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指挥家(修订版)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3.66
6.3折
¥
69
全新
仅1件
作者(美)哈罗尔德·C.勋伯格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4409
出版时间2021-0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9元
货号11807635
上书时间2024-11-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哈罗尔德·C.勋伯格(1915—2003),《纽约时报》1960—1980 年首席乐评人,为音乐评论事业树立了行业标准。撰写了13 部著作,其中《不朽的钢琴家》(1963)、《伟大指挥家》(1967)、《伟大作曲家的生活》(1970,1997 年修订)、《辉煌的人们:独奏表演艺术家研究》(1985)、《霍洛维茨:生平和音乐》(1992)依然是音乐研究者的标准参考文献。 译者简介 盛韵,文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书评》特约编辑,《伦敦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人。
目录
前言
1指挥这行当
2从埃利亚斯·萨洛蒙到分权领导制
3巴赫和亨德尔
4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5乐团,调音和观众
6指挥棒的到来
7韦伯和斯蓬蒂尼
8弗朗索瓦-安托万·阿伯内克
9埃克托·柏辽兹
10门德尔松和德国学派
11理查德·瓦格纳
12英格兰舞台
13弗朗兹·李斯特
14汉斯·冯·彪罗
15瓦格纳学派—里希特及其他
16美国和西奥多·托马斯
17法国三杰
18亚瑟·尼基什
19卡尔·穆克
20古斯塔夫·马勒
21理查·施特劳斯
22费利克斯·魏因加特纳
23意大利人和托斯卡尼尼
24威廉·门盖尔贝格
25威廉·富特文格勒
26布鲁诺·瓦尔特
27托马斯·比彻姆爵士
28谢尔盖·库塞维茨基
29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
30奥托·克伦佩勒和德国学派
31现代法国学派
32来自中欧
33美国的外籍兵团
34莱昂纳德·伯恩斯坦
35现在和未来
译后记:那个得了音乐病的家伙
内容摘要
指挥这行当 噢!成为一个指挥,将一百个人焊成一个歌唱的巨人,发出好看妙复杂的声响,一挥手就能让喧闹的弦乐降至喃喃低语,再一挥手就能让铜管迸出胜利的号角;抬一根手指,再一根,再一根,就知道乐团的每分子时刻准备掀起一轮狂喜的波澜;他倾身向前,仅凭空手令乐团凝固冰封,接着用最后一挥让他们全体咆哮歌唱,大钹以眨眼的速度轰鸣,多么宏大的阿门。 ——普里斯特利(J.B.Priestley) 你们这些指挥们对自己的力量如此骄傲!当一张新面孔来到乐队面前——从他走上指挥台的方式,到他打开乐谱,甚至不用等到他举起指挥棒,我们就知道该听谁的,是他,还是我们。 ——弗朗茨.施特劳斯(理查.施特劳斯的父亲,有名圆号演奏家) 他拥有统率力,无比的尊严,不错的记忆力,丰富的经验,高贵的气质和镇静的智慧。他已经受过烈火的考验,但仍未熔化,反而闪耀出一种刺目的内在光芒。他有多重身份: 音乐家,管理者,执行官,使节,心理学家,技师,哲学家,以及可以随时发怒的人。像许多伟人一样,他出身低微;在公众眼中,他是天生的演员。就事论事,他是个自大狂,他必须是。如果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没有绝对的信任,他就什么也不是。 首先,他是个领导。他的部下向他寻求指引。他即刻拥有了父亲的形象,成了伟大的赐予者、灵感的源泉、无所不知的导师。称他为伟大的道德力量也许不算过分。也许他半是神圣,但他肯定在神圣的笼罩下工作(至少某种有着浪漫主义理想的学派让我们这样想)。他必须是强势人物,他越强悍,就越容易被下属称为专制。他只有伸出手,才能让人听话。他不能容忍任何异见。他的意愿、他的话语、他的每一次扫视,就是法则。 有时候他的名字是威廉·富特文格勒,有时候是阿图罗·托斯卡尼尼,有时候是弗里茨·莱纳、莱昂纳德·伯恩斯坦、亚瑟·尼基什,或者奥托·克伦佩勒。这里面没有区别。不管他叫什么,他都必须站在一群音乐家面前,指挥他们。他站在那里,因为必须有人控制一切。