他们经魏晋十六国、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而逐渐汉化的历史趋势。继魏晋十六国以来巴人的频繁迁徙及参与民族大融合之后,到隋唐时期,其踪迹仍见于商洛、巴西、巴东等地(约今秦岭以南,涪江、嘉陵江、渠江上中游及峡江地区)。史籍对其冠以“巴”称,或冠以“蛮”称。他们多与汉、蜇诸族相杂,成为朝廷的编户之民。虽然其在各地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却反映了继续汉化的历史趋势。今陕西商洛一带曾有巴人聚居,其地与汉中、安康相毗邻。隋唐时,……



精彩内容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中国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创立于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年之久,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以历史为经、地域为纬,按照上述历史时期对重庆科举发展状况做出阐述和分析。重庆地区虽地偏西南,高山阻隔,但重庆的科举发展却有后来居上之态势,科举成就斐然,俊彦才士接踵辈出,更有“一门三进士”传为佳话。此外,重庆科举的发展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教育、地理位置以及移民等因素息息相关,而且一直以来都有深厚的教育文化积淀,学风浓郁,士风尚知,这也是重庆科举发展较为兴盛的重要因素。重庆科举作为科举在西南内陆地区的一个缩影,基本反映出这一有深远影响的制度在巴渝大地的发展轨迹及其特征。揭开重庆科举的面纱,不但可以领略到巴渝文化丰富的内涵,还可以充实区域教育的内容,拓展中国教育文化的领域。本书在对重庆方志史料和相关历史文献挖掘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教育学及其他相关知识理论进行分析、解读,纵向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横向通过重庆内部各县间以及重庆与四川地区的比较分析,对重庆地区的科举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历史地探索重庆科举制度的发展轨迹,抛砖引玉,以求当今时贤把科举制度的研究不断向前推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