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刘基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8.91 2.0折 45 全新

库存2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群,俞美玉著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SBN9787561388150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15497040

上书时间2024-11-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周群,1958年生,江苏射阳人。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代思想文化史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多项。著有《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刘基评传》《徐渭评传》等,在海内外发表论文几十篇。

俞美玉,1969年生,浙江永康人。副教授,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刘基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刘基文化与人文教育。主编《中国之旅·帝师传人》,副编《刘基与刘基文化研究》,发表论文《刘基与瓯越精神》《刘基与〈大明律〉刍议》等近二十篇。



目录

第1章 刘基的生平

一、家世与少年力学

二、仕元经历

三、佐命成帝业

四、功成识进退

第2章 刘基的思想

一、究天人而唯实的哲学思想

二、以德养民、明辨夷夏的政治伦理思想

三、“教为政本”的教育观与“以道养贤”的人才观

四、德胜为本与首倡卫所的军事思想与实践

五、理明气行、有裨世教的文学观

第3章 刘基的诗词

一、沉郁顿挫之诗

二、秀雅天成之词

三、气昌而奇之文

第4章 神化稽实与著作考辨

一、神化刘基的轨迹及原因

二、文集版本与著作稽考

附录

年谱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以德养民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刘基继承了传统思想,并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民本思想是刘基政治伦理思想的精要,并是其为政实践的理论依托。

 关心民瘼、心忧百姓的自然情感是刘基诗文的主基调。诚如其诗中所说,“虽非济时具,颇识素餐心”,“慨怀黎民忧,妄意古人企”。刘基体恤百姓的情感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这就是在经济方面主张民足而后国富,他说:“国不自富,民足而富。”“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本。”刘基认识到国以民为本,而民本的首要体现是使百姓经济上富足。要实现这样的理想首先在于统治者实行王道政治,他说,“惟民食为命,王政之所先”在于各级官吏廉洁为民,轻徭薄赋,他在诗中曾有这样的感叹:“安得廉循吏,与国共欣戚。清心罢苞苴,养民疗国脉。”对于因种种不法行为而导致的财富严重不均,“厚利入私家”的现象,刘基提出了均平的思想:“推余补不足,兹实王政始。”这是他的政治思想中又一闪亮点。均平思想一般出现于农民起义的大旗之上,而历代的思想家们讨论实现王道政治,一般都限于轻徭薄赋、使民以时、修德省刑等方面。刘基所论堪称骇俗!

 官员勤政廉洁与否,是能否实现王政的关键。他对尽心奉公,务在惠民的洛阳令王涣表示由衷的赞叹,有诗云:“贤哉洛阳令,卓鲁相继踪。擿奸若明神,外猛中有容。正狱除烦苛,平赋宽畸穷。黎民拜恩惠,吏率服至公。”但是,现实则是贪官污吏肆意搜刮百姓,“朘剥图身肥”。由于贪纵成风,清廉自守的官员往往受到贬抑,无所不取的贪官则可以飞黄腾达。在《郁离子·千里马·蜀贾》中,刘基就描写了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竟然得不到上司的信任,解职归里时连租船的钱也没有,反倒被众人嘲笑。而贪官则因为巴结了上司而得到升迁,受到众人的称道。刘基的民本政治观念常常是通过对现实的批判体现出来的。

 刘基认为,统治者以德养民,不但体现在让百姓从经济中得到富足,同时,还要尊重百姓的权利,尊重百姓的自然欲求。他曾以鸟兽为喻,说,鸟兽本以山林为家,山林为乐,而将其关在笼子里,则“非其情也”。要使其得所欲好而无违,如果不能得其所,不适其性,则会死去的。人性与鸟兽之情其实是相通的,不可“欲夺其所好,遗之以其所不好;绝其所欲,强之以其所不欲,迫之而使从”,如果这样则不能心悦诚服地听从。同时,德政还需要实现言路畅达、言论自由。他以周、秦截然不同的国运为例进行了分析:“天不掩匿而神人之道不睽,君不忌言则上下之情无蔽。是故周史陈诗而八百其年,秦令禁语而一二其世。”可见,刘基的以德养民具有丰富的内涵。

