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0.18 6.2折 ¥ 49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王立梅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76403268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11766944
上书时间2024-10-27
王立梅女,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电子证据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网络犯罪国家间专家组观察员、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取证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理事、北京互联网协会法律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在《计算机科学》《政法论坛》《法学论坛》《法学杂志》《江西社会科学》《中国司法鉴定》等法学、信息学核心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网络法学研究》主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最高人民法院委托项目、中央网信办委托项目、北京社科基金、北京市法学会委托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
数字身份的未来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法律保障
网络爬虫行为规制的刑民界限
电商时代流量造假的刑法规制
个人信息处理主体何以分类
试论政府数据共享的暗礁及清障路径——一个被遗忘权的例子
智慧法院时代庭审记录改革的探索与优化——来自一线法官的实践观察
比较法视野下警用人脸识别技术与公民隐私保护之平衡
“全球圆形监狱”:大规模监控与作为反人类罪的数据隐私侵犯?
《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关于开发、部署和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相关技术伦理原则的条例》(立法动议、提案及解
释性陈述)
数字身份的未来
胡 凌
一、引言
身份依赖于社会建构,社会主体多元的身份处于不同的权力关系当中,其运转的有效性和特定身份技术息息相关。身份也是一项社会制度,法律主体之所以能顺畅地在特定法律关系中行使权利、承担义务,依赖于身份制度的有效运转。可以说,身份制度是维系从传统低流动性的乡土社会到当代高流动性的市场经济社会的相关秩序的基础设施,它确保特定社会网络中人际关系的可预期性,具备信任感和安全性,也通过声誉和其他信息机制对社会主体进行约束。在现代社会,政府或企业雇主为公民或雇员创设在一定范围内的独一无二的身份,并在行政管理或劳动管理过程中加以使用。在互联网上,数字平台同样为用户创设数字身份,用于提供虚拟服务,并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来追踪用户行为偏好。和传统身份相比,数字身份展示出碎裂化、关联性强、依赖多元且分散的技术、以数据处理为核心等特点,为法律实践和研究带来了诸多新问题。
笔者在一系列文章中对早期实名制(1)、数字身份的形成(2)、作为基础身份标识符的人脸(3)与疫情期间二维码的使用(4)进行了讨论,尝试追溯身份数字化的转变过程,以及相关权力主体如何推动身份认证与识别进程。数字身份与认证、识别、账户、个人信息、基础设施、网格/网络治理模式等诸问题都息息相关,从这一角度入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些热门争议问题的实质。本文尝试在现有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未来的数字身份形态演进的原理和相关配套法律制度的完善。第一节说明数字身份形态如何因技术和需求而变化,第二节讨论看似虚拟的数字身份的“物质性”特征,第三节尝试归纳宽泛的数字身份制度,最后进行总结。
二、数字身份形态的变化
数字身份之所以在当下成为问题,不是因为身份本身(身份一直都存在),而是因为塑造数字身份的技术成本降低,使在各种不同场合通过多元身份进行的活动变得更加可见,这表现为越来越多的活动都要求注册账户并积累相关行为数据,从而使社会主体产生数据滥用的担忧。要缓解这一问题带来的社会心理和认知负担(不大可能予以彻底解决),可以从简化账户入手,即在前台通过一个统一账户登录,将基础身份关联至后台多项服务,甚至第三方服务,从而降低对大量用户名/密码的记忆成本。这一过程实际上也重塑了身份体系,目前我们看到两条路径:一是地方政府进行的一网通办政务改革,让办事主体最多跑一次,将不同办事窗口的身份查验过程合并,通过单一政务APP提供服务,甚至逐渐跨省协同、整合数据资源;一是大型平台企业通过推动使用自身账号登录其他第三方服务、开发小程序或者通过企业并购来合并服务账户等,使自己成为大量互联网服务的人口。
……
本书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信息数据安全立法全面出台实施的背景下,对信息数据安全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研讨。1.数字身份的未来胡凌北京大学副教授2.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法律保障袁康武汉大学网络治理研究院副教授副院长3.网络爬虫的刑民界限姚万勤西南政法讲师4.网络合同生效格式条款的合意缺失与缘由分析(夏庆锋国关学院讲师)5.李谦+电商时代流量造假的刑法规制南京师大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法学博士6.个人信息处理主体何以分类谭子文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生7.试论政府数据共享的暗礁及清障路径——一个被遗忘权的例子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讲师、律师8.智慧法院时代庭审记录改革的探索与优化陈强尹强上海青云谱区副庭长9.比较法视野下警用人脸识别识别技术与公民隐私保护贾思瑶郭旨龙中国政法大学10.安柯颖译文北外副教授“全景敞视监狱”:大规模监控与作为反人类罪的数据隐私侵犯?11.席斌(山西大学博士生)、汪渊智(教授博导):《欧洲议会和理事会关于开发、部署和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相关技术伦理原则的条例》(立法动议、提案及解释性陈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