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愁”原型:中国人居理论研究:study on Chinese human settlements theory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乡愁”原型:中国人居理论研究:study on Chinese human settlements theory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91.17 6.2折 14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义成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99271

出版时间2016-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48元

货号8943695

上书时间2024-10-27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胡义成,早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学院。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哲学研究所所长。喜游弋于文理交叉论域,屡涉险在“学科嫁接”地带,时不拘旧格,常言人末言,有大量著述面世,多次引致讨论。陕西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务院首批特殊津贴获得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特聘兼职教授,西安欧亚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

目录
凡例



前言

第一章中国人居理论研究述评1

第一节中国人居理论包含着科学成分3

一、西方研究中国人居理论现状述评3

(一)、西方研究的三个阶段3

(二)、相关人物和观点介绍3

1.美国著名规划师凯文林奇1960年推出的《都市意象》3

2.瑞典学者戈兰文吉莫1968年推出的《论中国东南的堪舆》4

3.美国学者巴鲁克博可斯1968年发现风水节约土地4

4.美国人类学者尤金安得森1973年出版的《相宅理想与生态》4

5.英国人类学家王斯福的《中国堪舆的人类学分析》4

6.美国著名科技史家内森席文的《东亚的科学与技术》4

7.澳大利亚地理学者史蒂芬斯肯尔的《堪舆的大地生活手册》4

8.美国地理学者莎拉罗斯巴赫的《圈宅——地理位直选择与布局艺术》5

9.美国生态建筑学者托德夫妇的《生态设计基础》5

10.认为中国人居理论代表着“另一个哲学范式”5

11.“中国文脉”说5

12.中国人居理论追求“天人合一说5

13.兼议“阳宅”和“阴宅”攻5

14.中国人居理论与中医医理“哲学同构”说5

(三)、实施“堪舆学“教育6

二、日本韩国等国研究中国人居理论现状述评6

(一)、韩裔尹弘基教授的堪舆研究6

(二)、日本7

三、国内目前研究现状述评7

(一)、“王其亨课题组”的研究7

(二)、台湾学界8

(三)、国内建筑气景观规划学界8

1.俞孔坚8

2.吴良镛9

3.王贵祥9

4.台湾学者潘朝阳9

(四)、大陆哲学界10

第二节借鉴钱学森吴良锚的相关思路12

一、目前中国人居理论研究主流:“意匠说”和“美学说”12

(一)、“意匠说”12

1.妥对中国自己的建筑设计原理进行探索12

2.只从审美角度肯定中国古建筑原理13

3.中国人居理论只是一种与艺术相连的象征主义13

(二)、“美学说”15

1.“美学说”简况15

2.应重视李泽厚和刘长林的研究结论15

二、关于梁思成等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评价16

(一)、吴良镛的回顾16

(二)、曹汛的批评17

(三)、日本著名建筑学家矶崎新的评论17

(四)、王贵样的深思17

(五)、梁思成的弟子王世仁论堪舆18

三、西方对中国人居理论研究深化的新态势18

(一)、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发挥中国堪舆19

(二)、阿诺德伯林特接近中国“天人合一”19

四、吴良镛的人居科学的指导意义19

(一)、力求形成人居科学的“中国学派”19

(二)、中西方人居科学完全不同19

