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5.4 4.9折 ¥ 52 全新
库存38件
作者[英] 格雷姆·加勒德 [美] 詹姆斯·伯纳德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9465629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2元
货号11689164
上书时间2024-11-04
1孔子:圣人暗杀、背叛、煽动叛乱、战争和酷刑,这些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古国的历史上司空见惯。在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春秋时期,数百个互相争斗的小国被野心勃勃的统治者逐渐合并成更大的政权。与两千年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一样,这段充满暴力政治冲突的时期也是伟大的文化和知识酝酿的时期。在政治动荡中,孔子试图通过向国内或交战国的君主们提供建议,从而为社会带来秩序、正义与和谐。虽然孔子对一些君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他的家乡鲁国的君主,但总的来说,孔子毕生提倡仁政的努力最终只为自己招致了迫害和放逐,他被迫在各诸侯国之间逃奔。就像19世纪欧洲的卡尔·马克思一样,孔子过着贫困的、被流放的生活,得不到世人的认可。当他最喜爱的弟子前来拜访并向他求教时,时已73岁的孔子只能发出一声意味深长的无奈叹息。孔子(在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土尊称他为“孔夫子”)生活在25个世纪以前。像历史上许多极具影响力的老师(如耶稣和苏格拉底)一样,孔子也从来没有写过任何东西,所以我们只能从他的学生和论敌留下的记录中重建对他的认识。这些记录往往在几个世纪之后才被人发现,因此,我们对于孔子教学的确切性质的了解,总是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还与耶稣和苏格拉底一样,孔子在他的一生中也充满了迫害和失败,对后世却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老师。后来由其学生记载的关于孔子的教诲和思想的合集——《论语》,不仅记载了孔子说过的话,而且还记载了他所做的事及他如何生活。孔子显然更倾向于个人美德的伦理,而非规则和法律的伦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而现代西方伦理和法律的目标则是使我们的行为符合理性的道德或法律标准。虽然在孔子的名言中可以找到一些这样的格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但儒家思想一般不注重行为本身,而是注重行为人的品格。孔子的道德观,就像苏格拉底和耶稣的道德观一样,是一种关于存在(being)的伦理,而不是关于行为(doing)的伦理:在我们能做正确的事情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成为正确的人。在儒家看来,人一生的修行就在于努力成为这样一种人:他的欲望、激情、思想和行为都是有益万物的。但美德不仅要有好的意愿,还需要有好的能力:有美德的人培养“仁”的性情,而这些性情必须以完美的“礼”表现出来。这种伦理纪律的“方式”或“路径”,既要求人掌控内在的激情和思想,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