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防护林体系营建理论及技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防护林体系营建理论及技术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98.47 6.7折 298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夏江宝

出版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030704672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98元

货号11523403

上书时间2024-10-26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

第1章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防护林体系建设概况

 1.1 黄河三角洲自然环境特征

 1.2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防护林建设概况

 1.3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防护林建设主要研究进展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 黄河三角洲地下水-土壤-植物系统水盐交互效应

 2.1 地下水-土壤-植物系统水盐运移过程概述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3 微咸水矿化度下潜水埋深对浅层土壤-柽柳水盐分布特征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 地下水水位及其矿化度对柽柳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3.1 地下水与植物相互作用研究概述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3 地下水水位矿化度对柽柳叶片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主要耐盐植物材料的生长及生理特征

 4.1 主要耐盐树种苗木生物量及其根系形态结构特征

 4.2 滨海盐碱地主要树种的耐盐性比较

 4.3 盐早交叉胁迫下柽柳幼苗的生理生化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章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防护林林分配置模式及其效应评价

 5.1 滨海盐碱地不同防护林配置的土壤酶活性

 5.2 滨海盐碱地防护林的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3 滨海盐碱地不同林分配置模式的改良土壤效应

 5.4 滨海盐碱地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章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防护林建植技术

 6.1 滨海低洼盐碱地防护林高效建植技术

 6.2 滨海地区中度盐碱地农田防护林综合构建技术

 6.3 滨海地区重度盐碱地道路防护林综合配套营建技术

 6.4 滨海盐碱地防护林造林关键技术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章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低效防护林综合配套改造

 7.1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低效防护林现状分析与类型划分

 7.2 黄河三角洲低质低效人工刺槐林分类与评价

 7.3 黄河三角洲退化刺槐林地的土壤水分生态特征

 7.4 黄河三角洲退化刺槐林不同改造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7.5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低效防护林补植改造效应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1章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防护林体系建设概况  1.1 黄河三角洲自然环境特征  1.1.1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  黄河下游河道横贯华北平原,在历史上决口改道频繁。自《尚书 禹贡》书中记载的河道至现行河道,数千年来迁徙无定。由于黄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入海方位和冲淤范围不同,因此黄河三角洲形成发育的位置和规模也在不断变化。近年来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演变特点及水文地貌等进行了综合、科学的分析,学术界对不同时代三角洲的界定渐趋一致,即分为古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  古代黄河三角洲是黄河自远古至 1855年(清咸丰五年)改道山东大清河入海之前,多次变迁中冲积而成的诸多三角洲的统称。其地理范围是以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为顶点,北至天津、南至徐淮的黄河冲击泛滥地区,面积达2.5×105km2。  近代黄河三角洲是指 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于河南铜瓦厢决口,废弃徐淮流路,北夺山东大清河入海后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其地理范围是以垦利县(现称垦利区)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河的扇形淤积地区。  现代黄河三角洲是指 1934年黄河尾闾分流点下移 26km,开始建造以垦利县(现称垦利区)渔洼为顶点的现代黄河三角洲体系,西起挑河,南达宋春荣沟的区域。其主要由以甜水沟为中轴的亚三角洲体(1934~1938年、1947~1953年)、以神仙沟为中轴的亚三角洲体( 1953~1963年)、以刁口河为中轴的亚三角洲体(1964~1976年)和以清水沟为中轴的亚三角洲体(1976~1998年)等 4个亚三角洲体组成。1976年黄河尾闾在西河口经人工改道,由清水沟入海,开始建造*新的亚三角洲堆积体。  我们通常所说的黄河三角洲,主要包括以宁海为顶点的近代黄河三角洲和以渔洼为顶点的现代黄河三角洲两个堆积体系。其陆上部分似呈向东北打开的扇形,突出岸外的分流河口与内凹向陆的河间海湾相间分布,因而扇边呈锯齿状,从分流顶点向下游放射的古河床高地构成扇形的骨架。  从近代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看,尾闾河段的演变规律正是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一个天然模式。这种河道循环摆动、漫流的状态,造成了大环境极不稳定的局面,这也是限制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要原因。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界定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对目前黄河三角洲的经济地理界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延伸扩展形成的经济区域,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地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的渤海南岸中心地带,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市和滨州市的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市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高青县和烟台市莱州市。其涉及 6个地级市的 19个县(市、区),总面积为 2.65万 km2,约占山东省陆域面积的 1/6。国务院 2009年 11月 2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环境  1.1.2.1 平原地貌特征  黄河冲积平原为黄河三角洲平原地貌中*为重要的类型。  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黄河下游始进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南北摆荡冲积、泛淤,形成黄泛平原,组成物质以粉砂为主。由于黄河多次改造、决口泛滥,废弃河道错综分布,加之后期地表流水改造及人为影响,平原上岗、坡、洼地分布复杂。黄河下游主要地貌类型有如下几种。  河滩高地一般呈狭长岗状或脊状条带,大致沿黄河故道分布,由极细砂和粉砂组成。高出平地或背河洼地 2~7m,宽度为 3~15km,为平原上重要的带状正地形。  沙质河槽地沿黄河故道带断续分布,是古黄河河床相沉积,组成物质以细砂为主。现变成沙荒地,有的经风力改造形成沙丘带。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