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儿童文学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浙江儿童文学史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4.8 6.3折 55 全新

库存4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翔宇主编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236812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5元

货号13447136

上书时间2024-10-2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吴翔宇,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儿童文学研究。入选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浙江省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等,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5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0多项。在《文学评论》《学术月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鲁迅时间意识的文学建构与嬗变》《五四儿童文学的中国想象研究》等专著10部,先后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主持的教学成果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鲁迅“儿童观”与浙江儿童文学史的开端

第一节 “幼者本位”与鲁迅新人想象的基点

第二节 “无恩有爱”与鲁迅儿童文学观的现代性

第三节 “真的人”与鲁迅童话翻译的主体性

第二章 茅盾与儿童文学:译介、整理与创作“三位一体”

第一节 传统资源的整理与转换

第二节 译介与化用域外儿童文学资源

第三节 儿童文学创作及建设

第三章 丰子恺“代际伦理”与儿童文学艺术化

第一节 童年经验:传统文化与启蒙思想的交汇

第二节 建构童年:缘缘堂的记忆与丰子恺儿童散文

第三节 传递童年:教育“赤子之心”

第四章 金近“发现幻想”与童话创作

第一节 自然界孕育的童话幻想

第二节 童话现实主义的底色与质地

第三节 “大地”联结与童话艺术的镜像

第五章 包营“中国元素”化用与儿童剧的中兴

第一节 戏曲“渊薮”与儿童剧的开拓

第二节 本事、类义与儿童剧的创造性转化

第六章 金江“理智的诗”与寓言写作

第一节 少年诗心:寓言表达的启蒙

第二节 寓言创作的“小鹰试飞”

第三节 金江寓言分期与“第三次冲刺”

第七章 圣野的儿童诗艺术风格

第一节 诗与生活: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儿童诗

第二节 诗与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高峰期的诗作

第三节 诗与儿童:跨世纪的诗歌

第八章 鲁兵“幼儿根柢”与幼儿文学创作

第一节 “最初的蜜”:儿歌理论与创作

第二节 童话诗:故事与诗歌的融合

第三节 童话理论与创作

第九章 洪汛涛的童话创作及理论实践

第一节 从真实中孕育的《神笔马良》

第二节 于传统中生长的《神笔马良》

第三节 在中国大地上传播的《神笔马良》

第十章 叶永烈“筛滤”与科学文艺创作

第一节 未来观指引下的长篇科幻小说

第二节 基于社会洞察的讽刺童话

第三节 “独生子女问题”的科幻式阐释

第十一章 简平:从童年到青春的分级书写

第一节 儿童书写:情思悠悠

第二节 青春书写:生气勃勃

第三节 社会书写:血迹斑斑

第十二章 郑春华:用细节搭建的低幼生活之趣

第一节 幼儿诗歌:对话中的言语训练

第二节 中短篇低幼小说:细节丰富的生活记录

第三节 长篇幼儿小说: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

第十三章 冰波童话的音乐性

第一节 诗意的咏叹调:冰波的“抒情童话”

第二节 温情的摇篮曲:“需要”与“被需要”的联结

第三节 欢快的谐谑曲:冰波的幽默童话

第四节 生命的幻想曲:冰波的哲学童话

第十四章 毛芦芦植根于乡土的艺术追求

第一节 坚毅如山的精神面貌

第二节 细腻如水的情感描写

第三节 水乡语言环境的浸染

第十五章 汤汤童话中对“记忆”的书写

第一节 “坚守记忆”:对自身身份的认同

第二节 “创伤记忆”创造成长的印痕

第三节 “失忆”创造童话空间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内容摘要

绪论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①中国儿童文学的知识体系建构依循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当代儿童是未来中国的人才宝库,其成长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以培育新时代公民为价值内核的中国儿童文学,对“社会主义新人”主体性价值选择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至关重要,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的内在诉求。

浙江深厚的人文传统培育出了众多的贤人雅土,在各个领域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在新文学的发展史上,浙江籍的作家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成果卓著,引领了新文学之“先声”。新文学之“新”主要是相对于旧文学而言的,落脚于对中国现代社会情境中的人的思考。这种思考超越历史、逼近人性,更聚焦其未来发展。一言以蔽之,新文学是“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将“人”这一主体放置于文学活动的“聚焦镜”下,文学的样貌和品格才会增值提升。这也是五四新文学倡导“人的文学”的根本动因。

