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6.34 6.2折 ¥ 59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陈诚著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405583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11755849
上书时间2024-10-26
总序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研究目标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的范式转变.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体系重构
第四节研究方法、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
第五节研究技术路线图及创新点
一、研究路线图
二、创新点
第二章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
二、法治教育
三、法治素养
四、法律意识
第二节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环境及理论基础
一、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经济基础
二、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政治基础
三、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社会基础
四、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文化基础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
一、核心要素:目标、课程、体制机制
二、价值追求:“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全民守法”
三、理想愿景:实现法治教育现代化与法治
教育特色化
四、发展动力:法治文化的传承创新
第四节 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核心理论:马克思主义法治观
二、实践指导:全人教育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法治观与全人教育的关系
第三章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演化进程
第一节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制度演进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至
1965年)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挫折停滞阶段(1966年至
1976年)
三、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恢复重建阶段(1977年至
1984年)
四、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快速发展阶段(1985年至
1996年)
五、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深入发展阶段(1997年至
2011年)
六、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全面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第二节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指导环节尚待加强
二、高校:规划设计亟待完善
三、社区:主体意识有待增强
四、家庭:家校沟通需要深化
……
第八章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体制创新及实施保障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教育体制中多元主体间的关系
一、高校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核心主体
二、政府、社会以及家庭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
重要主体
三、大学生法治教育主体间的矛盾分析
第二节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体制创新思路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体制创新的设计思路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体制创新的主要原则
三、大学生法治教育体制创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大学生法治教育体制创新与实施保障策略
一、建立高校法治教育中心及相关制度体系
二、探索“法治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
三、建立区域性高校联合培养机制
四、建立大学生法治教育校外协作体
参考文献
后 记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本书的背景主要包括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理论背景,对大学生法治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的实践背景等。在研究过程中,力图实现三个层面的意义:其一,国家层面——深化依法治国与法治教育理论研究,推动国民法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其二,高校层面——构建“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全民守法”的大学生法治教育新体系;其三,教师与大学生层面——提升师生的法律意识与法治素养。一、研究背景本书主要基于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对大学生法治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发展的理论背景,以及学界对大学生法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实践反思。(一)时代背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对大学生法治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新时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定位,具有特有的鲜明特征和中国标志。(1)新时代我国的法治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保持法治定力、发展法治理论、提升法治方略、拓展法治道路、深化法治实践、统筹法治改革、建设法治强国、加强法治领导等。(2)在新时代,我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新时期,对大学生这一法治建设主力军的法治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6月,教育部召开“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学生法治教育座谈会”,深入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十八大以来,国家民主法治建设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稳步推进,迈出重大步伐,成为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历史成就之一。1.十八大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十个方面对十八大以来的建设成就进行了总结,充分肯定了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以及“历史质性”。(3]这些变革与成就为新时代民主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也描绘了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的时代背景与框架。经济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从量到质、从财富增长到社会平衡发展方式的根本转换的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的历史性变革: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奠定了意识形态工作在社会精神文化层面的核心位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确立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以及坚定文化自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基于马克思主义群众历史观的理论定位,实现从“以人为本”到“以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