(三)、“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20

(四)、摆脱“欧洲中心论”20

(五)、重视对人居科学及其理论“范式”的研究21

1.从认识论和构成要素两方面界定和研究“范式”21

2.注意借鉴现代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者的成果21

(六)、倡言“原型说”22

(七)、在人居科学研究中引进钱学森系统科学22

(八)、借鉴发展中国家人居科学家的研究成果22

五、钱学森的相关启示23

(一)、提出“建筑科学”建设的一系列问题23

1.号召寻找“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23

2.补救国内忽视中国传统建筑哲学和“真正的建筑学”之弊24

3.发展我国独有而体现“诗意栖居”理念的国林学24

4.深入于建筑科学和现代数字科技发展的文又地带24

5.郑重提出“山水战市“理论“25

(二)、用所创现代系统科学研究中医气功等的启示26

1.对“人体巨系统效应“思路的移植26

2.对“人体巨系统效应“实验结果的接受27

(三)、提出构建“数量地理学”的启示27

六、中国目前研究的“游击型”队伍应转型28

第三节李约瑟研究中国人居科学的经验和教训31

一、研究中持”广义科学观”31

(一)、对中国儒道两家的独特评析33

1.对儒家的评析33

2.对道家的评析33

(二)、对“五行学说“科学内涵”的揭示34

(三)、对中国“阴阳学说”科学内涵的通俗说明35

(四)、盛赞中国“关联式思维方式”36

1.对中国“关联式思维方式”的睿智界定36

2.以世界现代科技发展大趋势审评“关联式思维方式”37

3.具体揭示“关联式思维“的特征38

4.批评对“关联式思维”的误解和相关省悟39

5.揭示中国科技哲学史最主要的三个节点40

6.指出中国“关联式思维”的缺点42

二、《中国科学技术史》视中国人居理论仅为“美学”的偏颇42

(一)、对中国人居哲学和人居科学原理的否定43

(二)、偏重于对中国人居技术原理和工程技术的把握44

(三)、认为中国人居理论著作贫乏45

(四、)仍限于对技术原理和应用技术的思考45

三、中国科技哲学“巨人”何成中国人居科学研究“矮人”46

(一)、内心深处潜藏着“‘西方科技至高性情结”46

(二)、李约瑟的《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为否定《周易》哲学埋下伏笔47

1.《周易》作为“原始社会理性“未可全否”48

2.《周易》并非全是虚假的“存案系统”48

3.“丹奇难写‘象情怀’叹”49

4.《周易》并非虚构的象征体系49

5.肯定朱嘉有机哲学与否定《周易》不兼容49

(三)、《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对朱熹代表的宋明理学存有误会50

(四)、《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对中国人居哲学史轮廓尚未厘清51

(五)、《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在“美”与“真”哲学关系上的迷惘51

第二章中国人居理论“范式”的现代呈现57

第一节“气范式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论的化身59

一、中国“天人合一”哲学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60

(一)、中国哲学即“天人合一”哲学60

1.熊十力的认同61

2.李约瑟的认同61

3.张岱年罗国杰的发挥61

(二)、国内学界关于“天人合一”逻辑结构的研究62

1.关于中国哲学一般范畴体系逻辑结构的研究62

2.对“气“范畴研究的深化62

二“气“范式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论的化身63

(一)、中国“天人合一”哲学表现于人居理论的“三层结构”63

(二)、“气”范式即“天人感应论”的化身63

1.孟子“居移气”论63

2.庄子“内气”“天人感应论”叹64

3.董仲舒“元气”讼64

4.张载“气本论”攻64

5.二程论“气”吧65

6.《札记礼运》说“人”65

7《周易文言传》“大人”说65

(三)、目前中国学界的新理解和科学实验65

1.刘长林新解“气”范畴65

2.钱学森促动的气功“外气”检验66

三、否定“气论”及“气”范式的思路并不可取66

