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文化漫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科学文化漫谈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8.28 6.6折 5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兵

出版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030735188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11909049

上书时间2024-11-02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总序 /i

序 / iii

一、科学文化

“两种文化”命题与科学主义 / 003

百年之后再读《敬告青年》 / 006

关于霍金 / 008

基础研究、哲学与科学传播 / 011

制约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两个深层原因 / 013

出版物中语言的规范要求与日常语言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 016

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审看科学史 / 019

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互动 / 022

社交,就是要穿越屏障 / 024

重要的关注 / 026

多样性的研究与多元的立场 / 029

二、科学传播

对科普相关概念研究的简要回顾与讨论 / 045

是“公民”还是“公众理解科学”? / 052

公众考古与公众理解科学——以盗墓小说的普及为例 / 061

风险研究的新视角 / 070

公民科学素质测量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 / 073

中国视角下的域外博物馆印象 / 075

科普的“政绩逻辑” / 077

以什么方式促进公众理解科学 / 080

三、科普阅读

为什么要讨论科学究竟是什么——兼评《什么是科学》/ 085

提升科普创作水平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 091

什么也不能替代科普阅读 / 094

对于全球化背景下之“发展”的反思 / 098

《时间简史》解读 / 104

《哲人石》:20年科学文化的不懈追求 / 116

《寂静的春天》导读 / 119

《何为科学真理—月亮在无人看它时是否在那儿》导读 / 122

一颗闪耀的科普之星 / 125

从小准备,面向未来 / 127

物理也可以不难学 / 130

“中国好书”中的科学技术 / 132

一套有新意的科学史普及之作 / 134

科学文化出版人与中国的科学文化 / 137

对话《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与臆测》 / 143

四、科学教育

科学文化、科学教育与科学素养 / 165

科学教育的新标准 / 167

对物理新课标中 STSE的理解之一例:关于能源与环境 / 170

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我国正规科学教育与科普工作的理想开展?/ 174

谁应负责教育的主要工作?教师还是家长?/ 178

大学科普:在科学传播的新阵地上的新探索 / 180

五、科幻观察

科幻的“软硬”和对现实的观照 / 185

幻想中高科技对人类的有限拯救——从 STS视角看《星际穿越》 / 189

中国科幻从流浪到定居的可能性问题——从《流浪地球》谈起 / 197

科幻中呈现的全球化、现代化与传统的冲突:以《基里尼亚加》为例 / 202

科幻小说的阅读与对当代问题的思考 / 210

科幻正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 212

《三体》现象与中国科幻 / 214



内容摘要

一、科学文化

 国内目前对“科学文化”这一概念的使用很多。实际上,对于何为“科学文化”,不同的人的理解是有着非常大的差异的。有关注“科学”和“文化”的关系与互动者,有把“科学”本身作为“文化”之一种者。如果不过于深究对其多样的理解、定义及其间的差异,而是按照更为一般的惯常理解,“科学文化”则可作为范围较宽泛的类别:既可以包括有关科学的人文研究,也可以包括准学术类和普及性的作品,但其*重要的特点,是以人文立场对科学的观察。

 “两种文化”命题与科学主义

 自从斯诺1959年在剑桥大学做了关于“两种文化” 的演讲之后,关于两种文化的分裂、危害与如何弥合两种文化之间鸿沟的讨论一直存在于各种场合,尤其是在教育和科学传播领域。“两种文化及其间的分裂”这一命题的提出,对于引起人们关注这一社会现象及其带来的问题是极有价值的。尽管斯诺在提出这一命题时,有当时的背景和他的立场。在后来,也许人们谈论的两种文化与当初斯诺所关注的两种文化在精确的定义和理解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应用这一概念来看待问题,却仍有其在分析框架上的适用性。也就是说,在不同时代的新的理解中,对于新出现的争议和问题,两种文化的这种分析方式依然成立。例如,国外的“科学大战”,国内的中西医之争、转基因之争等,在实质上也不过是两种文化之分裂在新形势下对新问题之争的新表现而已。

 虽然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弥合两种文化之分裂,但实际上,两种文化的分裂问题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解决,甚至在局部还有变得更加严重的趋势。其间当然有多种原因,不过,在两种文化分裂的表面现象的背后,更为深层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立场的分歧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其实我们可以注意到,在斯诺刚刚提出这一命题时,他的科学主义立场的表现就似乎已经预示了后来的某些倾向。对此,我们可以注意到在新版的《两种文化》一书中,由斯蒂芬 科里尼( Stefan Collini)所撰写的那篇几乎占到全书一半篇幅的“导言”中的总结和评论。

