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64.55 6.3折 ¥ 102 全新
库存99件
作者黄建军等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1850680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02元
货号14494652
上书时间2024-11-06
引言
第一章 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相关概念辨析
第一节 高校党的领导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体制和机制的内涵、特点与功能
第三节 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科学界定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价值审视
第一节 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客观需要
第二节 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 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题中之义
第四节 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阶级性本质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列宁关于加强党对教育领导的相关重要思想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高校党的领导的重要论述
第四章 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基本经验
第三节 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现实启示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现实境遇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现实背景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现实机遇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现实挑战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现状及成因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取得的重要成效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七章 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关键环节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根本要求
第八章 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宏观理路与方略
第一节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建设
第二节 强化领导,推进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建设
第三节 完善机制,发挥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优势
第四节 理顺关系,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第五节 注重效能,加强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执行反馈
第九章 新时代完善部属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部属高校党的政治方向领导
第二节 创优部属高校党的组织队伍建设
第三节 强化部属高校党的领导落实力度
第四节 部属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完善性举措
第十章 新时代完善地方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地方高校的领导体制建设
第二节 规范落实地方高校党政管理的体制机制
第三节 创新地方高校落实党的领导组织运行机制
第四节 地方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保障性举措
第十一章 新时代完善民办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各级党政部门对民办高校的统筹指导监督
第二节 严格执行落实民办高校党的领导管理制度
第三节 健全民办高校落实党的领导的内部运行制度
第四节 民办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的支撑性举措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新时代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研究》:
首先,体制机制与制度的互动关系。根据前述体制概念,制度决定体制的内容,体制是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制度与体制二者并不是相互孤立、没有联系的。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体制,即体制的形成受限于制度,但当体制形成以后,体制也会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一定影响。关于体制和制度的关系,我们可以用计算机专业的术语予以说明。众所周知,计算机由“软件”和“硬件”组成,如果说体制是计算机自身,那么制度就是计算机顺利运行所必不可少的“软件”,即体制离不开制度,制度的实施也不能脱离体制。制度、机制二者虽然概念不同,却是密不可分的。一般来说,制度是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的规则,机制是规则的具体实施,机制从属于制度。因而,制度作用的发挥是需要依赖机制,机制的设置有助于制度的实施。制度离不开机制的配合,如果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机制,那么制度就会成为空洞的躯壳。
其次,体制与机制的差异性与交融性。体制是机制的框架,机制是体制的体现。体制对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规定,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这些机构的结构、框架,是一个整体性、全局性的制度安排。机制运行于体制的框架之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这个体制就没有这种机制。在体制和机制的关系上,机制存在于体制之中,并且同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体制需要匹配与之适应的机制,而且需要依靠机制实现其作用。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明确提出建立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完善科研组织与管理机制等机制,就是通过配套各项完善的机制,实现体制改革的目标。体制和机制具有密切的历史联系。布鲁斯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问题》中第一次将经济体制明确定义为“社会经济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经济运行机制”。我国1985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经济体制”概念在我国开始具有了“运行机制”的内涵。体制和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一定的经济体制包含着经济运行机制,经济体制是经济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另一方面,一定的经济体制只有依赖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才能实现。总之,机制是为体制服务的,体制是机制存在的框架,体制的实现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机制的密切配合,但一定的机制也离不开一定的体制,否则机制就会失灵。可以说,体制是机制的框架体制,决定着机制的产生、性质、地位和运行。机制是体制的产物,运行于某一体制框架之下的机制,承担着维系体制稳定状态、完善体制功能的重要作用,也体现着体制的性质。从具体方面看,体制与机制的差异性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形态上,一明一暗、明暗交替。从二者的特点上看,体制是显性的、具体的,而机制是隐性的、抽象的。体制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因而体制确立了组织间的正式关系架构,具体明确。而机制是在结构体之间、人与人之间、要素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抽象无形。体制因为是显性的,呈现出具体的形态,不同体制都由制度而明晰;而机制因为是隐形的,呈现出抽象的形态,隐匿于体制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要素之间建立的关系。约言之,在形态上,体制是显性的,而机制是隐性的,二者截然不同。正因如此,从形态上,体制与机制也互为补充,体制是应然状态下的,机制是实然状态下的,体制预先设计了确立起来的关系架构,而机制在运行中,可以将体制的预先设计发挥实效,转变成现实。
第二,运行方式上,一静一动、动静结合。基于二者的特点可见,体制具有静态性,而机制具有动态性。体制是规范意义上的,是一种预先设计确立起来的关系架构,体制所规定的关系架构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不易改变,比较稳定。机制本身就是一个作用的过程,通过调整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维系和调整体制关系或非体制关系的目的,因而是动态的。即在运行方式上,体制的静态性与机制的动态性存在着根本性区别,但是体制的静态性与机制的动态性发挥着互补的作用。总之,“体制作为静态、刚性的制度设计,机制则是动态、柔性的运行方式,静动配合才能刚柔相济。机制作为机制必须遵循的规范,机制则是体制体现的必要手段,两者功能互补,相辅相成。”
第三,着眼点上,一整体一局部,综合施效。体制的着眼点在于整体,它是基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发展的整体和发展的全过程确立的,是关乎全局的制度体系。而机制的着眼点在于局部,它是通过把握事物的运行规律,促进体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各要素之间建立普遍联系的。体制确立后,对主体间的关系进行了设定,但是没有对其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设定,因而体制是宏观的。与体制相比较,机制缺乏对事物整体的把握,但对体制框架内各个要素之间的运行方式做出了明确,因而机制是微观的。也即,在着眼点上,体制关注的是整体,而机制关注的是局部。机制不可能完全超越现有的体制,但不可否认,合理的机制设计对体制中的某些缺陷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体制为机制的运行设定了一个全局性框架,而机制在体制的框架内发挥作用,从而保证体制的真正落实。总之,“机制实际上就是在相应体制框架内体现功能和发挥作用的运行规则,从而避免体制的束之高阁”。
第四,功能上,优势互补、协同作用。体制具有规范性和秩序性功能、合理性和合法性分配功能、导向和激励功能及协调性和整合性功能四个基本功能。而机制的核心功能是维系和调整结构体之间关系。对国家、企事业单位而言,体制确立后,可以明确组织的规范和秩序,对组织内部成员的行为举止产生导向作用,同时,体制的确立也会就资源与利益进行合理性分配等。换言之,在功能上,体制能够起到导向、激励的功能,但是体制并未就具体细节做出设计,此时,机制通过维系和调整结构体之间的关系,建立体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体制得以存在和维系,使体制发挥实效。有学者将体制与机制的关系比喻为人体骨架与肌肉、肌腱和韧带的关系。②诚然,骨架支撑着人体,肌肉、肌腱和韧带互相作用,确保了骨架的稳定,从而使人体保持生机和活力。
……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意识形态的阵地、知识与文化创新的基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量输出地,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落实高校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和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必须要确保高校党委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中居于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与此同时,发挥好高校党委在改革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意识形态、风气带领中的主导作用,履行好高校党委对学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带领和保障作用,对于坚持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不断理顺体制机制,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