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7.43
4.8折
¥
9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48036
出版时间2012-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7686570
上书时间2024-10-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目录
丛书序
Ⅰ.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
科技革命与世界现代化——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方向和影响 何传启
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前景 于维栋
实现共同富裕是收入分配改革的顶层目标 杨宜勇 黄燕东 朱小玉
中国城市群现代化的网络结构特征 姚士谋 肖琛 薛凤旋
略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陆立军 郑小碧
科学、生产力、现代化的本质与未来景象 董正华
中国跨进发达国家行列不是梦 田心
中国发达战略“四步走” 孙自法
科技路线图研究的方法与实例 张凤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三大猜想 何传启
Ⅱ.世界现代化及原理
现代化科学:国家发达的原理和方法 何传启
现代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1900~2010年) 吴述尧 欧阳楠 叶青
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学科体系 陈振昌
“现代化研究”何以成为“科学” 何爱国
现代化教育进大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现代化概论”课程教学为例 邹兆辰 邓京力
现代化教育:理论、科学与学科 周学政
北美现代化模式简论 付成双 张聚国 陈志坚 丁见民
国家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俄罗斯的历史经验 余伟民
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生态思想演进的历史形态 于文杰
Ⅲ.中国现代化研究
《中国现代化报告》的回顾与展望 何传启
《中国现代化报告》的社会反响 马诚 欧阳楠
“运河战略”:唤起全民族创新思维的宏伟蓝图 吴述尧
东方尼德兰——中国现代化新增长点 陈争平
中国现代化路径的适应性选择研究 武力 王丹莉
中国现代化道路与中国模式 陈剑
文明类型与中国现代化 柳昌清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哲学危机 雷龙乾
国家竞争战略:国际比较与启示 李娟 赵峥
Ⅳ.经济与社会现代化
交通现代化的主要特点和挑战 许云飞 金小平 曹更永 袁佳 韩霄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几点忧虑 姚监复
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特点和挑战 万忠 康艺之 林伟君 方伟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般均衡分析及其政策取向 黄德林 李向阳
海洋经济现代化:“战略骏马效应”结构特征 戴桂林
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新特征 沈忻昕
社会指标的创新与发展 朱庆芳
中国人口城市化的不变、剧变和转变 胡伟略
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基于“三步走”现代化战略实施以来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演变的分析 张长生
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林芸 宋化民
大学管理应为提升国家创新力服务 方竹兰
应用技术类学会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李健民 张仁开
Ⅴ.政治与文化现代化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生立法问题初探 陈庆立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特征与前景 苏东
中国司法现代化的典型特征和前景——以21世纪中国司法体制改革为研究视角 赵刚
文化现代化的反思 夏振坤
文化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梳理、创新、博采众长 王佐
新世纪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 杨岚
Ⅵ.地区和城市现代化
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杨重光
城市现代化的特征与路径 丁任重 吴波
21世纪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和前景——以武汉建设“两型社会”为视角的考察 李敬煊 吴恒
对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宋化民 韩欢 胡实秋
关于城镇化研究的综述 骆江玲
把珠三角打造成世界级大都会区 郑奋明 李飏 蔡丽茹 叶嘉国 欧阳卿 付延慧 郑晴兰
中原经济区建设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分析 吴宏亮 贾迪 尹雷雷
加快太原老工业基地现代化问题研究 张晨强
内容摘要
科技革命与世界现代化――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方向和影响
何传启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早在19 世纪, 恩格斯就说过: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种论断反复被历史验证。一般而言, 科技发展是由内在动力和外部需求共同推动的。本文简要讨论科技革命与世界现代化的关系, 展望21 世纪世界前沿的科技需求和科技革命, 讨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方向和影响, 供大家讨论和指正。
一、科技革命与世界现代化的关系
在人类历史上, 科技、文明和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的。科技发展是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科技成果是文明和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在21 世纪, 文明进步和现代化既依赖于科技进步, 又对科技发展形成巨大的需求拉动, 引发新的科技革命。
(一) 科技革命是16 世纪以来的一种历史现象