 正如科里尼所注意到的,“很显然,斯诺吸收了关于科学的一个确定的文化概念,在那些年里,尤其是在那些‘进步’的科学家和激进的科学发言人当中,这个概念显得特别充满活力。”而且,斯诺更为渴望科学精英的统治,他对作为两种文化分裂案例的剑桥文学圈的那种轻慢态度颇为反感。在斯诺这篇重要演讲的前期准备文章中也表明,两种文化的概念“在多大程度上是被对所谓‘文学知识分子’的敌意激活的”。“他确信科学家群体比‘文学知识分子’群体有更多的‘道德健康’。他声称,科学家本性上就是关心集体福利和人类未来的。 ”

 由此可见,从两种文化命题提出的一开始,提出者就不是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上,而是带有鲜明的科学主义倾向的。在两种文化命题被人们普遍关注之后,虽然人们在要弥合两种文化的分裂这一点上似乎并无异议,但在对待两种文化的不同态度、不同评价,以及由之而来的如何弥合两种文化的不同方案中,科学主义立场和人文主义立场的分歧还是非常明显的。当我们关注两种文化问题时,不能不注意到这种更深层次的在立场上的差异。

 因此,也正如科里尼在“导言”中所指出的:“若要了解斯诺演讲以后事情是怎样变化的,就不能径直把他的分析当作一个没有疑问的出发点。至于斯诺的中心思想在此后几十年里失去了一些市场,这不仅是由于概念本身的不可避免的老化过程,也是由于产生了重要的思想和社会变迁。”实际上,从今天相关的学术研究进展来看,虽然争议依然存在,但像“文化相对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果我们在两种文化之争中,不能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赋予同等的价值(这种不平等的态度在后来,甚至当下的许多争论中经常可以见到),而是预设性地偏向某一方(在科学主义盛行的背景下自然会偏向科学文化一方),那么,一种可能性是,给根本地解决两种文化的分裂带来极大的难度;另一种可能则是,即使强行解决了其间的分裂,也只不过是用其中的一种文化来压制另一种文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平等的弥合。例如,像后来某些人倡导的所谓“第三种文化”,其实质上,不过是在主体上以科学文化的强势表现作为特征的科学文化的变种而已。

 因此,如果我们仍然认为两种文化的分裂还严重地存在,仍然认为还有弥合其分裂的必要,那么在这样的努力中,应当注意到争论从一开始就存在的科学主义倾向,避免科学主义的强势立场,真正坚持文化的平等。或许这样才能带来理想的文化融合,并解决两种文化的分裂所带来的危害。

 百年之后再读《敬告青年》

 五四运动是在百年之前以青年学生运动为起始、以青年为主力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陈独秀于五四运动之前,在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之起始标志的《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敬告青年》,可以说是一份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这篇文章既在相当的程度上体现了在五四运动中青年们的特质,也是直到今天仍然值得人们反复阅读和思考的经典文章。在纪念五四运动百年之际,重读这篇文章,会发现其中仍有诸多可让人们思考和警醒之处。

 在此文中,陈独秀提出了对青年的六种期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在当时的社会文化变革之际,这六种期望可以说是代表了一种前瞻性的立场,包括了在人文与科学方面的理想追求。

 百年之后,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文化有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有了巨大的进步。然而,我们再看今日的青年,是否也达到了陈独秀百年前的预期呢?这似乎是一个很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其实,在这百年间,社会的变化也是起起伏伏,并非一帆风顺,社会发展所经历的曲折,也构成了对青年的新的历练。如果说,当初主要是以反对封建礼教和追求科学与民主为主要目标,具有某种激进的特点,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殊性,那么,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新要素的出现也为青年的理想发展带来了新的要求。但作为基调,当……



精彩内容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一些从科学文化、科学传播、科普阅读、科学教育、科幻观察五个角度来进行讨论的通俗性文章、对话的汇集和虽然发表在学术刊物上却仍有跨文本可读性的文章。这些文章的核心内容与思想,从总体上讲,也是广义的对科学文化与科普的研究和思考。这些讨论超越了传统的科普研究,其视角和观点对于关心科学文化和科普的读者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