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3.88 6.2折 ¥ 55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陈晋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119139180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5元
货号15792292
上书时间2024-11-08
陈晋,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多年来从事中共党史和理论、毛泽东等党的领袖人物研究,以及党史文献和理论电视片撰稿。个人著述有《中国道路与文化自信》《问答中国》《新中国极简史》《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毛泽东的文化性格》《毛泽东之魂》《毛泽东的诗路和心路》《毛泽东阅读史》《毛泽东文化创新之路》《读毛泽东札记》(一、二)等十余部。担任总撰稿的大型电视文献片有《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新中国》《大国崛起》《筑梦路上》等十余部。著述和影视作品多次获中国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视金鹰奖、电影华表奖等。
序言 毛泽东和他的时代
四声炮响与中国之命运 /2
从“旧中国”到“新中国” /7
何以成为时代的灵魂性人物? /9
在时代的使命面前 /11
道路、梦想和传奇 /15
第一章 历史的“问”与“答”
“大团结就是大力量” /20
“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 /25
“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 /32
终归还是人心 /36
第二章 新中国“新”在哪里?
民族独立新形象 /45
人民解放新面貌 /49
国家统一新局面 /54
第三章 走进社会主义
搞社会主义是早晚的事 /64
为何拨快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钟? /68
一条和平改造道路 /74
第四章 冷战格局下的突围
站到苏联一边 /84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89
撕开经贸封锁的裂口 /93
两个国际会议,一个中国方案 /97
第五章 有这样一个“顶层设计”
为什么是1956 年? /106
理清“十大关系” /110
一场盛会,一条路线 /114
“多事之秋”的判断和选择 /118
第六章 计划时代
经济计划是怎样编制的? /126
老百姓的吃穿用 /132
“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急” /137
从发展战略到经济布局 /143
第七章 面对知识分子
原本是“书生” /152
团结、教育、改造 /159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66
打好科学技术这一仗 /171
第八章 移风易俗,改造社会
除“毒瘤”,破旧俗 /182
新的社会风尚出现了 /188
一边是乡村,一边是城市 /193
那个年代的“精气神” /199
第九章 治国之道
为跳出“历史周期率” /207
“治国者”怎样炼成? /212
“一盘棋,一竿子” /218
关于“文化大革命” /222
第十章 国际新角色
中苏关系的恶化 /230
结交“中间地带” /234
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239
重返联合国 /245
四声炮响与中国之命运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四声炮响,改变了国家的命运。第一声炮响是英国人打的。
1840年的中国,就像一个古老易碎的青瓷花瓶,看起来硕大精美,却经不起外部世界哪怕是轻轻的一击。这一年,英国凭借坚船利炮,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从此陷入被西方列强欺凌的屈辱境地,被迫签订了一个又一个极不平等的条约。
这声炮响,把沉睡的中国从东方老大帝国的迷梦中惊醒了。“不仅激起了农民的排外反应,而且激起了几乎中国政治、知识等各界精英人士这样一种情绪,即现状必须彻底改变。”[1]
改什么,怎样变?中国人相继尝试了许多办法。开始是不乏传统色彩的农民起义,为推翻清王朝政府,一个叫洪秀全的领袖率领他的起义军,从中国南部的广西打到东部的江苏,还建立了一个叫太平天国的政权,搞了十几年,终归失败。接下来,是在器物技术层面开展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洋务运动”,还兴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建立起近代陆军和海军,搞了二三十年,结果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受到毁灭性打击。再后来,在清朝光绪皇帝的支持下,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逐步推行君主立宪制度,从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进行改革,结果只搞了3个多月,引起守旧势力的强烈反扑而戛然而止,领头的几个骨干还被杀掉了。再后来,就是八国联军打到北京,连清王朝政府自己都觉得,如再不随时而变,就很难维持政权了,于是,搞起了一系列被称为“新政”的改革,甚至重新捡起曾被自己腰斩的君主立宪制,然而,随后推出的却是一个主要由皇室成员组成的政府内阁。这时候,人们还愿意买王朝政府的账吗?
寄希望于清王朝自身的变革,显然已经不能救中国了。第二声炮响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在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时代,人们称之为“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时代,是新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中国,而要深入了解和真正理解今天的中国是怎样来的,中国道路是怎样走出来的,就必须了解和认识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这也是国外读者极为关注的。全书分十个专题,以史为线索,讲述毛泽东时代的中国那段历史,但是,与当前既有的许多学术研究成果不同的是,本书稿注重理论性与解读性相结合、说理性与可读性相结合、个人写作风格与原则规范表述相结合、文字生动活泼与重大问题的严肃性相结合,适合普通读者尤其是国外普通读者阅读,帮助读者真实了解中国道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进而读懂今天的中国。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