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6.34 6.2折 ¥ 59 全新
仅1件
作者张艳,郭印,李华颖著
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036826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15763111
上书时间2024-11-04
绪论
第一章 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概览
1.1 佛经翻译
1.2 科技翻译
1.3 西学翻译
1.4 新文化双向译介
1.5 现代翻译发展
1.6 小结
第二章 语言学与翻译的互动演变
2.1 等值与意义
2.2 语篇分析与翻译
2.3 交际、文化与翻译
2.4 语境、认知与翻译
2.5 语料库、机器翻译与翻译实验
2.6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
2.7 小结
第三章 认知翻译学理论发展
3.1 认知翻译学理论基础
3.2 认知翻译学学科内涵
3.3 认知翻译研究范式与路径
3.4 认知翻译研究发展趋势
3.5 小结
第四章 认知翻译学应用研究
4.1 意象、意象图式与翻译
4.2 范畴化与翻译
4.3 隐喻、转喻与范畴化
4.4 隐喻、转喻翻译的文化认知观
4.5 认知识解与翻译
4.6 小结
第五章 文化翻译学理论发展
5.1 西方文化翻译研究发展
5.2 中国文化翻译学科构建
5.3 文化翻译学研究内容
5.4 小结
第六章 文化翻译学应用研究
6.1 文化翻译策略
6.2 译者主体性
6.3 译伦理
6.4 翻译与全球化
6.5 小结
第七章 文化认知翻译观理论与应用
7.1 文化翻译研究的认知取向
7.2 认知翻译研究的文化取向
7.3 文化回译的认知识解研究
7.4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绪论
翻译之事,由来已久。翻译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活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都离不开译介活动。翻译的历史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历史。它就和我们的语言一样,谁也说不清楚它到底有多古老了(王东风,2007),也如Gentzler(1993:1)所言,“翻译是与巴别塔故事一样古老的一项人类活动”。
何为翻译?宋代姑苏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在《翻译名义集》中说:“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宋僧传云,如翻锦绣背面俱华,但左右不同耳,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其所无。故以此方之经,而显彼土之法。”可见古代便有学者认识到,翻译的过程包括对两种不同语言的对照和对等转换,翻译的目的是以译入语传达译出语中蕴含的意义。何为译者?周朝《礼记・王制》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韃,北方曰译。”中国、夷、蛮、戎、狄的人民需要往来交流,但各地民族之间言语不通,风俗喜好不同。翻译官的职责便是使他们互通语言风俗,尽量实现他们的交流愿望。按《周礼》记载,当时负责语言文字转录的翻译人员各司其职,分别负责东、南、西、北方民族语言的翻译工作,而且称谓不一。负责东方的翻译人员叫寄,南方的叫象,西方的叫狄韃,北方的叫译。我们至今仍用四者合称“象寄译鞑”泛指语言翻译,用“象寄之才”来称呼古代翻译人员。但为什么后世用“译”替代了其他三个翻译官名呢?据《翻译名义集》记载:“今通西言而云译者,盖汉世多事北方,而译官兼善西语,故摩腾始至,而译四十二章,因称译也。”寄、象、狄韃、译四种翻译官名一直沿用,但到了汉代,因为与北方各族政治、军事重要事务交往较多东、南、西方与外族交往事务相对较少,负责北方的翻译官对来自西方的语言文字也比较擅长,“译”便逐渐突显出来,从东汉摩腾翻译《四十二章》,“译”开始取代了寄、象和狄韃,成为语言文字转录工作的通称,也通指翻译人员。
翻译不可或缺,“因为翻译一直与人类的文明进程和交流沟通密切相关,可以说,一部文明史正是一部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历史,大多民族的文化及其语言的发展和丰富都离不开翻译”(王寅,2021a:11)。Hatim(2001)认为翻译研究不仅在西方传统译学研究中,而且在全世界都处于高峰时刻。美国翻译理论家Gentzler(1983)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翻译理论的繁荣为特征。Bassnett(1980)认为,翻译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活动并且扮演着重要角色。谢天振(1999:8)提出,“因为翻译研究具有跨文化性质,它在当前国际学术研究界的地位确实越来越重要”。刘宓庆(2005b)建议将翻译研究上升至“文化战略”“救民族出危难”“实业化”的高度翻译着实艰难。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一名之立,旬月踌躇”,充分道出了翻译的艰难程度。鲁迅先生称自己向来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无需构思,但真的一译,就会遇到难关。翻译家萧乾把翻译比作走钢丝,实在辛苦艰难。法国翻译家帕斯卡尔・德尔佩什认为翻译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艰难工作,认为语言本身在翻译中很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文化背景、文化多样性也是相当重要的。翻译既要有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又要保持一种文化的独特性。郭沫若提及翻译的甘苦,认为翻译是创造性工作,好的翻译等同于,甚至可能超过创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因为创作要有生活体验,而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傅雷也曾谈到,“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他常年感到苦闷。
本书以认知翻译学为理论基础,以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翻译认知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研究翻译中涉及的语义、语法和语用问题。本书采用翻译的认知研究范式进行文本研究,尝试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构建认知翻译学理论模型,并结合多种类型翻译案例进行分析,理论构建与实践探讨相结合,探索文学翻译中译者理解、转换、表达过程中的认知机制,主要涵盖翻译中的范畴化、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框架、认知识解、概念整合等话题。最后,本书针对当下翻译研究的文化和认知两种转向,提出两者兼容的文化认知翻译观的理论构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