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4.76 4.4折 ¥ 79 全新
库存34件
作者李国志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9787508766836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11685381
上书时间2024-10-26
李国志,江西抚州人,管理学博士,现为温州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生态经济、环境经济和区域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专著3部,在《人口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等荣誉(人才)称号,兼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等学术职务。
1导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生态补偿的内涵界定
1.2.2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及其相互关系
1.2.3生态补偿标准
1.2.4生态补偿模式构建
1.2.5生态补偿效应及绩效评价
1.2.6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居民意愿研究
1.2.7现有文献述评及研究展望
2生态补偿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生态补偿相关概念
2.1.1生态系统服务
2.1.2补助与补偿
2.1.3生态补偿
2.1.4生态补偿机制
2.2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2.2.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
2.2.2外部性理论
2.2.3公共物品理论
2.2.4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博弈和演化博弈论
3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框架
3.1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主要原则
3.1.1补偿权责确定的原则
3.1.2生态补偿实施的原则
3.2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要素
3.2.1补偿主体
3.2.2受偿主体
3.2.3补偿客体
3.2.4补偿标准
3.2.5补偿方式
3.3生态补偿运行的配套机制
3.3.1补偿资金分摊机制
3.3.2利益主体激励约束机制
3.3.3生态补偿政策评价机制
3.3.4生态补偿实施的保障机制
3.4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运行框架
4生态补偿相关主体及其博弈关系
4.1生态补偿相关主体确定的复杂性及制度变迁
4.1.1生态补偿相关主体确定的复杂性
4.1.2我国资源产权制度演变与生态补偿主体变迁考察
……
12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与政策实践
12.1农业生态补偿含义及特点
12.1.1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2.1.2农业生态补偿含义及特点
12.1.3农业生态补偿与相关政策的适用性比较
12.2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要素
12.2.1 补偿主体
12.2.2受偿主体和补偿客体
12.2.3补偿标准
12.2.4补偿模式
12.3我国农业生态补偿的政策演进与实践进展
12.3.1我国农业生态补偿的政策演进
12.3.2我国农业生态补偿的实践进展
12.4农业生态补偿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12.4.1美国农业生态补偿政策
12.4.2欧盟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
12.4.3日本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
12.4.4尼加拉瓜农牧复合生态补偿政策
12.4.5农业生态补偿的国际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附表
1导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生态系统具备典型的公共物品和效益外溢性特征,且生态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较大,导致资源型产品生产和消费在空间上分离,必然形成资源的大范围流动。生态功能区生态资源比较丰富,为全社会提供了保护水源、生态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等众多生态系统服务,是国家的生态屏障区域,但同时往往经济比较落后。为了履行自己的生态屏障责任,生态功能区牺牲了大量发展机会,进一步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但由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外部性特征,这些区域并未得到应有的补偿;反之,经济发达地区享受着生态功能区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但并未支付任何费用。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在生态系统服务无法得到应有补偿的情况下,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自身经济发展,容易忽略生态保护,甚至对生态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以换取最大经济利益。这必然引起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并最终导致人类社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这种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之间关系的扭曲,不仅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关系,也严重制约了我国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妥善处理好不同地区和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促进我国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后,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就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2010年,国家开始加快生态补偿的法制化进程,将生态补偿列入立法计划。随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均对生态补偿作出深刻闸述。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先后出台,提出要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2016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此后,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均深刻阐述了生态补偿相关内容,并明确提出“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在国家政策强力推动下,我国各领域生态补偿实践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展,漏现出了很多经典生态补偿案例。但必须正视的是,由于实施时间较短,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尚存在很多问题,如法律法规体系比较滞后、补偿模式单一、补偿标准过低且“一刀切”现象普遍等,导致在本朴伫效率不高,公益林偷欣滥伐、退耕地复耕等现象时有发生。
基于上述背景,本书对我国区域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补偿主体及受偿主体界定、补偿标准核算、资金分摊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等,以及对不同自然资源的生态补偿机制核心要素和政策实践等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区域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和依据。
1.1.2研究意义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存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显著的“公共物品”特征,难以进入市场获得收益,而生态系统的建设和维护者却付出了很多成本,所以必须给予他们一定的补偿,以提升其参与生态系统建设和维护的积极性,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因此,本书对我国区域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1.2.1理论意义
生态补偿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一大热点。我国很多学者围绕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很多富有价值的结论,但总体而言,现有文献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仍存在一定不足,如对生态补偿不同模式的临界点、补偿资金的分摊机制、补偿绩效评价、差异化补偿标准测算、利益相关者关系等内容的研究尚不深人,而这些恰恰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本书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演化博奔、交易成本、契约设计等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尝试性研究,并构建出生态补偿的总体框架,同时对其他一些国家生态补偿的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借鉴思路。这些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内涵,研究方法和视角可以为其他学者提供理论借鉴。
……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区域自然资源生态补偿的机制、模式与政策保障体系研究”(15AJY004)的最终成果。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国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机制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理论框架、生态补偿相关主体界定及相互关系、生态补偿机制运行模式及交易成本、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生态补偿资金分摊权重研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构建与政策实践、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等方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