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外科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医外科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2.5 6.2折 6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柳越冬,李大勇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9084

出版时间2016-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元

货号8990073

上书时间2024-10-27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上篇总论

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节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第二章中医外科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

节中医外科范围

第二节疾病的命名

第三节基本术语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节致病因素

节发病机制

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诊法

节望诊

第二节闻诊

第三节问诊

第四节切诊

第五章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节辨病与辨证

第二节阴阳辨证

第三节局部辨证

第四节部位辨证

第五节经络辨证

第六节辨善恶顺逆

第六章中医外科疾病治法与调护

节内治法

第二节外治法

第二节调护

下篇各论

第七章疮疡

节概论

第二节疖

第三节疔

第四节痈

第五节发

第六节有头疽

第七节无头疽

第八节流注

第九节发颐

第十节丹毒

第十一节走黄与内陷

第十二节流痰

第十三节瘰疬

第十四节褥疮

第十五节安道

第八章乳房疾病

节概论

第二节乳痈

第三节粉刺性乳痈

第四节乳痨

第五节乳漏

第六节乳癖

第七节乳疬

第八节乳核

第九节乳衄

第十节乳岩

第九章瘿

节概论

第二节气瘿

第三节肉瘿

第四节瘿痈

第五节石瘿

第十章瘤、岩

节概论

第二节气瘤

第三节血瘤

第四节肉瘤

第五节脂瘤

第六节失荣

第十一章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节概论

第二节热疮

第三节蛇串疮

第四节疣

第五节黄水疮

第六节癣

第七节虫咬皮炎

第八节疥疮

第九节湿疮(附:婴儿湿疮)

第十节接触性皮炎

第十一节日晒疮

第十二节药毒

第十三节风瘙痒

第十四节瘾疹

第十五节牛皮癣

第十六节葡萄疫

第十七节白疕

第十八节风热疮

第十九节紫癜风

第二十节猫眼疮

第二十一节白驳风

第二十二节黧黑斑

第二十三节粉刺

第二十四节面游风

第二十五节酒齄鼻

第二十六节油风

第二十七节瓜藤缠

第二十八节红蝴蝶疮

第二十九节皮痹

第三十节淋病(附:非淋菌性尿道炎)

第三十一节梅毒

第三十二节尖锐湿疣

第三十三节生殖器疱疹

第三十四节艾滋病

第三十五节癌疮

第十二章肛门直肠疾病

节概论

第二节痔

第三节肛痈

第四节肛漏

第五节肛裂

第六节息肉痔

第七节肛隐窝炎

第八节脱肛

第九节便秘

第十节锁肛痔

第十三章泌尿男性疾病

节概论

第二节子痈

第三节子痰

第四节囊痈

第五节阴茎痰核

第六节水疝

第七节尿石症

第八节男性不育症

第九节精浊

第十节精癃

第十一节遗精

第十二节阳痿

第十三节前列腺癌

第十四章周围血管疾病

节概论

第二节股肿

第三节青蛇毒

第四节筋瘤

第五节臁疮

第六节象皮肿

第七节脱疽

第十五章其他外科疾病

节冻疮

第二节烧伤

第三节毒蛇咬伤

第四节破伤风

第五节肠痈

第六节胆石症

外科疾病院内制剂索引

内容摘要
    上篇 总论

    **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学是运用中医的理论研究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规律的一门学科。中医外科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外科自身经历了经验的积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临床治疗方法的建立与完善等过程,并受到所处时代科学技术水平、中医学整体发展及西医外科学等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其学科体系逐渐成熟,学科特色更加鲜明,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1. 起源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与野兽搏斗,与气候抗争,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创伤,从而产生了用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初的外科治疗方法。进入石器时代,石器也逐渐成为治疗疾病的器械。据《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

    其下多箴石”。“箴”同“*”或“针”,故“箴石”又称“针石”或“砭石”,是当时人们用来针刺放血、切开排脓的工具,是*早的外科手术器械。

    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名的记载,如疾自、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疥*等。周代《周礼

