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西东巴象形文星宿轮值图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纳西东巴象形文星宿轮值图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8.07 4.8折 58 全新

库存16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段钢,张跃兵著

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8953388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15966178

上书时间2024-11-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摘要

纳西族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为云南特有之民族,现有人口不足四十万。其中大多数居住在丽江市、迪庆州维西县等地,自称为“纳西”;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县和四川省的盐源、盐边、木里等县的,自称“纳”“纳汝”“纳恒”或“纳哈”等等。历史上,曾有汉族、白族称纳西族为“摩梭”(么些);藏族称其为“姜”,而汉文古籍中则有“么些”“摩沙”“摩娑”等称谓。1954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确定以“纳西族”为共同的族称。纳西语属彝语支与羌语支的交结点,大体分为两个方言区:一是以丽江古城为中心的西部方言区,另一是以宁蒗、永宁为代表的东部方言区。

纳西族及其文化源远流长。纳西族及彝语支各族皆源于远古我国西北“河湟”地区氏羌族群。根据考古推定,大约在距今6000年前,氏羌族开始从河湟流域向四方发展。早在商周时期,氐羌族沿“藏彝走廊”进人滇西北地区。他们落地生根后不可避免地要与滇、川、藏的本地世居民族相融合。故纳西族及其文化应是多元融汇的,即是我国西北的氏羌与西南的土著相融汇的结果。氏羌的迁徙,最初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即气候的变化所致。而商周之后的迁徙则主要是社会的原因。春秋之时秦国兴起,其初向西发展,从而排挤当地氏羌、西戎诸部。据文献《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记载,秦献公时,羌人之一部“......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氅牛种,越祷羌是也;或为自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今人据此以为,秦献公之时,氏羌族群再次向滇、川、藏交结地区(即所谓“藏彝走廊”)迁徙,并与当地土著融合而成为纳西族及彝语支各族的先民。

从秦汉到隋唐,滇西北各族先民仍处于迁徙、融汇的过程中。此时,纳西族先民亦未从彝语支各族先民相混同的整体中分化出来;其文化既处于从混同的总体中分化而出的过程中,也处于吸收、整合外来文化与土著文化、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建构过程之中,故而这时仍是纳西族及其文化、思想的孕育时期。

在整个唐代,即南诏时期,纳西先民处于南诏与吐蕃的激烈争夺之下,一段时间为吐蕃所统治,下一段又为南诏所强力分割统治。虽然期间在今宾川一带,纳西先民建立了作为“六诏”之一的越析诏(么些诏),但是,存在时间不长,不足七十年就为南诏所破,数万纳西先民(么些人)被迁移到滇池地区。

宋元时期从南北两面压制、分割纳西先民的吐蕃、南诏政权,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吐蕃政权瓦解,分散为众多相互征战的部族政权;另一方面,南诏为大理国政权取代,而大理国对纳西地区的统治较南诏要宽和得多。这就使夹在两者之间的纳西先民,有了较宽和、安定的外部环境,并由此而在经济、文化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

元代彻底结束了滇、藏两地的割据政权,使两地纳人全国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全面结束地方割据政权对纳西先民……



精彩内容

本书围绕世界文化记忆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挖掘纳西族与各民族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文化符号,以期通过不断改进创新发展,使之作为中华民族国际文化形象展示的一种方式方法,让各民族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和各种优秀文化形象看得见、摸得着,塑造东巴历法的国际文化形象,讲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从而不断提升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本书聚焦于纳西族东巴文化中思想性、科学性最突出的历法,挖掘纳西族先民探索天文地理规律的独特智慧,凸显中华灿烂文化形象符号的多元精彩,丰富中华传统形象文化的基因库,具体诠释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国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中华灿烂文化价值和符号形象。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