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蒙晚期德语文学中的时间诗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启蒙晚期德语文学中的时间诗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3.72 4.8折 49 全新

库存3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珊珊著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76404241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11625605

上书时间2024-10-27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德语文学中的时间问题和历史意识。文学文本作为历史、社会、文化话语交织之中的话语场,成为记载精神思想史的一种媒介,但同时,它自身具有的独特自主性和美学自治原则,使得文学系统本身也生产出本系统特有的认识,与时代历史话语形成张力。由此,该研究将在文化学视角下,考察文学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对话关系,具体将探究文学文本随着历史的演进所表达的时间概念、时间意识的嬗变。

 

选取研究对象为20世纪初期的德语文学文本,主要为里尔克的作品,也可能会涉及托马斯•曼。这一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西方的精神思想史进入一个巨大的文化转向期,传统与现代之间出现跳跃、断裂。科学发现和媒介革新带来的巨大变革从某种程度上也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的历史认识和时间意识。哲学、心理学、物理学等领域都对时间问题表现出极大的敏感。文学中的时间与这些话语之间必然有着或隐或现的关系。本书将在梳理启蒙以来时间话语的基础上,以文学文本为例,着重探讨该时期文学中时间形态的独特特征,以及它们与历史话语之间可能的关联。



 
 
 
 

作者简介

张珊珊1986年出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博士(2015),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奖学金获得者(2012-2014),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访问学者(2018-2019,CSC资助)。现任

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语言文学研究所讲师。研究领域为文化学导向的现代德语文学研究、德国思想史。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项,多次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多篇。




目录

导论/001

一、时间中的人·人的时间/001二、文学作为时间的艺术/006

第一章西方启蒙晚期历史“时间化”现象/017一、18世纪西方现代时间意识的崛起/017

二、虚构与认识:文学在历史洪流中的反思/045

第二章前进与迟滞/053

一、叙事主线:对目的论的戏仿?/059(一)卢卡奇与他的历史哲学视角/059

(二)修养作为个体的时间化进程/063

(三)启蒙时间伦理/069

(四)威廉内心图像的逐渐展开:克罗林德——马利亚娜——娜塔丽亚/081

二、叙事对偶然性的时间构型:延宕/093

(一)魔力/095

(二)迷娘·竖琴老人/112

(三)延宝:马利亚娜作为图像·肥大的想象域/132

(四)延宏:命运主题与哈姆雷特/143三、散漫的游戏/154

第三章 突然性/157

一、“突然性”、惊恐以及法国大革命的时代情绪/161二、特定一刻的细写:地震与暴徒私刑/185三、叫的启示?克莱斯特与“偶然性”/196

四、地震:18世纪的偶然性讨论与克莱斯特的美学融合/205五、无历史的人/220

第四章“无尽的重复”——早期浪漫派与时间性/237一、早期浪漫派的时间与历史意识/240二、向内之路/257

三、向内之路的“深邃”与反时间性/273

四、无时间性,或对时间性的反叛/281

五、关于历史的讨论/293

第五章结语/298

参考文献/309

后记/327




内容摘要
第一章西方启蒙晚期历史时间化现象

一、18世纪西方现代时间意识的崛起

我们如今身处的现代生活正在提供给我们的生命经验中,最为显著的是时间经验。最近忙吗已渐渐成为人们惯用以嘘寒问暖的开场白,似乎是我们当前最常脱口而出、用以描述自己状态的一个基本词汇。我们忙着完成一件又一件的工作任务,忙着跟进或回复手机屏幕上纷至沓来的消息:时间如此紧迫珍贵,它成为无比匮乏稀缺的东西。在无处不在、因而无法对其视而不见的资本与市场的背景下,时间直接等同于一种昂贵的资源,把时间在什么上,像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投资行为;我们娱乐消遣、旅行成为百中难得的一丝喘息机会、一种所谓的自我再生产,我们的行为(且很大程度上是消费行为)归根结底是为了度过一段美好的时间。时间被越来越精细地分割利用。

现代人忙着赶时间。时间的鞭子在不断抽打着现代人疲惫的身体和心灵。但我们似乎对这种匆忙习以为常,匆忙成为我们的日常格调。从任何一个公共空间与处所中都不曾缺席的时钟,到每个人手机、手腕上都唾手可得、随时可见的钟表报时界面,时间的紧迫感深刻内在于人的身体和意识中,时间的精确性加重了压在现代人敏感神经上的负荷。现代生活经历了且依然正在持续经历着时间加速,这个进程随着新的媒介和技术条件的不断这代而愈演愈烈。作为现代人生活困局的时间加速现象肇始于近代西方。近代数百年来,西方文明中脱胎而出的线性进步时间观念随着一系列的全球化层面的活动(包括政治和经济体系的建立、战争、殖民、贸易)不断向全世界范围渗出,冲击着欧洲以外的其他文化样态,对东方世界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们今天正处在近代数百年一直未曾消退的这股历史劲风之中。这种影响促使我们不断地回溯西方启蒙时代,去弄清西方现代性的时间意识产生的条件。

苏联历史学家古列维奇(A.J.Gurevich)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篇文章《时间:文化史的一个课题》中就曾对此问题有精彩的概括表述,尽管彼时尚未进入互联网时代,但他对于现代文化的框架性描述依然能够对接当今技术条件下时间加速的生存感受:

现代人生活在时间的维度之中(sub specie temporis)。他毫不费劲地处理时间范畴和估量遥远的故去。他要求预见未来,要求规划自己的行动,要求事先决定科学、技术、生产和社会的发展。他所拥有的这种才能盖因我们所使用的时间体系达到了一个非常精细的阶段……当人类为了节约和利用时间而掌握了时间后,也就是说,学会了测量时间并精确地加以分割后,人类同时也就发现自己成了时间的奴隶。确实,时间观念在匆匆忙忙的现代人的头脑中逐渐呈现为它的流动性和不可逆性。当代文明目睹了速度的价值和重要性的不可估量的提高,目睹了当代生活节奏的根本变化,它被现在工业化国家的居民视为正常的、无法规避的节奏。〔1

现代历史进程中的时间意识牵动着现代人精神深处的不安与痛苦。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未具有像今天盛行的那种时间感觉。〔2〕这种相对较的时间意识大致而言肇始于欧洲的18世纪,18世纪西方世界进入了从旧传统向现代文明加速转变的转型时期。古列维奇从西方文明进程的大脉络的角度这样描述新旧时间观念的转变:

……




精彩内容

本书主要研究德语文学中的时间问题和历史意识。文学文本作为历史、社会、文化话语交织之中的话语场,成为记载精神思想史的一种媒介,但同时,它自身具有的独特自主性和美学自治原则,使得文学系统本身也生产出本系统特有的认识,与时代历史话语形成张力。由此,本书将在文化学视角下,考察文学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对话关系,具体将探究文学文本随着历史的演进所表达的时间概念、时间意识的嬗变。本书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世纪初期的德语文学文本,主要为里尔克的作品,也可能会涉及托马斯?曼。这一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西方的精神思想史进入一个巨大的文化转向期,传统与现代之间出现跳跃、断裂。科学发现和媒介革新带来的巨大变革从某种程度上也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的历史认识和时间意识。哲学、心理学、物理学等领域都对时间问题表现出极大的敏感。文学中的时间与这些话语之间必然有着或隐或现的关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