    天官》中所载“疡医”,即指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

    2. 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促使中医外科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早的医书,书中已有痈、疽、金疮、痔疾、皮肤病等许多外科病的记载,并叙述了砭法、法、熨法、熏法、角法、按摩等疗法。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的**部经典,为中医药学建立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内经》涉及的外科疾病近30种,包括《素问》中的丁、痤、、痔、口疮、疝、疠风、瘕等,及《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书中阐述的痈疽疮疡的病因病机,现仍是外科疮疡类疾病治的理论基础,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的“膏粱之变,足生大丁(丁与疔同)”等。书还记载了针砭、按摩、猪膏外敷等多种外治方法,并*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西汉前后的《金创瘛方》是中医外科**部专著,可惜已经失传。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书中建立的辨证论治理论,对外科疾病的证治同样具要的指导意义。书中对肠痈、寒疝、蛔厥等外科病证的诊治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所载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乌梅丸等,至今仍为临床所采用。汉末华佗是我国历目前*有名的外科医生,他**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 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龚庆宣所撰的我国现存**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问世。书中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与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早记载了用局部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应选在下方。首创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比其他国早了6个世纪。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许多简易有效的医方与外治方法。他提出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用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书中对许多外科疾病包括40余种皮肤病的病因病理进行了阐述,如指出疥疮由虫引起,对炭疽的感染途径就识到“人先有疮而乘马乃得病”。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书中记述的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脱位,与现代医学的手法复位相似;而其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比1860年法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200多年。该书记载的脏器疗法如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此外,王焘的《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其中有不少是外科方剂。

    宋代中医外科学的发展渐趋成熟,专著日渐增多。《圣济总录》提出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首载了用砒剂治疗痔核的方法,书中详述痔、痈、皮肤、瘰疬等外科病证治,确立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提出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等内治法则。

    金元时期,医学思想异常活跃,出现了金元四大家,这对当时的外科学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这一时期外科学的代表著作有:陈自明的《外科精要》、朱震亨的《外科精要发挥》、齐德的《外科精义》以及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其中以《外科精义》影响较大,他抢先发售把2部脉象变化和外科临床紧密结合起来,还指出外科病是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为外科整观念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世医得效方》是一本创伤外科专著,对伤科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其提出的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比西方提出悬吊复位法要早600多年。李仲南的《永类钤方》记载了挂线疗法治疗肛漏,提高了肛漏的治疗水平。

    4. 成熟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全盛时期。此时,外科专著大量涌现,名医辈出,学术思想活跃,出现了不同的学术流派,*有代表性的外科三大主要学术流派为:以陈实功《外科正宗》为代表的正宗派、以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的全生派以及高秉钧的《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的心得派。此外,明代薛己《外科枢要》,记载了有关外科病的理论、经验、方药,**次详述了对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治。汪机的《外科理例》,主张外科病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部梅毒病专著,书中指出梅毒由性交传染且可遗传,并详细记录了应用砷、汞剂治疗梅毒的方法。此外,吴谦等著《医宗金鉴

    外科心法》、余听鸿著《外科医案汇编》等,至今仍是学习外科的重要参考书。

    近代外科方面有代表性的专著如吴尚先的《理瀹骈文》,该书集外治法之大成,主张以外治法通治内、外诸病,载方1500余首,以膏药疗法为主,治病范围遍及内、外、妇、儿、伤五官等科。此外,还有马培之的《外科传薪集》及张山雷的《疡科纲要》等十几种外科专著。

    5. 辉煌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医外科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科专病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954年首先在北京成立中医研究院。1956年,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聘请了一批有名的中医外科专家到中医学院任教,开始较为全面系统地教授中医外科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1988年南京中医学院还抢先发售创办了中医外科专业,在中医外科学本科教育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近年来,许多中医研究单位或医疗机构都设有中医外科,有些地方还成立了中医外科的专病研究所或医院,为中医外科的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提供了基地。此外,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设有疮疡、皮肤、肿瘤、周围血管、乳房病、胶原病、男性病、蛇伤、小针刀等专业委员会,为广泛开展中医外科学术交流,促进中医外科学术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在人才培养和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几十年来,在总结历代医家外科专著的基础上,对中医外科学的理论体系及临床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进行归纳、总结,逐渐产生了中外科学的系列教材。从1960年中医研究院编著的《中医外科学简编》,到1960年与1964上海中医学院两次主编的《中医外科学》讲义,直至1980年广州中医学院主编的《外科学》(中医专业用),逐渐产生了全国中医院校中医外科学的统编教材。中医院校使用的几个不同版本的《中医外科学》教材,各具千秋,带有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风格,均为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与中医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临床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体现在一些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科专病的建设上,有些科研成果已达到世界**水平。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急腹症得以广泛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应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的方药,结合针灸、电针、穴位注射、耳穴贴等方法,治疗急性阑尾炎、急性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均取得了肯定的疗效。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中医中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有机地施用于某些急腹症的各型各期中,成为非手术综合治疗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总结出“胆病从肝论治”的理论,运用中药“碎、排、溶、防”等一系列非手术方法防治胆石病取得显著成果;“益气活血,寒热平调”法治疗炎症性肠病,更具特色与优势。

