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农耕文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华农耕文化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1.89 6.2折 68 全新

库存1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辉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63023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7443502

上书时间2024-10-29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马辉,男,1964年11月生,陕西省杨陵人,中共党员,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农学系,副教授,毕业于日本国鸟取大学大学院,教育学修士,1984年7月参加工作,主讲本科专业的《种子学》《作物栽培学Ⅱ》《农业推广学》等的理论教学工作;主讲青海大学通识课程《美学基础》《中华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与农事》的理论教学工作;主讲研究型硕士的《种子生产学》《农业标准化》《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案例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事作物种子品质、农业推广等教学及科研工作以及农村社会服务。2007年7月被2007届毕业生评为“我心中的好老师”;2011年、2019年度被授予青海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中华文化

第二节 农耕文化

第三节 农耕文化的含义

第四节 弘扬农耕文化的现实意义

第五节 中华农耕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中的地位


第一章 中华农耕文化的起源

第一节 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农耕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与农耕文化相关的典籍

第四节 黄土高原的农耕文化

第五节 青海地区古代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传统农业

第一节 传统农业概述

第二节 我国传统农业的经验

第三节 传统农业技术

第四节 传统农业的耕作措施

第五节 保护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


第三章 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

第一节 农耕社会

第二节 游牧社会


第四章 农业谚语与时令

第一节 谚语的概念与由来

第二节 农业谚语

第三节 农业谚语与时令


第五章 现代农业与农耕文化

第一节 工业化农业

第二节 传统农耕文化对现代农业的借鉴意义

第三节 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


第六章 乡土文化

第一节 乡土文化概述

第二节 乡土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


第七章 休闲农业

第一节 休闲农业

第二节 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


第八章 农业文化遗产

第一节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及其传承与保护

第二节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乡村振兴

第三节 古代治水文化

第四节 青海在地文化遗产

第五节 青海古(镇)村落


第九章 新中国红色农耕文化

第一节 新中国农业的典型成就

第二节 农业“八字宪法

第三节 小高陵梯田的红色农业文化遗产


第十章 传承农耕文化与建设美丽乡村

第一节 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

第二节 农耕文化的传承途径

第三节 农耕文化与建设美丽乡村


第十一章 河湟文化

第一节 河湟地区

第二节 河湟文化的历史渊源

第三节 河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第十二章 青海农耕美食文化

第一节 河湟地区美食文化的源泉与特色

第二节 青海农耕饮食文化

第三节 青海饮食文化的谚语


第十三章 农耕教育

第一节 农耕教育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农耕教育的必要性

第三节 农耕教育的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二、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河姆渡文化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遗址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明,原始居民定居或半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这里属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种植水稻;距今约六千年,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

 河姆渡文化是指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1973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的河姆渡镇,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距今约七千年前长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况。我国上古时代传说中的“有巢氏”部落其实就是居住在宁绍平原的古越族——河姆渡人的一支。有巢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构木为巢”的巢居发明者;而这正是对宁绍平原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的映射与形容。有巢氏,尊号“巢皇”“大巢氏”,中国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公元前4964-前4464年在位。相传为燧人氏之父、伏羲氏与女娲氏的祖父。曾率领其部落人民以宁绍平原为起点两度迁徙;先后到达今浙江省杭嘉湖平原与今安徽省巢湖流域,并在良渚古城登基成为良渚古国的最后一代君主;后期又在今山东省琅琊古城(位于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建立了陪都。而后又在今巢湖一带建立了古巢国,定都凌家滩古城(今安徽省凌家滩遗址)。河姆渡文化因有巢氏先民的迁徙而加速与外界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与浙江省良渚文化、安徽省凌家滩文化广泛交融;共同构成了有巢氏先民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

 (二)半坡遗址(又称半坡文化、先陶文化)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半坡遗址于1953年春被发现。该遗址揭示了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创造了黄河流域的半坡文明,距今约五千年,这里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种植粟、黍,饲养家畜;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陕西地区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到目前为止,陕西省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是沙苑人,他们居住在大荔沙苑一带。由于这一时期他们还没有发明陶器,所以,这一类文化也称为先陶文化。半坡遗址虽然属于仰韶文化类型,但与仰韶遗址所发现的文化又有所不同,因而,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晚期遗存相对较少,称为半坡晚期类型。与半坡遗址几乎同时发现的河南省陕县庙底沟遗址和山西省芮城县的西王村遗址,因为各有特性而同样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西王村类型。半坡晚期类型相当于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也有少量老官台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类型。有时也被简称为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等。

 西安半坡遗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大面积发掘的古代人类村落遗址,而且是比较完整的一处原始社会氏族聚落遗存,它所揭示的氏族聚落具体而细微的社会生活图景,是陕西省西安地区颇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

 (三)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是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交会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多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明化进程存在着区别于中国其他区域早期文明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红山文明的发生虽然必须以红山文化内部因素为基础,但红山文化本身并未在物质文化发达和军事强大上做好准备,红山文化超越氏族组织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诞生,与中国北方新石器文化的整体格局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其时她要面对的不是族群内部成员的分层,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军事统帅,所以在这里可能难以找到如中原地区那样的中心遗址和城池,也难以发现如长江流域那样丰富的斧钺类武器,亦即红山文明缺乏经济或军事的基础。长期的认同造就了红山文化中不同族群间彼此的适应性,趋于一致的信仰成为他们互相依赖和共存的积极纽带,而当时已经存在的祭祀人员掌握了通神的资源和能力的事实,是红山文明在实现权力集中的道路上唯一的选择,走集中神权之路,以玉辨身份等级,以与宗教相关的体系来表述社会中世俗的等级权力,实现公共权力,最终成就了红山人在超越了单一族群血缘氏族社会基础上的地缘性公共权力的诞生,这是解读坛庙冢时期已经进入了文明的依据。

 红山文化坛、庙、冢代表了已知的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因而对中华文明起源史、中华古代史的研究,从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把中华古代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有房屋基址和窑址,同时发现有数量较多的掘土工具以及石刀、磨盘、磨棒等收割和加工谷物的工具,这表明红山文化居民大多过着定居的生活,从事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生产。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当时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属于定居方式的部落。

 ……




精彩内容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农耕文化概念、涵义、弘扬农耕文化的现实意义、中华农耕文化在世界文化史的地位、古代七大农书、青海地区古代农业的起源于发展、传统农业技术主要成就、古代的农耕方式、保护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乡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乡土情怀的文化意义、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作用、农耕文化在休闲农业中作用、农业谚语与时令、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发展变迁、青海的饮食文化的源泉、河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重要性、青海古(镇)村落、青海在地文化遗产、小高陵梯田红色农业遗产、新中国农业的典型成就、农业八字宪法、农耕文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借鉴意义等内容。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