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6.34 2.0折 ¥ 32 全新
库存433件
作者张岱年著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00093053
出版时间2014-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2元
货号11939939
上书时间2024-11-04
奴隶制及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
先秦哲学
天道观
人道观
古今观
知识论
名实观
封建制时期的哲学
秦汉时期的哲学
天人关系
宇宙生成
形神关系
古今质变
人性学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
有无
名教与自然
言意
形神
隋唐时期的哲学
心性、理事
道统与法统
天人关系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理气、道器
心性、心物
闻见、知行
两一、变化
古今、理势
中国近代哲学
自然观
社会历史观
发展观
知行观
中国哲学的特点
附录
气
精气
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长期住在鲁国。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墨子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他并无亲笔著作。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强调知识来源于众人耳目之实,以视听感觉为判定有无的根据,并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等。但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信鬼神,并把天志、鬼神作为推行政治主张的工具。在政治上,墨子提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的政治哲学观点。在争鸣辩论中提出名、辩、类、故、法、悖等逻辑概念,对后期墨家建立古代逻辑体系起了启蒙和奠基的作用。墨子创立了与儒家对立的学派,积极参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学术、军事与外交活动,留下丰富文献典籍,产生重大社会影响。从战国到汉初,与孔子齐名。墨子哲学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一环。
墨子的天道观。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能赏善罚恶。人不分长幼贵贱,都是天的臣子,天下的百姓一样受到爱戴。如果君主违背了天意同样要受到惩罚,反之.则会得到天的奖赏。墨子其实是以“天志”作“规矩”来度量天下王公大人及卿大夫之仁与不仁,借助这个幻想的最高主宰力量,警戒统治者要行善除恶,以实现“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的社会理想。“天志”论是中国传统的有神论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观点后来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在历史上产生了消极影响。
世界的本原是“道”,而不是天。他宣称道“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宗”,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所说的“道”和“无”(见有与无),究竟是一个观念性的绝对和思维的虚构,因而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还是天地形成之前的“混成之物”,即原始物质,因而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这个问题在中国学术界至今尚有争论,但大家都承认,它把中国理论思维大大推进了一步,对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后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观点,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观点。一些传授《周易》的学者,依托孔子写成《易传》,以“太极”为天地的本原。
又区别了道器,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认为道是无形的规律,器是有形的实物。齐国的“稷下学宫”的一批学者,围绕着天道,展开了“争鸣”,推崇管仲的学者在《管子》中提出了“天不变其常”的思想,以“精气说”发展了早期关于“气”的学说。强调了天的物质性。
战国末年,苟子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史记》载为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一说安徽涡阳)人。传说老子一生下来就有白色的眉毛和胡子,所以后来被称为老子。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成为道家学派的始祖。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史料记载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二人讨论了很多做人、为官的道理.临行前老子赠言说:“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子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此外,他的“无为”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安徽蒙城)人。曾经生活穷苦,靠打草鞋生活,但从不委曲求全。《史记》中记载,庄子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在职不久就归隐了。楚威王闻知庄子很有才能,派了两名使者,以厚币礼聘,请他做相。庄子说:千金、相位确是重利尊位,但这好比祭祀用的牛,喂养多年,便给它披上绣花衣裳送到太庙做祭品,我宁愿像条鱼,在污泥浊水中自得其乐。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有与无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有”指具体存在的事物,亦称实有。“无”指无形无象的虚无。《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否定性的范畴“无”。它说:“无名,无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万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指天地未分时的原始物质存在的总体,是“有”,是存在。道生一。
即“有”生于“无”。“道”与“无”实际上是同一含义,二者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体,是客观存在于事物之上的“绝对”。对于这个“绝对”,学术界有人认为是精神,有人认为是物质,还有待深入研究。《老子》又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认为“有”所以能为利,是由于有“无”。“有”“无”互相依存,“无”比“有”更为根本。
这对后来崇尚虚无的思想,有过很大影响。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对“有”、“无”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分歧的焦点在如何理解“无”以及“有”和“无”的关系。老子认为“无”比“有”更为根本.明清之际的哲学家王夫之则相反,从根本上否认无的存在。
……
天道观;人道观;古今观;知识论;名实观;封建制时期的哲学;秦汉时期的哲学;天人关系;宇宙生成;形神关系;古今质变;人性学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
本书以哲学家张岱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史》卷中为“中国哲学史”撰写的条目为文本基础, 提取重要内容配以阐释性条目及相关延展内容, 同时辅以丰富图片别致编排。内容包括: 奴隶制及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封建制时期的哲学、中国近代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