    慢性骨髓炎的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对于已形成死骨、骨腔积脓、形成窦道者,局部以升丹为主的药捻蚀管祛腐,剔除小型死骨,中西药液冲洗,并配合内清热解毒、祛瘀通络、补髓养血的中药,可将化脓性骨髓炎总提高到80%以上。

    乳房疾病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研究,上海龙华医院将治疗肛瘘的挂线疗法运用于乳晕瘘管的治疗,手术简便,疗效好,并且大多可以保持乳房外形。中医中药防治乳腺增生病取得了较大进展,以北京东直门医院研制的乳块消为代表,陆续出现了乳癖消、乳康片等。实验研究表明,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可能是通过调整性激素水平、平衡内分泌功能而发挥作用。

    中医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利用外治与内治的综合优势,如内服中药,静脉注射中药,外敷、熏、药熨、药浸、药浴、针刺、艾灸等,必要时与手术、介入疗法并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不仅对疾病早期高,而且对疾病后期的也比较理想,降低了复发率和致残率。实验研究证实,中药有改善血管弹性,抗凝、溶栓等作用。

    对烧伤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中药制痂法和湿润暴露疗法的研究方面,中药制痂疗法使多数病例得以在痂下愈合,为深Ⅱ度烧伤的治疗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方法;烧伤湿润暴露疗法是利用中药湿润烧伤膏,使烧伤创面保持在暴露的、湿润而不浸渍的环境内修复,不仅具有抗感染、减少渗出、消炎止痛的作用,而且由于外敷药形成屏障,有防止创面再感染的作用,并有促进创面愈合和上皮再生,减少疤痕形成的作用。

    中医治疗肛门痔瘘疾病取得了较大发展,采用切开挂线法解决了高位肛瘘的难治之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是治疗混合痔的改进手术,不仅疗效显著,而且防止了西医环切术后所导致的肛门狭窄、黏膜外翻等后遗症;消痔灵硬化剂注射治疗内痔效果满意,并得以推广。

    中医诊治泌尿男科疾病也取得了很大进展。20世纪70年代初对尿石症采用中西医结合总攻疗法,提高了排石率、缩短了疗程。对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表明,瘀阻、湿热及肾虚为其主要病理改变,治疗上以祛邪为主,或攻补兼施,并配合按摩、热敷、灌肠给药等综合疗法,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男性不育症、性功能障碍的临床和试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应用中医药治疗肿瘤具有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及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中医药配合手术、放疗、化疗,可以促进术后恢复,减轻毒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基础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双向调节免疫功能、抗转移及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

    在皮肤病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应用中医药提高了真菌病、湿疹、皮炎的临床疗效。在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疾病中,雷公藤制剂的运用对改善症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均有很好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传播疾病开始在我国再度传播与蔓延。从中草药中筛选抗艾滋病毒药物,以期有效地改善艾滋病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我们相信中医外科学将会与时俱进,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二节 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中医外科学历目前*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是明清时期的正宗派和全生派、心得派。

    “正宗派”以明

    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该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体现了明以前外科学的主要成就,被后世医家评价为“列证*详,论治*精”,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其重视脾胃,指出:“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外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

    “全生派”以清

    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该流派以阴阳为辨证

主编推荐
导语_点评_词 

精彩内容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总论主要介绍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方法等,使学生对中医外科学有一个概略的认识;各论分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及其他外科疾病。本书注重科学性、继承性、实用性、性,在编写上尽力保证中医,强调中医思维,同时本书采用的二维码技术,将外科疾病的临床图片、操作等以二维码形式编入本书中,使本书更接近临床,方便阅读、学习。

媒体评论
评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