在给“文学”定义时,界定者往往会将其与“人”的精神活动联系起来。譬如,1931年戴叔清编的《文学术语辞典》中给“文学”的定义是:“把用语言文字表现的人的精神的产物称作文学。”②在这种阐释中,作者强调的是作家作为人的精神创造,似乎忽视了作家用语言文字所书写出的人及其思想。应该说,“人学”内含了作家之“人”与作家笔下之“人”两大板块。如能整合这两大板块,势必会加深我们对“文学是人学”的理解。

要讨论浙江儿童文学,不能不首先考察浙江文学,尤其是浙江的现代文学。如前所述,正是基于“人的发现”,才会有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在“人的发现”这一现代性的装置中,随着国人理解和思考“人”的问题走向深入,“儿童”这一曾经被遮徽的“完全的人”才逐渐浮出历史地表,具有了历史合法性。儿童的真正出场保障了一种专为儿童创作的文类——儿童文学的发生。从这种意义上说,儿童与儿童文学都是“现代”概念,不是本质使然,而是现代的建构。作为一个实体的“儿童”自古有之,但作为文化、文学符码的“儿童”却是伴随着新文化运动才逐渐被“发现”或“发明”出来的。在发现儿童的现代之旅中,儿童本位论思想的作用不可低估。“儿童本位”的提出是基于儿童失去了“本位”,被其他群体或个体占据了其本有的位置。儿童本位论是一个西化的思想,在新旧转型的语义场中是一种现代新学。它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儿童”是“人”;二是“儿童”是“儿童”。在传统中国,家长制实质上是一种成人的话语伦理,儿童作为人的主体价值是缺失的。因而,儿童本位论对于重释儿童的现代价值提供了合法性的理据,也因此受到先驱者的青睐和推崇。不过,在接受儿童本位论时,现代知识分子改造了儿童本位论的内涵,在前述语义上增加了“儿童非成人”的意涵。这样一来,儿童区别于其他个体的特殊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彰显。但缺憾在于切断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同一性及连接性,制造了绝对“二分”的隔离状态①。与儿童本位论相匹配的“复演说”也依循上述逻辑。“复演说”是一种人类学的观念,引入此学说时,先驱者以儿童与原人、儿童文学与原人文学的“家族相似性”,及成人与原人、成人文学与原人文学的不同,推导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差异性。最终也拉开了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之间的沟壑,搁置了两种文学的内在相通。类似于霍布斯鲍姆所谓“被发明的传统”@,先驱者这种有意强化儿童主体性的做法,在“发明”儿童的同时也“隔离”了儿童。“儿童的发明”重新确立了“儿童”的主体位置,在恢复其本位的同时也预设了专门或专属的文学门类。围绕“儿童”而开展的文学活动就是儿童文学,蕴含着“为儿童”与“写儿童”的文学形态,也引发了此后关于“儿童文学是什么”的论争。抛开概念和理论的缠绕,单就儿童文学的本质属性而言,儿童文学是“人学”系统的有机构成,更进一步说是关乎人类未来的文学文类。之所以说儿童文学是指向未来的,这与“儿童”的属性密切相关。儿童是“新人”,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这里的“新人”与中国新文学“再造新人”的旨趣不谋而合。当然,新文学所谓的“新人”不局限……



精彩内容
目前,区域文学和地方路径的研究是学术界的热点。到目前为止,学界还没有一部《浙江儿童文学史》,在以往出版的《浙江文学史》中几乎没有“儿童文学”的章节段落,这与浙江的儿童文学成就是不相符的。本教材主要以鲁迅、茅盾、丰子恺、金近、包蕾、金江等人的儿童文学创作为纲,兼顾史的脉络,采用以作家个案来反映社会结构的研究方法,散点透析和总结百年浙江儿童文学发展的成就。出版《浙江儿童文学史》是重写文学史的创新,其出版必将丰富中国儿童文学史的图景。该教材为高校本科及研究生教材,面向中国语言文学、幼儿师范教育专业本科生;儿童文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