(一)、中国哲学不是“天人合一”吗67

(二)、如何把握和评价“气论”67

第二节董仲舒和“天人感应论”的现代确立70

一、董仲舒对“天人感应论”的力倡和论证再酌70

(一)、远古“医居一体”和“天人感应”70

1.“医居一体”:中西方人居科学及其理论的重大区别71

2.“天人感应论”源自用公和盛行于董仲舒新论71

(二)、董仲舒对“天人感应论”和“气”范畴的深化72

(三)、董仲舒对“天人感应论”的论证并不成功”72

(四)、董仲舒的论证还包含着迷信因素73

(五)、思考董仲舒的思想要相对剥离其论点和论摇73

二、现代自然科学技术若干相关前沿筒说74

(一)、量子力学“测不准关系”及当代中国“量子大爆炸”74

(二)、现代宇亩学寻找“暗能量”“暗物质”等略述75

(三)、钱学森在系统科学研究上的新进展及其哲学启示76

三现代中外学界对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评价回视77

(一)、侯外庐先生等着《中国思想通史》77

(二)、海外港台华裔学者对当年否定董仲舒观点的再否定77

(三)、国内学者的反思78

1.全春峰的“非神论”78

2.葛兆光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再坪判79

四钱学森李泽厚论证“天人感应论”及钱学森李泽厚和潜雨廷合论”79

(一)、钱学森从科学性上论证“天人感应论”79

1.以所创“开放性超巨复杂系统理论”论证79

2.以“量子认识论”论证81

3.通过宇宙学“人择原理”论证81

(二)、李泽厚从现代哲学层面再论“天人感应论”82

1.20世纪末《秦汉思想简议》82

2.近年83

3.从“孔颜乐处”境界确立“天人感应论”83

(三)、潘雨廷从宗教哲学层面回应“天人感应论”85

1.支持钱学森研究“人天观”并提出超四维“人天观”86

2.提出新异“时空观”87

3.从其宗教哲学论述中国人居理论87

(四)、钱学森李泽厚和潘雨廷“天人感应论”合论88

1.时空现比较88

2.哲学观比较89

3.科学现比较89

4.对中国思想和哲学坪价的比较91

第三节钱学森重申“量子认识论”96

一、钱学森的“人天观”96

二、钱学森用“量子认识论”补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99

三、钱学森对“量子认识论”合理性的反复说明和宣传100

(一)、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曾长期批判“量子认识论”100

(二)、钱学森对“量子认识论”的反复说明和宣传101

1.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发展传播中的教训101

2.与持异议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102

3.反复宣传102

4.揭发部分“左”的积习的机械唯物论本质102

(三)、“量子认识论”对中国人居理论研究的奠基作用103

四“实践认识论“与“量子认识论”互补104

(一)、认识申的“宏观微观”悖论104

(二尸宏观斗最观“悖论”和中国人居理论研究的科学性105

第三章从钱学森的“人体功能态”到“人居功能态”107

第一节钱学森创建人体科学筒说109

一、开创人体科学研究的缘起109

二、中国人居理论研究可借用人体科学研究成果110

(一)、中医医理与中国人居理论“同构”110

(二)、中国古代中医师常兼职进行民间人居实践和理论著述111

第二节现代相关料学前沿若平推进回眸114

一“爱哥之争”“筒说”114

(一)、“测不准关系”“呈现”114

1.哥本哈根学派从“测不准现象”“导出”“量子认识论呗”115

2.玻尔通过“互补原理”“把“量子认识论”表达为哲学115

3.爱因斯坦坚持哲学唯物主义116

(二)、世界存在“隐秩序”吗116

1.鲍姆“隐变量”理论坚持唯物论兼容爱因斯坦和哥本哈根学派双方117

2.鲍姆“隐秩序”理论的重大理论贡献117

3.鲍姆理论在美国的不幸遭遇及其“转世灵童”的降生118

二现代系统科学在现代科学各学科中的萌芽118

(一)、一般系统论118

……

第四章关中和西安人居理论史初探195

第五章现代人居设计中的中国人居理论371

附录中国县域“中小景区‘形法’景观资源开发评价软件”研制招标要点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内容摘要
    (一)中国人居理论

