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4.88 6.6折 ¥ 6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杨之懿,程文杰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ISBN9787507434057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11508216
上书时间2024-10-27
作为中国现代都市的代表,上海城市建筑形式的当代特征始终处于模糊不清且讨论不足的状态。除去政策指导下通过官方直接营造的“崭新”变化,城市自然生长的部分能否提供讨论这种特征的可能性呢?改革开放已有40年,虽然这个城市的物质环境还远不能说发展成熟,但不可否认已经有相当程度的“自我”积累,使其逐步显露出一些区别于其他地区城市“进化”的样态或模式。住区是最能反映——也最容易观察——日常生活对城市形式发生作用并推动其发展的城市组件。就“地道”地代表上海城市风貌而言,城市住区一直以来是和商业区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部分。研究希望以上海历史住区更新过程中各种情状为观察对象,去理解这个城市在特定机制背景下某些正在成形的可能的形式类型。
这里所说的“历史住区”,理论上包括20世纪90年代以前所有时期建设的居住社区,主要是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里弄住区,50、60年代的工人新村以及80年代新建的大型住区。20世纪90年代(准确地说是1998年)实行住房商品化以后建设的为新住宅区。历史住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获得了再发展的机遇,其核心是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原来住区按“计划”建设管理的模式,逐步向市场化发展体系转变。这一重要转折在极大地改变社区组织运行架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城市面貌产生了深远影响。表面上看,历史住区的更新,包括用地和建筑形式上的自发变动,往往给人随机多变、杂乱无章的感觉。然而调研发现,这些变化并非完全无迹可寻,在形式层面其实有内在的发生路径和生成规律。更新后的种种外部形态也有可供理解比较的可能,甚至存在进一步发展的共性。我们可以将其中微妙而错综的形式演变过程,概括地理解为集体向集合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