 刘基政治思想的一个特色体现在对君臣关系的论述上。君臣关系是封建政治关系中的重要一环,臣是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不可或缺的助手,是君权的延伸,是沟通君与民的中介,对于君主的政治意图的执行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君臣关系,先秦思想家们的看法并不一致,如韩非即认为君主有制约臣子的绝对权威,君主可以对臣子非其行、诛其身。而荀子则认为,当君主做错误的事,定错误的计划,并将危害到国家利益时,臣子应该敢于违抗君命。而孟子甚至提出可以废黜昏庸的君主,认为国君犯了大的错误则要进谏,如果反复进谏而国君不听,则可以更换国君。孟子认为这是从道之举。但是,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君权的观念也逐渐强化。一般认为,君臣关系中,君拥有制约臣的绝对权威,如朱熹就认为,易位之举只有“体道者”,也就是圣人才可以使用。君为臣纲也成定谳,君臣关系主要是君主臣辅、君尊臣卑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君臣关系?刘基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以道事君者,忠之大也。”刘基的这一观点虽然还是为了维护绝对王权,但是,以“道”作为忠君的前提无疑是对君为臣纲的一种进步。“道”无疑含有真理、规律的内涵,也就是说,忠君是以服从真理为前提的。“以道事君”蕴含着的潜台词则是忠于守道之君。刘基的这一思想在专制制度强化之时显得尤为珍贵。当天崩地解的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对君主的“无道”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揭露,提出他们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因此,君实为天下之大害。黄宗羲等人对君主制的尖锐批判,虽然远祧了先秦民贵君轻的观念,而刘基以道事君的思想也是明清之际启蒙之论的重要铺垫。

 书摘2:

 教育思想

 刘基认为教育是政治的根本。他说:“教,政之本也。知本始知政矣。”他认为,重教的社会必然是民风淳朴、官员勤政清廉的治世,即教育是“治道之本”。如果说刘基的教为政本的观念得于贾谊所论,那么,他与贾谊不同的则是,贾谊强调教为政本,是说通过教育以实现清平的治世,激发起民众的积极性,使国家物产丰盈,最终使君主快乐。可见,贾谊的教为政本论最终的归宿在于君主。而刘基则不同,刘基的教为政本论是要实现治道,最终的目的在于国和民。刘基对教育的重视不但体现在他在元末担任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的行履之中,更重要的是将其融入明初的文治政策之中,并对朱元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经过多年的战争,明朝初建之时,急需各方面的人才,因此,明初大建学校,使“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朱元璋诏谕中书省时提出“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与刘基教为政本的思想完全一致。就教学内容而言,刘基也是以教人成德、教人作圣为核心,这样才能淳化民风。他认为,圣人是人伦的极致,圣人对社会教化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刘基认为,从太皞到孔子,出现了很多的圣人,他们都以道德被于民物,影响于社会,垂诸后世。而孔子出现后,更成为教育的典范与准则,如果没有孔子,“师不知所以教,弟子不知所以学,往古之言行无所折中,而人不知轨范,故至孔子而后在中之论定,亘古今,弥天地不可易也”。可见,刘基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教人成圣。他认为,元代的教育主文墨之教,或华而不实,或仅可作刀笔官司之用,并不能实现人格的提升、道德的超越。

 刘基所说的“学校以教民明人伦”的另一重要内涵是重在教“民”,也就是重在社会教化,而不仅仅是培养人才。刘基教“民”重德的教育观念,与其德刑关系之论相联系。他认为,民所以敢于犯法,是因为不知道人伦,当圣人之教流行之时,则人伦道德便能昭明于百姓,百姓则无不爱其亲,而不敢做不义之事以自暴;士人则无不知敬其君,而不敢自私以偾国事。这样,盗贼就不会产生,更不会滋蔓风行。因此,刘基的德教论目的在于治平。事实上,他的这一思想在明代的教育制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明初荐举即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以聪明正直、贤良方正作为荐举八目中的首两目。明代科举也以儒家教化经典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标准,这都体现了刘基重视德教的思想。

 刘基的教育思想是重德而致用的,他特别强调士子们要学成措诸用,提出读书不可迂,检身不可疏。刘基重践行的教育观念同样在明初的教育制度中得到了体现。明初教育的一大变革是历事监生制度。这一制度要求国子监的学生不但要坐监,也就是在监读书;还要历事,也就是在监外进行政事历练,将监生分派到六部练习政务,熟悉公文,六部考察其勤惰,教习其政务。坐监与历事根据情况与需要相辅进行,时间灵活,目的是力求学以致用。刘基的教育观念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刘基重教的观念在明初的科举制度中同样得到了体现。明初选拔人才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与唐宋以来选拔人才独重科举、轻视学校教育的情形明显不同。据史载,明初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则可不由科举。这集中体现在明初的学校贡举制盛行,尤其是国子监,成为培养和直接输送中高级官僚的重要场所,监生可以直接选授官职,甚至一度超过科举。洪武十九年(1386)就曾挑选监生千余人送到吏部,任知州、知县等职。明初的重教之风与科举制度的莫衷一是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




精彩内容

本书共分为刘基的生平、刘基的思想、刘基的诗词、神化稽实与著作考辨四章, 主要内容包括: 家世与少年力学、仕元经历、佐命成帝业、功成识进退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