    这个概念一般是相对于“中国人居科”以及现代“人居科学”向而言的。现代“人居科学”框架的首要搭建者,是吴良镛院士。他因此而获中国2011年国家*高科学技术奖。按吴良镛的界定,所谓“人居”,“是指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落及其环境。人居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人,包括个体的人和由人组成的社会:二是由自然的或人工的元素所组成的有形聚落及其周围环境。如果细分的话,‘人居’包括自然、社会、人、居住和支撑网络五个要素”“现代人居科学(sciences of human setttlemens)以‘人居’为研究对象,是研究人类聚落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针对人居需求和有限空间资源之间的矛盾,遵循社会、生态、经济、技术、艺术五项原则,以追求有序空间与宜居环境为目标。州坷。吴良镛还说,在其狭义上,人居科学*早其实是整合近世建筑学、景观学和城乡规划学的结果。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典人居科学一直呈现出未分化状态,其中古典建筑学、景观学和规划学大体浑然一体,故吴良镛搭建现代人居科学框架,应当也是对中国古典人居科学这种传统的继承和发挥。

    在人居科学框架中,吴良镛明确承认存在着“中华文明的人居模式”说“西方人居是一种类型,中国人居也是一种类型,这两种类型有共性和普遍性而可以相通,同时又各有个性和特殊性而不能彼此约化”因此,“古老的中国”也存在自己的“人居思想”。由此,他针对近现代以来学界现状,强烈批评靠前外”在‘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支配下,西方学者对中国人居的认识存有偏见”,而靠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仍不自觉地把西方人居作为世界人居的**类型和普遍模式,因而有关中国人居的性质、对象和范围,都以西方人居的空间来规定和裁剪,并接近用西方人居的范畴与话语系统来诠释,因而中国人居史便成了西方人居史的插图或注脚,这样的‘中国人居史’实际上是西方人居史在中国历目前的‘投影’投影,而不是中国人居自身的历史”;“一旦人居建设思想建立于模仿的基础之上,那么,对自身的历史与问题就会在陌生的框架中加以理解,从而被遮盖,文化与民族的个性也就很难进入人们的视野了。如果说,在中国建筑与城市研究的早期,这种现象自有其历史的理由,根本无法阻挡和避免,那么,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研究工作之后,现在必须尊重历史事实和本来的面目,努力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错误的观点”。可以说,吴良镛的以上见解,在批判“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同时,已经程度不同地指向明确承认存在“中国古代人居科学”。鉴于任何科学均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它们也都程度不同地指向承认存在“中国古代人居科学”理论。这种广义“科学”中的“中国古代人居科学理论”,在本书中被称为“中国人居理论”。

    今日任何的“人居科学”理论部分,虽必须吸取其他国家和民族文明成果,但主脉却只能是其传统人居理论的延续和发展转型,不可能接近离开其传统“人居理论”气这一点在目前中国尤需倡言,包括针对“西方文明中心论”百余年来在靠前人居理论领域中肆虐,尤需凸显中国传统“人居理论”的优点。鉴于在“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挤压下,对中国传统“人居理论”优点的继承发挥,目前还远未实现,继承发挥了中国传统“人居理论”优点的现代“中国人居理论”尚在襁褓之中,故本书中的“中国人居理论”概念,暂未做严格的古今区分,其侧重点其实在厘清中国古代人居理论的若干根本问题。在行文中,有时为与“现代人居科学的理论”概念严格区分,书中也会不时地出现“中国古代(或‘古典’)人居理论”的提法。

    本书之所以暂未明确使用“中国人居科学理论”的概念,是因为在中国古代,人居科学发展受时空条件的,还很不成熟,包括其早期脱胎于原始巫术,以后的进步也未接近摆脱巫术的影响:另外,中国科学技术的哲学一美学体系,又与源自西方的通常所讲的“科学”及其理论大异其趣,故目前直接采用“中国人居科学理论”的概念,在逻辑上就不甚严格,因为在目前西方“科学”笼罩全部“科学”领域的背景下,它会引起某种误读、误解和误会。而“中国人居理论”概念的内涵,则一方面表达了对“中国人居理论”与源自西方的通常讲“科学”理论的差异,同时也含有承认其中至今仍包含着某些迷信成分的意思。也许,在“国古代科学”区别于西方“科学”的根本特征被进一步厘清且被大力宣传普及之后,本书中用的“中国人居理论”概念,可被“中国人居科学理论”代替。