目前, 关于科技革命没有统一定义。在本文中, 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称。在学科史和技术史层次上, 根据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观点, 科学革命指科学范式的转变, 技术革命指技术范式的转变; 在世界科技史层次上, 科学革命指引发人类生活观念的革命性变化的科学变迁, 技术革命指引发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的技术变迁。许多科技史学家认为, 16 世纪以来, 世界上大约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表1) 。
(二) 世界现代化是18 世纪以来的一种客观现象
关于世界现代化, 迄今没有统一定义。一般而言, 世界现代化是18 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一种前沿变化和国际竞争, 它包括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 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 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化。
在18~21 世纪, 世界现代化的前沿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和六次浪潮。其中,第一次世界现代化是从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向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转变, 第二次世界现代化是从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转变; 六次浪潮分别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仿生化和体验化(表2) 。
(三) 科技革命与世界现代化相互促进
科技革命与世界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的。例如, 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6~17世纪, 它是世界现代化的前奏, 为世界现代化和第一次产业革命准备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分别推动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产业革命, 第四次和第五次科技革命分别推动了第三次和第四次产业革命。世界现代化的前四次浪潮和产业革命都是由科技革命推动的。可以预计, 第五次和第六次浪潮和产业革命将同样由新科技革命推动。科技革命的重要发明和创新, 不仅推动了产业革命, 而且与经济周期紧密相关。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既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也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类发展与世界现代化的科技需求
人类发展和世界现代化的科技需求是全方位的, 但只有部分需求可以引发科技革命。引发科技革命的科技需求, 可以并且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一般而言, 它与人类文明的前沿特征有关, 与科技革命的判断标准有关。
(一) 基于人类学的科技需求分析
人类从诞生起就生活在地球的自然环境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四个要素――信息、物质、能源和空间, 当然人体是基础(表3) 。这四个要素和人体自身的科技需求, 可以作为讨论科技发展的一种历史逻辑和分析框架。
在农业时代, 人类的主要科技需求是关于物质和能源(粮食) 的科技, 包括农学、天文学和实用技术等, 关于信息、空间和人体的科技也有一定的发展, 空间科技指与人类生存空间相关的科技。在工业时代, 人类的科技需求是关于信息、物质、能源、空间和人体的科技, 包括全部的现代科技。在知识时代, 人类的科技需求包括信息技术、绿色高科技、绿色农业和能源、航天、运输和生命科学、再生技术等; 其中, 绿色高科技和能源与提高生活质量有关, 信息技术与文化生活有关, 生命科学和再生技术与人类健康长寿有关, 航天与人类进入太空有关。
工业时代的科技发展, 根据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机械时代(18 世纪开始) 、电气时代(19 世纪开始) 和电子时代(20 世纪40 年代开始) 。知识时代的科技发展, 根据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信息时代(20 世纪70 年代开始) 、再生时代(预计21 世纪20 年代开始) 和宇航时代(预计21 世纪下半叶) 。
如果说, 18~20 世纪的科技重点是改造自然和满足人类需求, 那么, 21 世纪的科技重点将是改造人类自身和适应宇宙环境, 适应宇航时代的需要。
(二) 基于心理学的科技需求分析
关于人类行为心理的研究有许多理论, 20 世纪40 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 有广泛的影响力。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两个层次的需要是个人生存需要(基本需求) , 第三个层次和第四个层次的需要是社会生活需要(中级需求) , 第五个层次的需要是个人发展需要(高级需求) ;一般而言, 当低一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 高一层次需求就会产生, 但也有例外情况发生。
如果把人类抽象为一个“人” , 可以用“需求层次理论” 来分析他的科技需求(表4) 。在农业时代, 人类面临生存压力(粮食问题) , 他的需求属于基本需求,科技发展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和医学等领域。在工业时代, 人类面临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他的需求属于中级需求, 科技发展主要是与物质生产相关的科技, 包括现代科技的各门科学。在知识时代, 人类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面临的压力主要是精神生活和生活质量需要, 他的需求属于高级需求, 科技发展主要是与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相关的科技, 精神需求还包括健康长寿和遨游太空等。显然, 心理学与人类学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
(三) 基于科技革命标准的科技需求分析
科技革命是一个科技史学或科技哲学概念, 迄今没有公认的判断标准。在世界科技史层次上, 目前, 较多的学者认为, 16 世纪以来的科学革命有两次, 它们显著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观念; 技术革命有三次或四次, 它们显著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表3) 。概括地说, 在世界科技史层次上, 对于科技革命大致有三个判断标准: 显著改变人类的生活观念、显著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社会影响人口覆盖率一般超过50 % (估计数) 。其中, 科学革命需要满足第一个和第三个标准, 技术革命需要满足第二个和第三个标准。
