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5.73 6.2折 ¥ 58 全新
库存22件
作者石统昆,王凤华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53238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9859695
上书时间2024-10-28
第一章多动症的现代医学观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提升,“多动症”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熟悉。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动个不停、丢三落四、不受同伴欢迎等问题,想尽方法来管教都不见什么效果,大多会想到多动症的可能并主动求医。老师发现了类似问题也会主动与家长沟通,寻求解决的办法。“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所作为,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异常,尤其身体和心智发育出现了问题,比如多动症,家长都会心急如焚,努力想办法帮助孩子渡过难关。
关于多动症,很多人会望文生义,认为多动就是孩子闲不住.不停地做动作,是患了病;当然,也有许多人认为多动是孩子顽皮,无关紧要.只是孩子的天性而已。有些人忽略了它的存在,耽误了病情;有些人又过分担心,导致身心俱疲,过犹不及。因此,正确认识和对待多动症对于孩子的成长、家庭的教养、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多动庄摄述
从定义上讲,多动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都是多动症,可由脑实质损害引起。如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炎和脑膜炎后遗症、各种脑病、脑损伤、遗传病、智力低下等,还有精神病、贫血和铅中毒等也是致病因素。狭义的多动症是指大脑无实质性的损害,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主要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症状,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
儿童多动症在我国广泛使用,是一个通俗易懂、便于记忆的名称。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ion Defic:it}typerac·tivitv)isorder.ADHI)),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心理及行为障碍之一,在学习和生活等环境中均表现出与同龄儿童不符合的注意分散、活动过多、冲动及控制力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学习和人际交往,甚至出现认知障碍、品行障碍及情绪障碍等问题。症状可以发生在各种场所(如家庭、学校及公共场所等),一般男孩明显多于女孩,但智力大多处于正常范围。临床上将多动症分为注意缺陷型(Pred()minantly Inattentlye type, I型)、多动/冲动型(Pre—dominantlv}typejractire/Impulsive type, HI型)和混合型(Combine‘dtype. c型)三种亚型.在全球范围内患病率较高,大约有5%的儿童受到多动症的影响。
多动症患病率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制订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一Ⅳ)记载,多动症的患病率较高,为3%~5%,男孩为女孩的4~9倍。胡虞志等统计了我国不同地区10年间多动症的患病率为26%~7.3%。其中男孩为3.7%~11.O%,女孩为1.2%~3.O%,男女间的性别比例为(3~8):1,患病年龄大多集中于8~9岁的学龄儿童。郑毅荟萃分析认为国内多动症患病率为4.37,~5.8%。调查时间和调查地区的差异得出的结果也存在差异,但多动症患病的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的趋势基本一致,结论基本相同。
尽管多动症的症状表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减少,但注意问题、冲动行为以及社会功能等问题会伴随成长过程而持续存在。其中有40%一60%的多动症儿童持续至青少年期甚至成人期,并伴随诸如学习成绩下降、社会功能不良、违法犯罪以及交通意外频发等问题的发生。
尽管国内外学者从遗传学、环境因素、认知神经缺损理论及脑机制等不同角度都进行了较多描述,但迄今为止,多动症的病因还没有定论,对多动症认知缺损本质的解释尚不完善,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治疗方面,对于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也有一些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药物疗法、行为干预方法、多感观治疗、生物反馈疗法以及多种方法的联合应用等。在治疗方法中的无侵害性、不良反应少的非药物疗法更容易被更多父母、儿童以及社会所接受。近年来,作为最常见的儿童心理和行为障碍之一,多动症受到了不同研究领域学者及医护、教育和补会人士的广泛关注。
案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