    由于对古代“中国人居科学”及其中“中国人居理论”中所含科学成分的评价争议至今尚烈,同时由于学界对“中国古代科学”中“科学”与古今西方“科学”异同何在的理解也存在巨大分歧,故目前在我国学界,对“中国人居理论”的认识和评价也存在着巨大分歧。有一些学者力主中国古代人居理论以“相土”“相宅”“堪舆”“风水”等学说为主线,另有一些学者则坚信目前被以“风水”冠名的这些学说中迷信成分占优势,学界更存在着怀疑中国古代是否有“人居科学”而并不认同“中国人居理论”提法,宁可“降格”称后者为“理念”  “思想”者,其中对“中国人居理念”“中国人居思想”的归纳也很不同,有从借自西方的“建筑三原则”模式总结者,更有力图用中国特有哲学语言而依其原貌回顾者,不一而足。本书出于对“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否定和对中国文明也有自己科学体系的自信,认为在广义“科学”的含义上,古代中国确实存在着“中国古典人居科学”,它以中国古典建筑学、古典景观学、古典规划学及古典地理学等并未接近分化的形态呈现,它们的接近分化其实只是西方建筑学、景观学和规划学等传入中国后出现的中国现实学科状态:作为广义科学之一的“中国古典人居科学”如吴良镛所言,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殊性”,包括其哲学出发点、科学原理、技术思路和审美理想等,都与西方大不同,故本书在这种“中国科学”也必然包含着“理论”的意义上,使用“中国人居理论”概念。

    本书所讲“中国人居理论”中的“理论”也非侧重指西方科学*擅长的那种“逻辑理性”外显,而是特指中国文化**的“实用理性”表达。吴良镛就曾引用中国“实用理性”倡言者李泽厚先生的话说过,“中国人重‘实用理性’,始终能以乐观的心态‘执着人间世道的实用追求’,这促成了‘生存人居’的辉煌成就”。受其启发,本书所讲“中国人居理论”中的“理论”,不是侧重指某种“逻辑理性”外显,而应是侧重指中国“实用理性”体现于人居中的中国式实用表达。对于靠前已习惯于西方“人居科学理论”者而言,这里确实存在着思维方式上的“天壤之别”。仅以“西方逻辑理性”为判据,它们将被错误地颠覆,因为中国古代实用理性不大讲西式“逻辑”,而重讲对人实用有效。这当然是我们不能接受的。以下再看书名中的“正标题”及“正副标题整合效应”。

    (二)“乡愁”原型

    本书正标题中的“乡愁”,在现代社会学、文化学和文学等学科前述“三个层次”(民族-国家文化层、国家中的地域文化层、个人亲情一故乡层)含义的基础上,更侧重于现代人居科学含义,即它在理论上仅仅聚焦“乡愁”的人化空间维度而舍弃了其余维度。

    “‘乡愁’原型”四字后加上副标题,所要表达的意思实际是指,在人居科学中,“中国人居理论”就是中国人“乡愁”原初的人化空间理性表达。其中,”原型”概念,源自国外神话学。按潜意识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对它的理解,它基于人的潜意识心理中积存了祖先许多原始经验并以“原始模型气简称”原型”)的形式呈现。在本书中,它特指“乡愁”这种人类普遍性心理形式的人化空间潜意识价值观表达,而“中国人居理论”则体现着中国人人化空间潜意识的价值观表达。

    本书书名的“弦外之音”是说现在中国人在城镇化中要留住“乡愁”,就要研究并留住“中国人居理论”,并发挥其作用。

    (三)中国“人居理论”即‘乡愁’原型”

    此命题把中国当前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全民企盼,与对“中国人居理论”的研究直接关联,不仅意在增强“中国人居理论”研究的现实感,而且把“中国人居理论”研究与中国人内心深层*柔软处对家乡的深情、对亲人的思念、对民族人居文化之“根”的探寻,锁于一体,力求讲些新话,力求所论在具有现实感的同时,特别具有文化-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