综合人类学、心理学和科技革命标准的相关分析, 可以解释和理解16 世纪以来的科技革命。16 世纪和20 世纪的两次科学革命, 改变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工业时代的技术革命主要发生在物质、能源和电讯技术三个方面, 并扩散到或涉及运输方面, 主要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知识时代的科技革命有可能主要发生在信息、生命和空间科技三个方面, 并扩散到或涉及能源和物质科技方面, 它将满足人类生活的高级需要, 包括文化生活、健康长寿和太空生活的需要。
在21 世纪, 信息革命将实现知识和信息的无障碍获取, 为满足人类的文化生活需要提供技术支持和根本保证; 新生物学革命将为人类的健康长寿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实现人类的再生和永生, 基本满足太空生活对人体的生理要求;新物理学革命将改变人类的宇宙观, 为宇宙航行提供新理论、新能源和新工具。
在21 世纪下半叶, 地球可能难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开发太空和宇宙移民是一种社会需要和可能选择。信息革命、新生物学革命和新物理学革命的成功, 将使之成为一种可能。
三、科技革命历史回顾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特征、方向和挑战
依据上述分析, 21 世纪大约有三次科技革命, 即第五次科技革命(约1970 ~2020 年) 的下半部(信息革命后期) 、第六次科技革命(预计2020~2050 年) 和第七次科技革命(预计2050~2100 年) 。这里重点讨论第六次科技革命。
关于21 世纪的新科技革命和科技预测已经有大量研究。许多预测研究考虑了多种因素, 但主要基于科技发展趋势。从人类文明和世界现代化的科技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 可以丰富和扩展我们对第六次科技革命的认识。这种从需求角度进行的预测分析, 有可能反映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一个侧面, 而不能反映它的全部。
关于前五次科技革命的历史回顾, 可以为分析第六次科技革命提供一种借鉴。
(一) 科技革命的历史回顾
一般而言, 科技革命是一个历史过程, 具有起点、终点、内容、特点、标志性事件和世界影响等。关于前五次科技革命的起点、终点、内容和特点等有许多不同观点, 关于它们的标志性事件则有较多共识(表5) 。
1.科学革命的结构和特点
第一次科学革命的主体部分涉及两个学科, 即天文学和物理学。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1543 年) 到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 年) , 前后经历了144 年, 犹如一场科学马拉松。从伽利略到牛顿, 建立了近代物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实验研究方法, 为近代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二次科学革命的主体部分涉及物理学, 主要包括相对论(1905~1916 年) 、量子论和量子力学(1900~1926 年) , 以及X唱射线、放射线和电子的发现等。相比于第一次科学革命的漫漫岁月, 第二次科学革命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
第二次科学革命的扩展部分涉及天文学(宇宙大爆炸) 、粒子物理学、遗传学(基因和DNA 双螺旋) 、现代地学(板块学说) 和计算机科学等。
科学革命存在一种“蘑菇效应” 。一个重大科学突破, 往往引发一丛相关的科学突破, 最后形成一次改变科学范式和人类观念的科学革命。
2.技术革命的结构和特点
第一次技术革命的主体部分是动力技术(蒸汽机) 和机器制造(纺织机和工作母机) , 带动部分涉及煤炭、冶金、化工和运输等。从蒸汽抽水机(1698 年) 到第一条实用铁路(1825 年) , 第一次技术革命持续120 多年。
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主体部分是电力技术(发电机和电动机) 、运输技术(内燃机) 和电讯技术, 带动部分包括钢铁、石化、汽车、飞机和电器等。从发电机(1832 年) 到无线电广播(1906 年) , 第二次技术革命持续70 多年。
第三次技术革命包括电子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两个阶段, 它们的内容有一定的交叉。电子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都包括主体部分和带动部分, 而且带动部分或辐射面比前两次技术革命要宽得多, 涉及众多技术领域。电子技术革命持续时间比较短(约1946~1970 年) , 信息技术革命持续时间比较长(预计1970~2020年) ; 两个阶段加起来70 多年, 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时间跨度相当。
技术革命存在一种“绵羊效应” 。一个技术领域的技术突破, 可以带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 或者辐射其他领域, 促进它们的技术进步, 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新技术群, 从而形成一次改变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技术革命。
20 世纪以来, 科学、技术与产业的联系逐步加强, 相互关系多样化。许多新技术建立在科学突破的基础之上。新技术既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也推动了产业的进步。从新科学、新技术到新产品(新产业) 之间的时间跨度大大缩短。
(二)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特征、方向和挑战
从人类文明和世界现代化的角度看, 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以生命科学为基础,融合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 提供解决和满足人类精神生活需要的最新科技。从科学革命角度看, 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是新生物学革命; 从技术革命角度看, 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是“再生革命” , 包括“仿生― 创生― 再生” 的三生技术革命。
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上接第五次科技革命(信息革命) , 下接第七次科技革命(时空革命) , 它的主体部分和带动部分将与这两次科技革命有关。有些内容是交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