他要设定速度,保持节奏,保证和谐与平衡,尽力实现作曲家写在乐谱上的方方面面。从他的指挥棒、指尖、灵魂中流淌出一种高压电,击中了一百名乐手角儿,让他们收敛个人意愿,服从于集体努力。他的耳朵有一百多根隐形触须,每一根都插了电,像是控制板,将每位乐手的潜意识纳入他的掌控之下。假如某一位奏出了错误的乐句或是音符,那根触须就会抽搐,接下来就是盛怒。 他让那一百来号人乖乖听话,并用不同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弗里茨·莱纳和阿图罗·托斯卡尼尼那样的指挥擅于利用恐惧,莱纳只消眯着眼睛瞪上一眼,乐手们就会呜咽着变成一团原生质。布鲁诺·瓦尔特则有另外一套办法。他总是哀叹理想已经幻灭,自己有多么凄凉孤寂,乐手们几乎要号啕大哭,马上发誓不再捣乱。“先生们,先生们,”瓦尔特会用基督一般的口吻说,“用空弦拉D,莫扎特会怎么说?”莱昂纳德·伯恩斯坦则有一种发自内心、异常亲切的友爱之情,好像一个足球教练分成两半,“现在,伙计们,让我们一起奏那个乐句,让我们的弦乐部正好在拍子上进来。准备好了?一,二,……”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在排练时声音单调,接近是公事公办,“D之前三个小节,降A应该是A,用中强演奏,在后两个小节慢慢加速。全体准备,开始。” 指挥通过乐队将音乐符号转化成有意义的声响。每位指挥对符号的解读都不同,因为他们个性不同。小孩会问“天有多远”,而对一位指挥来说,“多快才算快?”可不是什么幼稚的问题。多快才算快?莫扎特写的“小快板”,到底是快步还是小跑?每位指挥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他要做的就是跟随直觉,这些直觉的基础是多年的思考和学习。 指挥和他的乐团应该融为一体。如果他有知识和内在力量,就可以让乐团接近听从于自己。然而这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成就的(除非是尼基什或莱纳那样的人物),彼此熟悉、磨合的过程往往需要好几年。但前提条件是,指挥必须优秀。一支乐队通常只要花上十五分钟就知道面前的新指挥是真诚还是虚伪,是不是在例行公事,是优秀的音乐家还是伟大的音乐家,性格好不好,是否强势到能够在任何反对声中将自己的理念推行到底。乐手们有上百种残忍的方法考验指挥,他们会无视他的指示,质疑他的拍子,在乐谱里加上错音,把正确的音符奏高八度或低八度,颠倒平衡。如果指挥要求他们紧跟自己,他们会尊重他;但如果他没有注意到错误,他们也心知肚明。如果失去他们的尊重,站在他们面前的那个人可就惨了。有个可怜的倒霉蛋的故事,他有钱却没天分,花钱当上了指挥,却搞得一团糟,定音鼓手终于忍无可忍,敲出一声震天巨响然后嫌恶地扔掉了鼓棒。指挥四处张望,他也怀疑哪里出了问题。“是谁?”他想知道。对指挥来说,买下一个乐团的费用很清楚,但要赢得乐手们的尊重的费用却永远是未知数。 指挥和乐团之间至少需要有相互的尊重和理解。而互爱,则要求太高。乐手们倾向于视指挥为做规
主编推荐
今天,指挥的首要功能是诠释音乐。但这是晚近的现象,直到十九世纪才开始发展。在那以前,指挥主要作为打拍子机器而存在,是一种让音乐稳步进行的真人节拍器。对指挥历史的研究少之又少,《纽约时报》知名乐评人勋伯格给出了详尽而有趣的考察,让我们看到指挥这门行当从粗糙的初期,经过诸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亨德尔、托斯卡尼尼、马勒等一代又一代伟大指挥家的发展,成为管弦乐团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其间更多的是音乐风格、音乐态度和音乐技巧的演变。勋伯格充满幽默感的语言让本书读来生动、轻松,可作为一本了解西方古典音乐及古典音乐大师的入门读物。
精彩内容
在本书中,作者详尽考察了世界指挥家的生平、个性和事业,带领读者观察每一位指挥,聆听他的诠释,并理解这诠释何以完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精彩绝伦的指挥家群像,弗里茨、莱纳、阿图罗、托斯卡尼尼、布鲁诺、理查·施特劳斯、富特文格勒、马勒……在这幅绵延的画面中活动起来。作者对音乐优雅的感觉和热爱亦闪现其中。如果你想了解指挥家从十八世纪以来在古典音乐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就从本书开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