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5.09 6.3折 ¥ 40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阿拉腾等著
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606066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0元
货号14320688
上书时间2024-10-26
导论
第一章满族传统文化的分期
第二章黑龙江满族语言的遗存
第一节黑河地区满语的演变
第二节三家子村满语的演变及原因
第三章东北地区满族的物质文化
第一节生产方式的变迁
第二节服饰、饮食、交通文化的变迁
第三节东北满族传统民居的变迁
第四章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节黑龙江省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状态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现状
第三节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原则
第四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的完善
第五章游牧满族的文化现状
第一节满族屯满族乡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
第二节文化特征与认知心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自近代以来,对于“人是什么”这一最基本的问题,大致存在三个方面的考察。其一是关于人类生命的生物学视角和迪传学视角的考察;其二是各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心理科学方面的考察;其三是哲学方面的考察。这三个方面的考察,由于视角与方法的不同,各自得
白
出的结论不尽相
同,有时甚至还相反。而针对满族文化所展开的研究,迄今为止大都侧重于对民族学、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等方面的书察,心理学和哲学角度的探讨则鲜有出现。
“人是什么”以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基本问题,对满族人而言,主要以对存在意义的确认和对认同的追求的形式显现出来。对存在意义的确认,使满族人产生认同需求,进而促使他们去从事实践与创新活动,并且致力于构建一种新的模式系统,而这种模式系统能够使静态的和动态的各种符号象征拥有新的意义。认同(identity),包括个体认同和集体认同,已然成为满族社会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主题。由于模式系统的缺乏,满族人有关自身存在意义的判断已经变成一种稀缺的事物。进入后现代以后,满族人已经无法恢复其从前曾经有过的那种认同状态。身份确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是谁”“我们是谁”,这些问题的确定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决于“我”和“我们”自己,取决于“我”和“我们”的各种角色以及围绕“我”和“我们”的各种建制,也取决于产生意义和认同观念的模式系统。不过,身份确认又往往不是单一个体和群体能够自由选择的问题。认同既是一个心理学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对这一概念,汉语的语境通常着眼于其确认“相同”的一面,而忽视其所包含的“辨认”“确定”行动的一面。后者强调的是其辨别“不同”的方面,即从众多相同的方面中自我分辨出异于他者的一面。认同是一个人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归属感,是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民族整体所展示的一种气质,这种气质以独特的语言、传统和文化为代表。民族身份是可以与一群人分享的一种主观感觉,与公民身份无关。一方面,作为一种集体现象,民族认同之所以可以直接产生,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存在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可以包括以下各种内容,如共同的语言、符号、历史、意识和文物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要素。另一方面,在心理上,民族认同又被视为对差异的认识,是对“我们”和“他们”之间不同感觉的认可。从积极的方面看,一个人所拥有的民族认同,其表达形式可能是爱国主义,其具体表现方式可能是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的积极情感。而民族认同的消极方面,则可能表现为地方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是对国家优越性和对民族忠诚的极端信念。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人们选择与个人的民族认同相同的期望、价值观和信仰,然后将这种民族认同感融人个人的身份当中。对于认同自身民族的人来说,这些期望、价值观和信仰具有意义,且能够转化为其自身的日常实践。从本书所展示的有关满族文化分期的章节看,满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实质上也是其认同方式的变化过程。从其先祖开始到后金、清代,从“满洲”的形成到满族掌握政权,这一过程是其认同的构建过程,也是认同于哪个共同体的认同对象的变化过程。为了构建新的共同体,满族人曾经编撰历史,将“三仙女的传说”这样的民间故事纳人官方历史当中①以此种方式建立起人为的共同体,强调历史源头的独自性,以构建认同的源泉。至人关后建立政权,当满族逐渐上升到统治民族的地位,无须进一……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导论、满族传统文化的分期、黑龙江满族语言的遗存、东北地区满族的物质文化、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游牧满族的文化现状,共五章。具体包括:黑河地区满语的演变、三家子村满语的演变及原因、生产方式的变迁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