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7.52 2.0折 ¥ 38 全新
库存185件
作者梁立民著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04918
出版时间2016-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11647733
上书时间2024-11-04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浏阳县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不避生死,积极投身于改革变法之中;在变法失败之际,他不畏死难,慷慨就义,胸怀兴国济世之心,愿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他用自己的死闪耀了百日维新的光彩,点亮了反帝爱国的火炬。梁启超评价他为“晚清思想界的彗星”。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
第一章年少多磨难
晚清1865/001
贤母良训/005
纲伦之厄/008
大漠磨砺/011
拜师“浏阳三先生”/013
广结义士/017
第二章十年漫游
奔波科举/020
愤作《治言》/023
痛别仲兄/028
初探西学/031
第三章甲午之变
甲午战争/035
公车上书/042
结交梁启超/047
浏阳赈灾/051
第四章投身新政
暂别京都/058
苦著《仁学》/064
上海茶会/069
实业救国/075
不缠足会/079
弃官回湘/082
湖南革新/086
反动压制/094
第五章戊戌变法
抱病赴京/100
辅佐新政/105
步履维艰/111
风云突变/116
不避死难/122
慷慨就义/128
后记/133
谭嗣同年谱/136
第一章年少多磨难
晚清1865
1865年3月10日,也就是同治四年的二月十三日,北京宣武城南懒眠(烂面)胡同的谭家诞生了一名新生儿,因为孩子与其父亲同一属相,因此给孩子取名为嗣同。
1865年,这是鸦片战争后的第二十四年,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第二年。当时封建王朝清政府早就走上了下坡路,政治黑暗腐败,国力日渐衰微,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的武力掠夺,坚船利炮打开闭关锁国的清朝国门,带来灾难,带走财富。每有纷争,无论战胜战败,懦弱无能的清政府似乎总免不了割地赔款;凡是合约,皆是丧权辱国。内有不断加深的阶级矛盾,封建官僚鱼肉人民,百姓苦不堪言,每每遭遇旱涝灾害,赋税不减,致使饿死者不计其数,走投无路的老百姓只好落草为寇或揭竿而起,各路农民起义接连不断,民不聊生。
封建专制的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故步自封,逐渐落后于世界大潮,在科技和军事领域尤为落后,军队的装备还以冷兵器为主。但在当时的外贸中,凭借着茶叶、丝绸等商品,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赚取着西方的金钱,这让西方列强极为恼火,心中不甘。当时的英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正在不断地向外扩张殖民地,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对于土地、劳动力和金钱极其渴望,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获取暴利。
鸦片进入中国之后,形成风潮,很多人染上毒瘾后家破人亡,军队的战斗力锐减,这些鸦片让许多中国人成为“东亚病夫”。在一批能人志士的疾呼之下,清政府终于开始禁烟,这才有了著名的虎门销烟。英国借此机会,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战争,虽然将士民众奋力抵抗,但落后单薄的军事力量难以抵抗英国的坚船利炮。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其后,西方列强看到了清政府的无能和软弱,看到了封建帝制下中国的落后与守旧,纷纷前来挑衅,挑起战争以谋取利益。
封建制度下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极为落后,生产模式也极为脆弱,随着国家的衰微,西方列强的入侵,农民起义的接连而起,民众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被打破,每逢天灾,粮食歉收,常常沦为流民难民,在饥寒交迫中艰难过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本书共分为:年少多磨难;十年漫游;甲午之变;投身新政;戊戌变法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晚清1865、贤母良训、纲伦之厄、大漠磨砺、拜师“浏阳三先生”、广结义士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